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一期《学校品牌管理》杂志上,我们发表了一篇名为《一座校史馆,一方教育空间》的文章,文中以博罗县启正学校为例,阐述了校史馆如何展现学校文化,如何讲述学校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讲述这座校史馆本身的故事。

博罗县启正学校的校史馆在今年2月份最终设计定稿,7月上旬完成工程落地,即将在9月新学年开学与全校师生见面。学园公司在与校领导的配合下,包揽了从设计到施工的全程服务,为学校建成了这一座满含文化特色与品位的校史馆,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落下坚实一步。

接下来,请随我们一起走进这座校史馆,聆听背后的故事。

学园建设项目故事

博罗县启正学校校史馆

从创意到设计:

以小见大,汲取本地的文化养分

我们与博罗县启正学校的缘分,从年它刚创办的时候就开始了。作为一所新建校,启正学校的办校理念无疑是比较先进的,从开始办校起,就以打造能体现特色文化,均有深厚底蕴的学校为目标,希望在当地再建立起一个鲜明的文化地标。

然而其面临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新建校尚未形成自己独有的言行思想体系,从校史、校友的积累、到学校传统都显得单薄,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我们与校领导的访谈,对学校办学背景的调查,对当地文化状况的研究,我们惊喜地看到了多个极具代表性的地域现状:

1、学校地处东江之畔,那是惠州人的“母亲河”,是惠州文明的发源地,这是当地最大认同感的文化元素;

2、惠州是广东省重要的红色文化留存地,全省闻名的惠东革命老区有马克思街与列宁街,更有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红色底蕴深厚;

3、惠州的主要人口是客家人,这里不仅是客家民系的华侨文化象征之一,更是客家民系的海洋文化象征之一,是“客家学”的最早萌生地。

这几项文化元素,在当地社会面都有很鲜明的印记,却暂时还没有当地的学校有明确体现,这就给了我们和学校一个先发的机会。经过与校长的沟通,我们决定把这三者融合,构建学校专属的校园文化体系。

从设计到建造:

化繁为简,打造学校的精神殿堂

决定了主要的文化元素,我们需要在设计中有条理、有美感地展现出来,这需要我们进行严谨的梳理。

东江“山水”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这三者都是深厚而丰富的,如何梳理其中的关系呢?答案是以教育思想去梳理。

红色文化长久以来是我国学校文化的底色,也贯穿着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认同,是三者之中内涵最深远、范围最广大的元素,其代表的是“国”,在这其中,东江文化与客家文化均带有浓郁的本土特色,是赋予学校辨识度的要素,其象征的是“家”。

有国才有家,爱国才会爱家,以我国“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去思考,能得出三者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在体系上,红色文化必然是主调,再以东江文化、客家文化作为辅助,融合最大同类项的前提下,突出各自特点,才能让整个文化体系有序而稳固。

有了理念上的指导,我们便通过设计去打造一整个校史馆,使其拥有了针对这种体系的叙事性。

我们采用大面积的红色为主调,与原木色搭配,让整个环境的氛围变得明亮温热,如同革命者的脉搏在有力跳动;

与主色调搭配的,是象征土地与山河的青石色,以此对应惠州的一方水土。在这其中,有青石色的写意假山水,是对东江山水文化的具象展现;青石色的墙砖造型,模拟的是客家围屋的墙体,营造一种客家传统建筑的氛围。

整个空间的中心,是学校的沙盘地图,其他元素则围绕着沙盘展开,尽量不用墙壁分隔,把布局做得通透,使整个空间显得大气,又不会过于空旷;

天花板上巨大的灯盘是主要光源,中间的校徽与正下方沙盘形成体系,作为校史馆里最不容易发生变化的两个元素,形成整个空间最稳定的叙事重心。

校领导对我们的设计十分认可,也正是因此在我们后续主导进入施工阶段时,领导们给予了我们充分的信任。

在我们工程部与设计部的充分协作下,项目主体施工用了接近两个月时间。这个时间虽算不得快速,却让学校有了很好的体验。

学校的一位领导在主体施工完成后对我们说:“之前的工程中,永远是工程队和校方先对接,实在解决不了问题才叫设计师,设计人员总是最迟到现场的。但在这次施工中,工程人员总是提前与设计师对接,设计师在现场的时间明显更多,给我们减轻了很多工作负担。”

设计效果图

施工落地图

设计效果图

施工落地图

设计效果图

施工落地图

设计效果图

施工落地图

设计效果图

施工落地图

如今,新学年开启的时间渐渐临近,启正学校校史馆静静等待着归来的师生和新入学的孩子,它将会给他们讲述一个怎么样的学校故事?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校园文化项目也在学园公司设计与工程团队的努力下持续落地,成为让师生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景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