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山砚出自谷山。
谷山位于长沙市望城区与岳麓区交界处。
谷山中有石可制砚。
清·乾隆《长沙府志》记载:“谷山,县西七十里。山有灵谷,下有龙潭,祷雨辄应。有石色淡青,纹如乱丝,叩之无声,为砚发墨,亦有光。”
《清一统志》也载有:“谷山,在长沙县西七十里,产青纹花石,可为砚。”
谷山出产的砚石名为“谷山砚”。
《说文解字》讲“泉出通山为谷。从水半见,出於口。”
山谷中有泉水流淌,不仅滋润了其中花草树木,在这些花草树木之下的原石也吸足了养分。也许正是谷山的地理地貌,始得其中制砚原石与他处不同。
其实,现谷山西南脚下仍有一处水库,名为“青石沟水库”。
即便同一座山,沿青石沟水库上行遇溪中之石,与它处便明显有异。
溪中之石,颜色淡青,石质温润。
不难想象,当谷山砚未被发掘前,山谷中大片青石的雅致。
青处于蓝而胜于蓝。
估摸此处的青石当年更为大放异彩。
据史料记载,自宋时起,谷山砚即为湖湘名砚。
宋·米芾《砚史》就讲潭州谷山砚“色淡青。有纹如乱丝理。慢扣之无声。得墨快。发墨有光。”
隋唐后,“潭州”便是“长沙郡”、“长沙府”的别称。
米芾说的潭州谷山砚讲的就是现长沙谷山出产的砚石。
自唐·柳公权,大部分人把广东肇庆端砚、安徽歙县歙砚、甘肃洮州洮砚、山西新绛县澄泥砚归为“四大名砚”。
然,至清代,已有学者认为潭州谷山砚,可媲美甚至超过部分“四大名砚”。
清·曾兴仁《砚考》云:“谷山砚产在长沙云母山溪谷中,质清润,色绿、多松花纹,扣之声如瓦木。品在洮河绿、郴州绿,绿端之上,清道光后取制砚者,多宝重之。”
按曾兴仁所言,自清道光后,谷山砚砚品已超越洮河砚、端砚。
我推测,在这里,谷山砚并没有和澄泥砚相比的意思。
澄泥砚以泥制砚,以瓦为砚,有点像几十年前的窑厂烧砖过程。
记得小时候,附近村有一家窑厂,我们跑过去看。
窑厂烧砖质朴粗犷、豪迈大气。
可是,粗中有细,窑厂烧砖十分讲究选材、制坯、雕刻、烧制等精工细作。
然而,从天然的角度看,砖虽出于泥,却并未胜于泥。
同样,澄泥砚虽为名砚,却非天然之品。
苏东坡当年豪气直言“砚当用石,如镜用铜,此真材本性。以瓦为砚,如以铁为镜……岂可与真材本性者同日而论哉?”
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品类不同,不可同日而论。
因此,从天然本真之角度看,自清起,肯定有一派学者认为谷山砚是数一数二的名砚。
加之,在博览群书的曾兴仁考究撰书后,应该不是少数人这么认为。
可惜的是,自清后,唯存的便是今人零星探访谷山砚的呼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