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值得一说的苏州“青石弄”
苏州的历史,都写在古城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中。走在幽深的任何一条小巷,仿佛走进了深邃的历史长廊。触手可及的是文化,脚踩的青石板是古迹。张起舞同学,是我十年前的学生,他高二时写了一篇《青石》,写的是苏州全全街滚绣坊相邻的一条小巷“青石弄”,写她的前世今生,这么不起眼的巷子,却蕴含着值得回味的故事。青石弄底有一个小院落,曾经是叶圣陶的家,后来叶圣陶把她捐了出来,成为“苏州杂志社”,著名作家陆文夫在那里办公,当社长。我有一度每天去那里吃午餐,主编陶文瑜盛情好客,粗茶淡饭也做得十分精致。在那里我遇到了国内许多知名与不知名的作家、诗人。那是一段美好的经历。十年后阅读张起舞同学的《青石》格外亲切,孩子们那时也已经与我一样有了相同、相似的情感与认知。推荐给苏州的朋友与苏州外的朋友,有机会也去走一走,一定会触动我们的情思。
——柳袁照
年4月11曰
叶圣淘故居
青石
高二(7)班张起舞(届)
这是我第二次去到青石弄。
第一次去,是刻意去找的。初二,为了小荷作文大赛,专门去找叶圣陶的故居,终究是有点功利的。出租车司机不认得叶圣陶故居,不认得青石弄,只认得滚绣坊。我说那好吧,我自己去找。我住在园区,很少去古城区,找得有些狼狈,但总算还是被我寻到了。原来叶圣陶故居已经变成了《苏州杂志》社了。我靠着对古苏州的一知半解去参加了比赛,居然还获得了一个不错的成绩,我也就洋洋自得了。
第二次去,便完全是偶然了。上了十中后,我渐渐对周边环境熟悉起来,这才惊讶地发现,原来滚绣坊就在十全街啊!于是就又去了一次。青石弄没怎么变,依然是古旧的民居,门口摆着一张藤椅,老爷爷老奶奶们或坐或站,闲聊,晒太阳,吴侬软语配上沧桑而和蔼的调调,让我放慢了步伐。想来我也真是差劲,好歹是个苏州人,和家人之间也用苏州话交流,但对苏州话的底蕴一概不知,发音也经常出错。
记得看过一篇纪念陆文夫先生的文章。说陆先生年纪大了,坐车到弄堂口,走进杂志社的那段路,也要走走歇歇,就是坐在人家门口的藤椅上的吧。没有一个苏州人会计较的。
“一个翩翩的少年,由于生活际遇来到苏州,天堂给了他冷暖,给了他智慧,尽管他一生波涛起伏,但他对生活的爱却永未泯灭。”
这是陆先生一个忠实读者从远方寄来苏州的话。陆先生在他的文中,一定多次次提到过苏州吧,否则怎么会连一个坦言从未来过苏州的人都盛赞苏州是天堂呢?
透过窄巷抬眼望天,这是一个万里无云的艳阳天。有什么感觉从脑中闪过,想抓着,又转瞬即逝。
又一次站在叶圣陶故居门口。回忆里面的布景,模糊又清晰。初二,我怀着找灵感的焦急踏进那片圣地。如今,不同的心境让我一步也不敢迈近,只是默默地驻足。呵,不用进去了,青石弄已是苏州最真的剪影,不必正儿八经去找了。
出来的路上,听到有人问路边的老者青石弄在哪里,老者用夹杂着口音的普通话说,:“这就是。”声音中分明带着不快。看那路人行色匆匆的样子,我轻笑,笑他,也笑曾经的自己。苏州就是一块历史沉淀下来的青石,温凉,温润,急躁的人永远捉不住它,而真正懂它的人,不会把它囚禁在展厅里变成遗迹。
阳光晒烫了我的头发,柔软的心情像是要溢出来一般。
走出弄堂,我又忍不住回头。
真好,它一直都在。
年4月12日
叶圣陶故居院子
柳袁照八子谢谢你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