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用什么药涂抹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61678.html

我的家乡在华胥油坊街,位于北岭之南的川道上,一条河在村子南面流过,古代叫滋水。春秋时,秦穆公称霸西戎后改名霸水。隋文帝时在“霸”字旁加上三点水成了灞水。这名称从那时一直叫到现在。

中国的大多数河流都是向东流的,而这灞河却兀自一路西流而去,是她有别于其它河流的一个显著特点。那年,我的一个外地友人初次来到河边欣赏川道风光,看着水流方向,经验性地发生了判断上的失误,把这里的东南西北来了个度的乾坤大挪移。

听老人讲,很早以前,灞河水又窄又深,可以划船、运货,两岸人家一天彼此见面时可以隔河致意打个招呼,亲切地问一声:“吃了没?”农闲没事时搬个凳各自坐在自家门前,可以隔着河慢慢地拉家常、说闲话。有事了,轻喊一声,河对岸就能清清楚楚地听道。

冬季到夏初这段时光,河水不大、稳定、清澈,河底石头一览无余。若是在河岸劳作渴了,弯腰捧上一口咽下,根本不用担心闹肚子。因为这是从东山流下来的纯净山泉。自古以来,这一条甘洌的河水不知疲倦地流淌,无私地滋润着沿途河岸上祖祖辈辈生活的人们。

清晨,嫩红的太阳从东山升起,长在河滩的草尖上悬坠着晶莹露珠。清清的河水蜿蜒而来,逶迤奔流中明灭可见。鱼儿群游,上上下下,来来去去,急急匆匆。鸟儿在天空喜飞,轻快而灵动,不时地俯冲掠过水面。河水流经处,是干干净净没有一丝泥土的沙滩,色白如雪,一尘不染,粒度大小均匀,仿佛加工出来一样。光滑如玉大小相间的鹅卵石在沙滩中这里一片、那里一片的裸露,小的象草原上一片又一片的鸟蛋,大的象生活在南极洲一群又一群卧着的企鹅,人们叫它们为青石。过去,谁家想垒墙扎个根子用石用沙,不用掏钱在河滩里随便拉。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放有几块青石当凳子用,腌菜压菜用的、锤布用的石头都是从河里搬的。这满河滩的白沙与青石为人们盖房来住、建圈养猪、日常生活带来了方便,省下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在河水两岸土地上长的多是笔直向上、参天耸立、西北地区普普通通的白杨树。一排排象哨兵一样挺拔,守护着堤坝、守护着水渠、守望着农田。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富有极强的力争上游精神,是树中真正的伟丈夫。其身伟岸,似顶天立地的汉子。其形正直,如身正不怕影邪的君子。其质朴实,象极了我们关中耿直倔强、朴实憨厚、吃苦耐劳的男人。放眼河道两岸,还能看到无数的柳树。河滩柳树成林,大堰上柳树成行,渠边、池边的柳树成阴。这最容易成活的一种树,构起了河里一道柔美的风景长卷。柳树最美的是弯弯身子垂下的柳丝,柳丝象丽人拉直的秀发一样顺溜,千条万条高高低低一起把自然的韵律舞动。最有美感,最有姿态,最有生机,最有活力,象极了热情、大方、豪爽、柔美的关中女子。河道里,云雾氤氲,杨柳葳蕤,一直一曲,风景多娇。

灞河也有着双重性格,温柔时清清可人,暴怒时涛涛凶险。

早年,到了秋季,阴雨连绵导致河水象猛兽一样,横冲直撞、肆无忌惮,凶残地冲倒房屋,疯狂地冲毁农田,无情地卷走庄稼,野蛮地带来深重灾难,冷酷地给人们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村庄不得不连连北移,河道一年年变宽,能种的地越来越少。唉!以后咋办呀,在那里种地、在那里打粮?人们的吃饭越来越成了急需解决的困难问题。怎么解决?如何解决?谁有能力解决?何时才能够解决?一村人在艰难生活中苦苦挣扎、企盼、向往……

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向灞河宣战。

北风烈烈,冰天雪地,男儿女儿吃在河滩,住在河滩。过年时周爷、惠爷都干在河滩,带领大家齐心战斗围田造堰。为战胜寒冷,鼓舞士气,增强干劲,晚上点起篝火,大家围在一起,周爷给大家讲历史故事。会乐器的把胡琴带到工地,伴奏秦腔爱好者高吼激昂飞越能吓死恶狼的精典选段。白天休息时,组织大伙儿摔跤,双方纠缠较量,嘴里喘着热气,一股压到对方的气势在眼里闪烁。围观的大伙们热血沸腾、群情激昂、呐喊助威,彰显了战天斗地的精气神,换发出改天换地的新干劲。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冲天的干劲,顽强地拼搏,几载春去冬来,几番冬走春到,终于建起了南北护田大坝,修成了三条东西拦河大堰,保护了原有耕地,收复了大片土地。坚持不断平整土地,只用了几年时间,全村可耕地迅猛增加了百亩千亩。汛季,为了护堰,人们跳入冰冷的水中,编扭铁笼装填石头。一次施工时,水大流急,来势凶猛,周爷和成叔被洪水卷入长达10米的南北堰进水洞内,情况十分危急人们担心之际,又从洞里给冲了出来,一浪推到开阔浅水处。感谢苍天有眼,幸亏人没啥事。众人关心的慰问时,周爷平静地说:“同大自然作斗争,就是你死我活……”

接着又在村东、村西建起了两座抽水泵站,双管齐下,灞河的清水跃上了千年老塄,流进了成片成片的庄稼地。原本靠天吃饭的塄上旱地终于变成了象那东北大平原一样的水浇田,年年一茬麦子、一茬玉米地种着收着。老塄下,一片绿,一片黄,象锦绣江南鱼米之乡,岁岁收获着金黄的稻子。从此,塄上塄下,村里河滩,四季旱涝保收,家家户户老瓮有粮,群众生活有了基本保证,人们心里踏实多了。周爷在社员大会上激动的说:我们在河南有花果山,低处有苹果园;原上柿子坡,河滩有米、有鱼、有莲菜;吃上大米饭、红烧鱼;饭前一个苹果,饭后一个柿子,闲了到河滩散散步,钓钓鱼,有何不可。”幸福感、自豪感溢于言表的一习话把美好的生活描给,说得老老少少心里美滋滋、喜滋滋的。

是呀,环望村子,从东到西,炊烟袅袅,鸡鸣犬吠,处处祥和富足。全村人谁不高兴、谁不觉得生活在这个村子幸福。就连周围邻村的人们也羡慕不已,谁家有女子都想托人在我们村找个婆家当媳妇。

这一代人为百姓造了福,建成了水浇田、米粮川,让全村人感到日子有了奔头,应该永远铭记他们的恩情。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经过苦干实干,村容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河道,浮岚悠闲、杨柳堆烟,池中云雾半合,荷叶碧绿田田,蜻蜓寻荷而来。粉的娇羞袅袅,红的艳丽婀娜,白的圣洁婉约。游鱼从水下浮到池面,偶遇荷瓣落下,尾巴一摇便又入了深处。鱼池何时最美?是那捞鱼的季节。年年有鱼,是丰收,是惊喜,是日子的满足、生活的如意。

盛夏酷暑,灞河是没有门票、全天开放的天然浴场,赤脚走在沙滩上,脚心痒痒的舒服如弱电送到心上让全身享受起来。坐在水边的大青石上,哗哗流过的河水如细稠相拂,轻柔而爽快。河里自然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河堰铁笼处的水潭便是孩子们的游泳池,天越热,这里孩子越多。叔叔、伯伯、大人们也常来这里享受一下河水带来的清凉。天黑了,夜幕降临,晩风清爽,万里天空星光点点,梦幻般的河道喜迎结伴前来河里的女人们,沐浴在悠悠的河风里、沐浴在灿烂的星光里,沐浴在清爽的河水里,洗去了生活中的疲倦、劳累。

无论何时走在河滩,闻到的是庄稼香,看到的是丰收景,在田间地头劳作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喜悦。干渠支渠、大渠小渠、主渠分渠共同编织起灌溉网。渠水流动,拍塄溅堰,絮状水草随流摇曳。河水沿着渠网有序流入耕平好的每一块稻田,满河滩象摆放了无数的平面镜子,映着高天上的流云飞鸟。插上秧的稻田,如一块块绿色的地毯,把河滩铺成了锦绣江南。成熟的季节,稻子沉甸甸,风吹处金浪起伏,满河滩舞动起欢庆丰收的绸缎。数不清的麻雀成群结队,也想在这季节品尝解馋,无奈地头上一声驱赶声响,一个石头蛋子飞来,吓得立马飞起,如一片乌云遮天盖地地逃离。成千上万个玉米粒大的小青蛙爬过道路,群奔有水的地方。傍晚,落日是那样的壮观饱满、吉祥喜庆。天空橘红透亮,杨柳林带成了橘红色,河边草坨子成了橘红色。收工回家的人们挽着裤腿,肩上搭着毛巾,扛着农俱,孩子们背着草笼,黄牛驮着犁跟在后边,全都变成了橘红色。满稻田响起青蛙演奏的农家金秋丰收曲,仿佛热情慰问收工回家行走在路上的人们。

深秋,正午的大阳朗照院落,门口树上挂满红色火晶柿子。饭时,人们端上用新米做成的塌锅子米饭,配菜有白罗卜、红罗卜、豆腐、粉条,有的还有红苕,有的还有肉蛋,有的还放着油泼辣子,有的一个手上还拿着一蛋子馍。大人小孩都聚在门口这个地方吃饭。有的坐门埻、石头、砖蛋、碌碡、伐倒的树上,有的脱下一只鞋坐上,有的趷蹴在地上,有的靠着树、靠着柴堆站着。有端老碗的,有端碎碗的,有端瓦碗的,有端唐瓷碗的,有拿筷子的,有拿勺子的。都吃得很香,嚼着咽着笑着美着。郭奶奶吃完了一抹嘴,满意的说今年的米真香。没想到嘴角上还贴了个白米颗子,把人们一下子都惹笑了。这笑声很甜蜜、很开心。

在水量稳定的冬季到夏初这段时月,村里给河上架起一座简易木桥,构成了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而同时,流水实际上只占河床一小部分,剩下的是大面积的乱石沙滩。在后来的岁月里沙与石身价倍增,成了极抢手的当代建材。于是,河滩多了过沙人。一人一处各自为战,河滩沟壑丛生,象战场上布满了战壕。人们用木制三脚架撑住罗筛,铲起沙石倒到罗网上面。细沙穿过罗网落到后面,石头从网正面滚落下来。当石头堆积多时,担走倒在不远处的石头堆上积攒待收。火红的太阳把过砂人晒得跟非洲人一样黑。随后,出现了现代化机械采石场,大卡车运料,悬空的输送带象倒水一样倾泻着石头,彻底代替了人工劳作。没用下几年时间,有限的沙滩、沙石层就被挖到了最底部的黄胶泥上。运到城里的沙子石头,与水泥钢筋一起建成了一座座高楼大厦。

岁月更替,昔日,村东、村西的抽水站没了,完善的浇地渠网废了,大片的稻田没了,成行的扬树少了,连片的柳树稀了。大面积的地块划成了小块块,一家一块,自己的土地自己管,自己的庄稼自己种,自己的活自己干。村里,再也听不到集体上工的铃声。谁想几点从家里出工就几点出工,想在地里怎么干就怎么干,想几时从地里回来就几时回来,象老掌柜一样有了权力。大场没了,电碌碡消失了。不见了挥镰割麦,不见了风扇扬场。大兵团式的三夏战斗方式被游兵散勇所替代。联合机在地里来回一转,就出来了麦颗子,人啊只要趁着天好晒晒就行。省劲了,轻闲了。

人们与时俱进,不再以种粮为主。地里不再是青一色的麦子、包谷、稻子,而是传统种植与新型栽培相混杂。既有粮棉作物,也有风景树林,还有果木园林。栽种五花八门,收获万紫千红。社会环境的宽松,为人们谋生创造了多条道路。有相当一部分人,也不再墨守陈规年年围着土地转。有的进城打工,有的在街上开门面经商,有的摆地摊做生意,亦工亦农,亦农亦商,时而城里,时而乡下,那里能挣钱就向那里跑。想干啥自己说了算,能成啥精成哈精,能挣啥钱挣啥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不用扬鞭自奋蹄。

小车代替了自行车,摩托车代替了走路,三轮车代替了架子车,自来水代替了担水吃。村里,路面硬化了,房子变稠了,空地减少了。瓦房变成了楼房,楼顶架着太阳能,厨房安着煤气灶,家里装着电脑,看的数字电视。舔碗的少了,从地上捡馍花吃的少了,穿补订衣服的少了。象城里人一样,常去镇上买菜做饭,或坐在街边地摊喝个豆腐脑、胡辣汤,咥个饱子、油饼、油糕、凉皮,享受不洗碗、吃了就走的阔气。人人都有手机,饭后看个新闻,闲时拍个抖音,网上买个东西,黄昏跳个舞,过节唱个歌,得空了祖国各地旅旅游,享受在美好生活的时代里。

一条高速公路沿河而建。河岸防洪堰顶修了可行车走人的道路,两边栽花、植树、立石、建景,安装照明灯具。一路的滨河公园,昼有景、夜有色,给灞河戴上了亮丽的项链。闲情散步于此,欣赏灞河的美丽风光,感受灞河的前世今生。抚今追昔,万千感概。这奔流不息的灞河历经沧桑,见证了这块土地上曾经的盛与衰、甜与苦、丰收与灾难、富裕与贫困。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灞河的景色越变越好……

作者简介:惠晓林,韩城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7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