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洛南县灵口镇的黄坪村,这里过去是一个公社,后来改为乡,前几年又把乡政府撤了,成了一个村,归灵口镇管辖。
(图片来自网络)
前些日子因事回了趟娘家。夏初的乡村到处都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田野像铺着一张一望无际的绿色的毯子。好久不见的乡亲热情地打着招呼,那和蔼的面容、亲切的话语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家乡的温暖。
每次回家,都能或多或少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心理总是无比欣慰。然而这次,看到那条穿村而过的土路竟然变成了乌黑油亮、宽阔平坦的柏油路,让我的心里激动不已,那些关于家乡的路的记忆就一起涌上心头。
(图片来自网络)
记得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常听爷爷和父亲说起他们老早担盐、担粮的事情,通常要起早摸黑,路上带一点干粮,穿上草鞋,一路上翻山越岭,涉水过河,打一来回得两天时间。完了总是说一句:“哎!那时太苦焦了”。
到了哥哥姐姐上高中的时候,因为高中在灵口街上,他们就得在学校住宿,只有到星期天才能回家。灵口街离我们家20多里地,如果走山路,要翻三、四座高山,山陡路窄,稍有不慎就会摔下山崖,掉进深不见底的山谷或深潭。若走平路,就得过河,原来的洛河水要比现在深,由于洛河弯弯曲曲,从黄坪到灵口街要过五、六次河。遇到天晴下雨的,父母总是提心吊胆,夏天害怕洛河涨水,冬天担心过桥时掉进河里,而哥哥姐姐回家来经常裤腿是湿的。所以,那时村里的高中毕业生就少之又少。
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大概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开始修灵口到黄坪的公路。为了修路,开山炸石,听说死了不少人。那时大家都稀奇的把公路叫做“汽车路”。记得当时哪个“通车典礼”搞得非常隆重:公社的喇叭提前好多天就对全体社员进行通知,每天晚上喊上几遍,早上天还没明再喊上几遍,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都来参加通车典礼。其实,不用广播通知,山里的男女老少,人老几辈子都没见过汽车是啥样子,谁能不想来看看呢!果然,通车典礼哪天,人山人海,凡是能爬得动的都来了。我们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手上拿着折叠的纸花,站在街道两旁,使劲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欢迎!欢迎!热烈欢迎!”。那次来的车可真多,大大小小几十辆,最好的北京吉普走在最前面,后面有大卡车、翻兜车、洒水车、油罐车、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车,排得跟长龙似的。我们嗓子都沙哑了,但依然使劲地喊着,兴奋的心情持续了好多天。
此后,只要偶尔望见从公路上开来一辆车,或是听见那清脆的汽车喇叭远远一响,人们就高兴地奔向公路边,“来车了,来车了,看车走!”。这时,村里的大人小孩总是一窝蜂涌向汽车,大人们在高兴地说笑着、议论着、指点着,孩子们看了还不够,还想上前亲手摸一摸汽车,但总被神气十足的司机吆喝开。尽管如此,每次汽车的到来,都为沉寂的山村带来不少快乐。
(图片来自网络)
八十年代初,我也到灵口街上高中。也住宿在学校里,星期六下午放学回家,星期天下午背着母亲给蒸的馍,瓶子里装着酸菜返回学校。那时生活虽然很艰苦,但年少的我们并不觉得,一路上同学们结伴而行,说说笑笑,望望山,看看水,觉得很快乐。虽然是土路,坑坑洼洼,但不再翻山越岭,躺水过河,比起哥哥姐姐,我已经很幸运了。在经历了三年的来来往往后,我终于考进了省城的一所中专学校。
在九十年代末期,我的侄儿、侄女们也在灵口街上中学。他们的交通工具,已不再像我们那时,主要靠“11号汽车”,而是每人一辆漂亮的自行车。每星期回家,既省时又省力。每当看到孩子们幸福的笑脸,我常想:我要是能迟出生一、二十年,也能骑着漂亮的自行车在乡间的公路上飞驰,那该多潇洒啊!
新世纪初,由政府出资,村上出工,把村里到灵口镇的公路进行了多次整修,路基踏实了,路面也平坦了。这时,村里有远见的人就跑起了客运业务,从村里往县城发班车,一天两班车,早出晚归。你看:村里的爷爷奶奶叔叔婶子要到县城走亲戚、看儿孙,坐车一天就能不紧不慢地打个来回;村里的姑娘、媳妇时不时吆喝着结伴去县城买些“洋气”的衣服;男人们农忙回家种地,农闲出门打工,来来去去,十分方便;和城里的公共汽车不同的是,村里的客车还可以为村民捎带着购物,“师傅,给我捎买一罐煤气”、“师傅,给我捎买一袋尿素”,只要有一句话,开车的师傅就会把你要的东西给捎回家,好了给一两元运费,没有的也就算了,都是邻里邻居的,也没人太计较。哎,要是我爷、我父亲还健在的话,准会坐上家门口的班车,到城里来看我。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多年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路面干净宽敞,再没有往日飞扬的尘土,乡亲们闲暇时就座在路边的大青石上休息聊天,路边新开了几家杂货店,人来人往,生意十分红火。沿公路两边已建起了好几座楼房,主妇们进进出出地忙着,由于路上来往的车辆较多,学校的大门前,站满了接孩子放学的家长。
路好了,路上的车辆明显增多,既有高档小轿车,也有拉矿的大卡车;既有来村里买菜的、买水果的,也有来收粮的、收药材的、收核桃的。我哥的房子就临着公路,坐在屋里能听见东家婶子和西家嫂子在路边的说话声:“买了吗”?“买了,多亏昨天没买,今天比昨天的收购价高了五分呢”!虽然看不见她们的笑脸,但我能感觉出她们的满足和幸福。再看看我哥的家里,他的家庭状况在村里算是中等水平吧,新修的三层楼房院子里有自来水,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做饭用的是沼气、煤气、电磁炉。
是啊,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和美丽乡村建设,家乡的山水越来越美了,村里的环境也越来越好了,乡亲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傍晚,村委会前的广场上也有媳妇婶子在跳广场舞,老人们坐在石凳上悠闲的摇着扇子,孩子们在嘻戏着......变了,路变了,人变了,乡亲们的生活也变了。我在心里默默地祈祷:愿我的乡亲们笑容更加灿烂,愿他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作者李晓爱系商州区检察院干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