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彦伟

我家的门前有条小路,是兄弟们跟爷爷用石头一块一块地铺就而成的,也叫做青石小路。

冯家在村里是大户,父辈那代兄弟三个,到了我们这代,兄弟九个,姊妹四个,我是老五,老六是延华。说起来,兄弟姊妹十几个都是从这条青石小路上走上社会的。后来,渐渐地都成家从业,兄弟间相见的机会就少了起来,独与六弟延华交流的机会多一些,也缘于这条小路,因为是这条小路启迪我们共同走上了文学爱好之路。

走出家门,我先是下乡务农,后来入伍当兵,一直从事文字和新闻工作。从此,对文字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退役回到故乡,被安排在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陶瓷企业山东博山陶瓷厂从事宣传和文秘工作,那时与延华弟都尚未成家,仍住在老家那铺着青石小路的老宅里,延华供职于工商银行,正带职攻读大学金融专业。下班回家后,都职业习惯似的各自过滤一下所经历的一切,学习的,工作的,生活的……经常聊得很晚。斯是陋室,却积蓄了不少文化的灵感,似有呼之欲出之感。

一天,延华从学校带回一个作文作业,自己命题,写一篇记叙文。经酝酿,就写门前的青石小路。于是,从开头到结尾议论了一番,文章很快脱稿。第二天,老师看了很是满意,并作为范文在班里进行了点评,后来,还以《哦,门前那青石小路》为题,被老师推荐刊登在《淄博日报》上。

沿着这条小路,我们联想和目睹了这里所发生的一切。长辈们勤劳、善良、朴实,无论是家庭,还是单位、邻居都相处得很融洽,也得到了乡里乡亲的爱戴,邻里乡亲大事小事都愿找爷爷商量;家庭、邻居闹矛盾,都让爷爷去说个公道,谁家有个大事小事的,都找爷爷去出个主意。奶奶晚年生病,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伯母、母亲、婶婶,在床前照料了整整八个年头,得到了十里八乡的赞颂,被新闻媒体誉为“孝顺三妯娌”。

所有这些,都时时教育着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工作、怎样处事、怎样生活;我们也时时被他们的言行感动着,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于是,我们很想去倾泻心中的感受,便不谋而合地产生了出书的念头。不久,一部《春天的梦》很快就出版发行了。这是我们的第一本文学作品集,也是首次圆了我们从童年就无比憧憬的文学之梦。

之后,曾经是一年多的时间里,工作的压力,家庭的重负,使我们不得不将手中的笔搁下,有时,工作一天早已疲惫不堪,本来想好的题目一拖再拖,最后的一点激情也消失殆尽了,只好罢笔,却很少写点什么文学之类的东西。好的作品首先应是真的,是真情,是源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由此看来,生活上的磨难、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融,也是我们共同走上文学爱好之路的基础。与延华弟继续再度合作出书仍是从现实生活中酝酿出来的。

记得那一年夏季的一天,也是我一生中永远也不能忘记的一天,雨淅淅漓漓地一连几天下个不停,工作的劳累,身体的疲倦,心情更加的郁闷、不快。这时一个不祥的信号——“皮下出血”,已经从我身体的某些部位开始发出,单位领导得知后赶医院进行了检查,初步诊断血液病,待第二天骨髓化验后再做最后确诊。并叮嘱陪我检查的人说,明天必须由亲属陪同。一听医生的嘱咐,并看到与陪检领导交头接耳的样子,我这才感到了病情的严重,心里七上八下地打起了鼓。心想,告诉父母,如果检查的结果不好,他们承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压力;告诉兄长,他们没有思想上的准备;告诉女友,更是不现实。想来想去,还是延华合适,毕竟我俩平时交流的多一些,于是,便把事情的原委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他很快明白了我的用心,第二天,医院做了骨髓检查手术,根据检查的结果,办理了住院手续。

住院期间,探视的领导、战友、同事、朋友、亲属络绎不绝,尽管如此,一种异常烦闷的心情却时常流露出来,延华看透了我的心思,除了生活上的照顾,更多的是我们又有了文学交流的时间。经常一起追忆童年生活,谈到外祖父的古圆窑炖白菜,谈到父辈们的窑业生活,还谈到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关于陶瓷、饮食文化的构思也已打好了腹稿。在短短过把月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关于古窑方面的文章。随着身体的恢复,文字基础也更加厚实了。

再说我们兄弟俩共同走上文学爱好之路的事,那还要掐头去尾地说一说我爱人生孩子的那段日子。我在外地工作,当时,单位上工作忙得不可开交,自已一摊子事,难以脱身,待我倒下空来,医院时,延华已帮着办理了住院等手续,还更加周到地托了熟人。爱人进入产房后的那一夜,焦急不安的心情始终在陪伴着,延华也一步不离地陪同着。秋后的夜,天气格外的凉爽,我俩不时打起了寒颤。延华看我紧张的样子,有意识地放松我的心情,与我在产房的走廊里来回度步,还引我谈起关于文学创作的话题,谈着谈着,我们又步入了那沸腾而燃烧的生活。我也静静地陷入了沉思:

这些年,我离故乡虽然远了些,但当我的脚步又一次走过这古风古韵的古窑,当我的双手又一次触摸到这古朴陈旧的老墙,当我的目光又一次停留在这白墙黛瓦的古窑民居的小四合院的时候……,一颗躁动的心在涌动着,谈着,想着,产房里“哇”的一声,打断了我们的谈话和沉思,一个新生命降临了,是女孩,取名冯春,也预示与延华弟的文学创作之路将从春天走向收获。带着文学创作的遐想,带着对未来的寄托,一个文学创作的春天,开始走向成熟,开始新的耕耘。

终于,在不长的时间里,我们的又一部作品问世了,踏着古老的青石小路,走在大变革时代的弄潮里,一步一个脚印稳重地一路走来。

啊,这青石小路,通向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