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圈,流量挑正戏大梁,影帝影后抬轿,这几年见多了。
谁注意到小荧幕也开始了?
重灾区,年代剧。
老戏骨演父辈,小花小生登上主舞台,演救国为民的革命工作者。
然而人们异口同声:
现在是什么人都能演年代戏了吗?
跟着骂?
飘劝先别张嘴。
年代戏需要稳阵的、压场的老戏骨。
年轻演员若能提供一种时代需要的朝气,也未为不可。
但,拿赵露思刚刚收官的新剧《胡同》来说。
被夸上热搜的表情灵动。
和稍有质疑,“普通观众”便狂甩收视率第一,附赠脏字的现象。
以及因为存在某种相似性,再度被频频cue起的周也。
来源
微博
时洛的队长羲噔尼贴贴这对被封“卧龙凤雏”的95小花,挺进正剧后,似乎把腥风血雨也刮进去了。
聊聊。
《胡同》是如今不常见的单元剧模式。
用三个独立但关连的篇章,讲祖孙三代女性的故事。
她们世代生活在北京老胡同里,干基层工作,个体命运浮沉在时代发展中,摸索着成长,找到了自我及社会价值。
听听还挺香的?
女性,小人物故事,家长里短带出人情冷暖,又不乏年代背景体现。
妥妥这几年爆款正剧范。
可真一看,就差点意思。
赵露思演的田枣,是第一篇的主人公。
也即后头孙晓敏的“母亲”、关晓彤的“外婆”。
时间跨度是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时期。
但她活活演出一股韩国欧尼的味。
一贯的肢体幅度大,表情碎且多,其实不是致命问题。
田枣的人设不是乖小姐,自己无父无母,还带着群同样是孤儿的半大小子。
在胡同里混大的,走街串巷吃百家饭,和三教九流都混得熟。
她外放,泼辣,热情。
说白了,胡同虎妞。
人设可以说是有趣的。
95小花里能抓到这种比较丰富的少女形象,还是上星正剧,赵露思在资源上算有上进心。
基本的负责也是有的,清水脸够素气,没有浓妆假睫毛,面色还挂着点黑黄。
发型也够“土”,没有太多妆饰。
但可惜。
处处都抓尖,偏偏最该抓的演技泄了。
她演田枣,缺乏和以往角色的绝对区分,演得没有辨识度。
依旧是撅眉,瞪眼,摇头晃脑,老三件套。
这么演,不能说完全没道理,它是上手外放性人物的捷径。
在相对合适的情节里,还算有效,能够使观众快速感受到人物热情的性格。
然而,一招鲜毕竟不是长法儿。
越复杂立体的角色,越需要个性。
田枣本身有辨识度,赵露思也尝试去抓了,但理解不够,没演出来。
她捕捉到了田枣的关键词:
虎妞。
然后,就开始演这个标签。
她理解的虎——走路要虎。
大姐大去哪都得这么走道儿。
捡煤球卖给店老板,显得自己够虎,下巴翘上天。
对四合院看她长大的乡亲近邻,要虎。
油里油气不是毛病,拿捏得好的话,也算给角色加了市井气。
可她拿腔拿调、拖儿话音的“京腔”,我把我自己厉害坏了的夸张刻意。
让人想到某已退圈素人爽,在赵宝刚《青春斗》里强融京圈儿那状态。
去刺杀杀父仇人,她也要虎。
拿着热武器,非要大喊提醒对方后到人家跟前脸贴脸开枪。
大幅度地挣扎,聒噪地嘶吼,演得不遗余力,真情实感。
但,她的真情,只有情绪。
她只是在演情绪,而不是关系。
她始终挂一副“姐真的拽上天”的表情,从头到尾对杀父仇人表现出的不是仇恨。
而只是生气,不屑。
一副阿西巴老姐真的有够拽,根本看不起你这个地主老财,不屑和你对话。
赵氏经典轻蔑一笑
甚至最后,杀父仇人被扒出是敌特,公开枪毙,大仇得报去看行刑。
她也要做人群中最拽的姐。
姿势真的没谁了。
她更像事不关己、只是出于公众情绪,加一句大快人心就散场的群众。
虎妞,给她演成了年代剧女霸总。
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人和标签。
虎妞,只是一个类型的女孩子。
性格大开大合。
但她也有来处,有经历,及和他人的关系。
她对不同的人物为什么要拽?
该有什么区别?
没演出来。
对店老板,显得自己懂门道,够靠谱,是为了得到更多信任,让自己和弟弟们温饱有保证。
对四合院里大大小小,是显得自己够成熟,不必自家人操心。
对杀父仇人,生气只是短暂的情绪,仇恨的关系才是更长线的。
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去解读,田枣这个虎妞,虎的底色,应该有苦味。
而非这样质感轻薄、虚浮。
甜宠文泡大的感觉。
戏是以“点”来呈现,但最终呈现给观众的,应该有“线”的效果。
田枣的拽,无缝嫁接在武功天下第一的白风夕身上不会违和。
《且试天下》
嫁接在她自己拍的眼神大片上,也没差别。
因为标签的特质就是扁平,单一,可以复制粘贴。
即使飞升进正剧。
赵露思仍然在重复赵露思。
虎妞确实不好演。
起码不会比知书识字的小姐好演。
而卧龙凤雏的另一位,周也,就生生把一个大小姐,演成了跑偏虎妞。
是的,广为流传的“看起来不太聪明”的周也表情包,原剧她演的其实是城市女青年,到延安后,还担当了保育员。
保育谁呢?
《啊摇篮》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党在延安成立托儿所,一些革命者保育红色后代,浴血奋战的革命经历。
革命领袖们在前方指挥工作,后方就成了领袖、烈士的遗孤、将士的后代的托儿所,第二集,率先就送来一个小女孩毛娇娇,正是毛主席的大女儿。
故事是好故事。
理想之光与人伦之乐的矛盾,革命者和为父为母的冲突,保育员对自身事业荣誉感的认知等等问题,都值得展开。
然而,一开播就让人悬心。
周也演的打个招呼都透出浓浓睿智感的大小姐唐素素,到底能够教给红色后代什么,不禁担忧。
大小姐下后方,在战士们的感染下,变成有抱负、有担当的女青年。
看点会在哪?
变形计,前后变化。
可惜周也的唐素素,只有情节在变化,她本人的处理却没有。
下后方前,张口和人吹牛的都是明星,赵丹,蝴蝶,周旋,唱的是四季歌。
谈资是自己追星有多方便。
下后方后,嘴上挂着的是挣钱。
手里拎着的是杀鸡宰鸭的刀。
变化够大,够现实。
可周也五官乱飞的表情处理有区别吗?
唐素素一开始不甘心在保育院带娃。
她觉得同样是端屎端尿,医院比这光荣,所以怒怼队长。
注意头的走势——好歹↑也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
后来她在保育院任劳任怨干了一段时间,和战友及孩子们也有了一定感情。
只是因为和未婚夫争执,对方说:
做人要有长性。
她气得很,再次提到“金枝玉叶的大小姐”。
然而,除了头的走势变成了。
我一个→金枝玉叶的←大小姐↑
她的情绪处理有任何变化么?
此时该抓的重点是委屈。
路远迢迢来找未婚夫,到黄土高坡带娃,够下苦了,还要被冤枉“没长性”。
这是情人身份的不被理解,而已非当初的骄横。
当然,和凤雏赵露思一样,周也同样不是全无理解。
尽管她俩都是以我不变,应万变的演戏模式。
《山河令》里,周也同样眉飞色舞
但如果说,赵露思对田枣的理解是标签化的,点连不成线。
周也对唐素素的理解就是线断不开点。
她像一个卖杂货的小贩。
本钱不够,进货不多,为了显得摊儿上不空,来一个客,就给你上全套。
把她目前积累下的表演经验全抖出来,给你一整套的“反应全家桶”。
唐素素是被一场敌方轰炸,彻底改变,安心留下来的。
这是重头戏,是她的人物转折点。
结果,周也演成了广传的表情包。
谁敢想,这段情节本身是悲情的。
虽然她“层次”过多的悲伤恐惧,还不如小孩子单纯的哭泣打动人。
战士血肉横飞,为保护孩子壮烈牺牲。
唐素素想救一个女孩,但胆怯。
救下了小男孩,最后也没活成
周也表现胆怯的方式,很全面。
不停抽气,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开合的嘴巴,你能想到的入门级演员会给的反应,她都给到了。
表现决心的方式,一般人可能也只会给一两样,但她抡实胳膊,空中画圆,大幅度扔掉一切。
再超大幅度擦掉眼泪,我觉醒啦,我要来救你啦。
戏真的太满太足。
可惜,盲目粗浅的理解,往往意味着累赘。
不如不理解。
在极端危险中,套环似的“把我知道的反应都给您整一套”,反而不如最后救出孩子的一镜。
单纯地因为负重奔跑,而显得吃力狼狈来得打动人。
当然,年代戏翻车,不独“卧龙凤雏”。
演技一直受到肯定的“前辈”周冬雨,当初在《麻雀》也遭到呆蠢木的质疑。
成为快进担当。
并且,也不独小花。
小生也同样大把卡在这的。
年代戏为什么难演?
或者说,要演好年代戏,起码要具备什么。
一,真实。
这种真实有两个方面,一种是演员自身的质感。
在形貌扮相上,首先要让观众不出戏。
更高阶的,演员气质能补足人物质感。
民国戏人物,要有吻合时代风雨飘摇的味道。
或缥缈,或文秀,或坚毅,或热烈。
爱情片《像雾像雨又像风》
故事片《千秋家国梦》
抗战剧、谍战剧的主角也起码要有“像干这回事”的样子。
质感不够,就像在玩综艺剧本杀。
拿《胡同》来说,男女主和其他人已经出现严重画风割裂。
把整部剧带到救不回。
第二种真实,则不全是演员的锅。
而是看剧的整体质感是否真实。
年代戏要旧,要有尘,要不那么干净。
尤其战争戏。尽管是不起眼的布丁衣服,对服化道仍有更高一层的要求。
浅对比新旧《亮剑》的领子细节
二,积累。
演年代戏,需要演员有一定文化素养。
不一定要像张桐为《觉醒年代》李大钊做准备那样,将相关的、偏门的都看一遍。
因为文化本身是一个总和性名词。
需要长期的积累。
年轻演员和年长一些的,确实会存在阅历上的差距。
年轻演员需要意识的是什么呢?
做功课的自觉。
越是因为间隔年代远,自身经历少,越应该对故事整体大背景有了解和体悟。
且,并不是我演的不是文豪大才,不是救国于万一的领袖,只是市井小人物,只是个丫头片子,就不需要去做积累。
哪怕只是一名居委会委员,你呈现的面貌像不像那么回事也是一眼能看出来的。
而像赵露思,本来拍戏就习惯现场记词,事先更没有做好素材积累。
一部戏演下来,竟然连我到底演了一个什么年代的戏都分不清。
将建国初期的故事,讲成了建党初期。
虽然过后自有粉丝兜着,控评强调“只是记混了和另一部作品《》的时间”,“口误而已”。
但观赵露思在两部作品中的表现,也确实无甚差别。
三,气象。
要演年代戏,需要演员有气象。
气象不一定是深道的老演员才能形成。
它是个泛义的词。
气度,气概,成色。
一种“此事在我”的使命感和被选中感。
而归根结底,是能否使观众相信,你是属于这个时代,这个位置的。
不一定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者,才有气象。
《觉醒年代》张晚意饰陈延年
哪怕是一群冒失顽童,他们说我干的是救国的事,我能干。
观众也会信。
《小兵张嘎》
年轻的脸在厚重的命题前,只要不辜负那份厚重,反而会有奇异的效果。
因知道你是用锦绣年华耕耘着的。
《山海情》
尽管很多人对流量演年代剧深恶痛绝,但在飘个人,本身并不想预设谁一定配演什么,或不配演什么。
这是要自己挣的。
但我也非常理解那份“深恶痛绝”。
它本质是对辜负厚重,无限消解严肃的反感。
当正剧变成快捷跳板。
那些包裹过热望、血泪,苦难,贫瘠的,公众见证过的时代记忆,被呈现着,却又被撅嘴瞪眼地轻掷着。
人们深深被冒犯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