宁德市实验学校教育宣言

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珍视每一位家长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竭尽全力给孩子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   我们的孩子不管将来身在何处,   从事何种职业,   他们都是一个能自主选择、并能承担责任的人,   他们具有世界胸怀,   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期盼、并且有理由相信:   实验学校———   必将缔造中国基础教育的崭新奇迹!导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在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进入21世纪后,在全球掀起了“国学热”,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希望,然而,另一方面却似乎也让我们陷入到了沉思之中。难道,流传千年的文化,就是“背背诗词”“走走形式”吗?带着热情与希望,记者走进宁德市实验学校,探访该校是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融”为一体。“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身不移”。宁德市实验学校总校长李祥坦说,要把传统文化做活、做新、做特,做成“现代国学”,必须从改革教材、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以及丰富学生们的业余生活等方面入手,让学生们能够真正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传统之美”。学从简单诵读到深入理解

国学课堂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从课堂到课外,宁德市实验学校校园内,每天都会响起国学经典诵读声。该校原小学部校长陈清龙说,“我们着力将国学经典教育融入到学校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地气’的文化亲切感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于春风化雨中浸润孩子的人生底色。”

  

该校小学部自开办以来,就将《国学》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列入校本课程。一至三年级以《弟子规》为主要学习内容,四至六年级以《论语》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单独开课与结合语文课、思品课,将其思想精髓贯穿到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机地学习。要求学生先会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用浅显易懂且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从古文中找事例,从古人身上找精神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初步理解古文内容、明确涵义,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做一个遵纪守法,为民族复兴努力学习的好学生。

润从环境布置到形成校园文化

孔子像落成典礼

记者日前走进宁德市实验学校看到,在校园右侧矗立着一尊“孔子像”,左上方悬挂着“诵弟子规、行圣人礼、养好品德、做文明人”的大标语;走廊文化布置全部使用国学经典,特别引起记者注意的是,各楼层天花板上都悬挂着学生们动手制作的各种手工作品,有灯笼、扇画、伞画、剪纸、蜡染技术、中国节等等,同时国学经典教育也同样渗透到班级、橱窗、宣传栏等每个角落,与学生们纯真可爱的笑脸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生机无限的风景画,校园处处散发出浓浓的国学经典气息。置身于宁德市实验学校的环境中,听着近千名孩子天籁般的琅琅诵读声,记者也不自觉跟着诵读。

  

在国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宁德市实验学校逐渐建立起不一样的育人体系。据了解,该校围绕开展以“学国学、做真人”为主题的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系列活动,按照“学生主体、全员参与、以校为主、辐射家长”的思路和“内容充实、形式多样、鼓励创新、持之以恒”的要求,建立了“四个一”的育人体系,即:一日(每周二为国学教育日)、一服(每周二穿国学服)、一课(每周上一节国学课)、一操(每周二课间操为国学韵律操)。通过建立育人体系及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从而更好的规范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人格,对构建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产生积极的作用。

玩从特色活动中把传统文化做“活”起来

学生制作伞画

据了解,该校自创建国学教育系列活动伊始,就本着不走寻常路,根据总校长李祥坦的要求,将国学教育做活、做新、做特,使之成为“现代国学”,为现代学生们所用。为了让学学生开拓视野,乐在其中,深刻感受国学经典魅力,为幼小的心灵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伞画表演

记者走进宁德市实验学校看到,学生们已养成活学典用典的良好习惯。“采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法,比起枯燥乏味的其他学科教学,要显得灵活、有趣、有效得多。”宁德市实验学校小学部德育处主任李丹凤如是说。“以前小不懂事,常和家人对着干,在家从不帮大人干家务,自从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之后,放学回家我主动帮奶奶做饭、洗衣服,每天还给奶奶捶捶背,奶奶开心极了。”宁德市实验学校小学六年级学生王文浩对记者说,校园墙壁上的《新二十四孝图》对他影响很大,让他对国学经典名句“百善孝为先”有了深刻的理解。

教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育人先达己

演讲比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除了注重教材革新和活动创新外,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实验学校,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爱国主义、孝亲敬老、伦理道德教育,提升学校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的文化道德素质,促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每年暑期,该校都要开展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教育者”为主题的教师培训班。特别是刚进入该校的新教师、班主任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培训有精心选择的传统文化教育视频、专家与学员的交流互动、学员的感悟体会发言、学习小组的真诚交流,真正体现了“勤于学、力与行、敏于思”的务实求知态度。专家的精心讲解让广大参训教师在如何对待教育、社会、家庭、学生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提升了广大教师的道德素质。

  

“国学经典诵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大大促进了语文教学,学生写作文时常引用学过的国学经典名句。”该校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王中守对记者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今,走进宁德市实验学校,校园里处处飘着悠悠古韵。学生们诵读《弟子规》《论语》等等,变得彬彬有礼,更加可爱,更加懂事了……

编后: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国人在传承吟诵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汲取了丰盛的精神食粮。如今,宁德市实验学校“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精选教材,创新活动,营造氛围,激发学生们的诵读之情,探索有效的传承之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生时时沉浸在书香中,诵读经典国学,如与圣贤先哲对话,收获了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日积月累,必将沉淀为一种文化血液,奠定他们一生幸福成功的基础。“学国学,做真人”。愿更多孩子,能幸福地沉浸书香;愿更多经典,能滋润孩子的心灵。

来源:宁德晚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