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http://nb.ifeng.com/a/20180427/6536099_0.shtml大家有没有发现,随着国内影视市场的蓬勃发展,民众变得越来越喜欢讨论演技了,对导演和演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前两年出现了一档《演员的诞生》,创造了超高的话题度,并把许多实力派都推到了大众眼前。但即便市场效应这么好,在探讨演技的综艺里,三年来都基本是《演员的诞生》一家独大的情况,直到年10月份,这档节目来了——《演员请就位》10月11日,《演员请就位》第一期开播当天,节目就凭借“陈凯歌没选明道”、“陈凯歌讲戏一针见血”、“赵薇组的演技”、“郭敬明反驳李诚儒”等词条承包了半个热搜榜。其中“赵薇太有梗了”还数度登顶热搜第一。节目的播放量更是在短期内轻松突破万,话题度与收视率双双起飞。《演员请就位》是一档导演选角真人秀,以全影视化拍摄为呈现形式,为观众完整呈现影视行业从选角到成片的工业全貌。简单来说,我们会从节目中看到导演都是如何选角、导戏,和拍片的。期间各位演员的表演会全部暴露在镜头前,接受观众的检阅。所以和《演员的诞生》相比,《演员请就位》依然是在考验演员的演技,只是这次评审对象变成了更为直接的导演。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节目中看到,拍戏这个行当里,最重要和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角色之间,是如何作业和摩擦的了。这不仅是在检阅演员,同时也是在剖析导演的审美。让作为观众的我们,更理解平常自己所看到的电影都是出自怎样一双手,是在什么样的人格和艺术力中被创造出来的。如果说《演员的诞生》是让我们理解演技的重要性的话,那《演员请就位》,就是让我们更理解导演的重要性。节目目前虽然只播出了一期,但仅从这一期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四位导演身上截然不同的风格与流派了。形式是邀请不同年龄段的演员和明星来,有的戏龄10到15年,有的5到10年,有的甚至是0。然后根据自主意愿选择导演,分成四组来初选和对抗,四位导演分别带着各自的队员进行比拼,最后选出年度最佳演员。先分类来看。如果仅从性别来划分的话,从第一期节目里,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李少红、赵薇两位女导演,和陈凯歌、郭敬明两位男导演的不同。站在男性思维上,陈凯歌和郭敬明会更喜欢接地气的、真实的表演,戏剧痕迹轻一点最好。而偏感性的赵薇和李少红,在注重真实感的前提下,也有被戏剧感打动的余地。比如说包文婧演的这段《天下无贼》:虽然郭敬明把鄂靖文表演的那段《无名之辈》称作当晚最佳,但私以为包文婧演的这段《天下无贼》的前半段,也配得上最佳之一。在原片里,这段刘若英边吃烤鸭边哭着听警察说刘德华消息的戏,是全片的泪点所在。令人意外的是,包文婧入戏很快,一开机就抓到了人物的精髓,从吃烤鸭的动作,到吃完站起身走的过程,都非常流程和真实。全程没有一句台词,但感染力极强,每一个泪点的把握都很好,接地气,还富有层次感。这段戏到起身走之前都是很有力量的,但到后面演员自由发挥的一分钟里,包文婧的设计就稍显戏剧了。折回去拿了表,还打了一通明知道拨不通的电话。在陈凯歌和郭敬明看来,这个拿表的动作就有点多余,还有拨电话讲的台词也略显刻意。戏剧冲突感是有了,但恰恰是这份不够克制的戏剧感,把人从刚刚的真实里拉出来了。但赵薇和李少红就对这段戏没有多少分歧。从赵薇的角度来看,这段自由发挥并不拖后腿,克制完迎来一个爆发是可以理解的,演员处理得已经很成熟了。李少红导演虽然也觉得打电话那段略显尴尬,但她认为问题主要出在台词,台词和镜头语言再调整一下就好了。换言之,就是她们认为演员没问题,只是需要技术上做出一些渲染和调整。这不仅是喜好的不同,还有要求程度上的差距。陈凯歌会要求演员从第一秒到最后一秒都一丝不苟,每一刻情绪都在剧情里,逻辑和人物对得上,差一分一毫都不行。尤其是在电影这么细化的镜头里,切忌戏过了,演得太夸张。而赵薇导演,则更灵活,演员若只做到了90分,那剩下的10分也可以用技术来弥补一下,而且不排除有些观众就是吃戏剧冲突感这一套的。就像她评价刘雅瑟时说的,有人演的是俗,也有人演的是脱俗,需要观众看的时候带点想象,又带着点对演员天赋和感觉的认可。第二种分类,如果仅从年龄和阅历来划分的话,那从陈凯歌、李少红这一组,又可以看出和郭敬明的不同。比如对于《悲伤逆流成河》那场戏,李少红就侧面指出了董力和郭俊辰演技上的生涩,就连助演的女主,表现得都比二人好。陈凯歌导演也指出,董力的表现,并没有体现出他和女主是青梅竹马,这其实是从根本上丢了人物逻辑。不过这不代表他们不肯定年轻人的戏,令人惊喜的是,从整段发言来看,陈凯歌导演是认可这部以校园霸凌为主题的电影的。他也指出了演员演技上的不足,其实是有现场条件限制和年龄阅历的原因,在李诚儒发言之后,这段像是在侧面肯定作品的价值。毕竟看待一部作品要全面而客观,而不是揪住某一个点全盘否定。其次是导演点评和选人环节,我们也可以多次感受到陈凯歌和李少红会更容易被克制的表演打动。因为年纪越大,越明白不动声色的力量。赵薇则介于这二者之间,她能够被真实克制的表演打动,也能理解年轻演员的活泼与稚嫩。郭敬明理论很强,他每次点评都在点上,但落实到戏本身,单以《悲伤逆流成河》这一场来说,却依旧有流水账的仓促与浅显。仅从这两种分类来谈,我们都能看出不同类型导演之间的不同风格,那如果再细化到个体,彼此的差异就更多了。比如说陈凯歌,他的导戏能力就是首屈一指的。他追求质感与真实,人物性格、故事背景、剧情逻辑,时刻都要在一条线上,给出的指导也都很细节,一针见血。他指导陈若轩的这场戏确实太见功力,许多人表示不理解为什么不选择明道,其实这大概率是因为陈若轩的进步空间更大。导演都喜欢有塑造空间的演员,在《破冰行动》这段戏里,明道明显比陈若轩更成熟,他也有缺陷,比如李少红说的拿枪姿势不对。但正因为他太成熟了,这些小缺陷也就更加不好改变和纠正。而陈若轩呢,指导前后他的变化非常大,一点即通,适应很快,这种可塑空间,是很多导演都珍惜的。郭敬明的话,他和先导片里表现出来的问题是一样的,因为太年轻,迫于舆论压力太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有点过度专注理论知识了。他的点评术语,不比在场的任何一位导演差,但因为太满,反而显得有些爱抖书袋,有点露怯。电影是艺术,导演是艺术家,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许多成就卓越的导演和演员,都不是科班出身的,有的甚至是完全打破了学院派的那一套。不是说技术不重要,而是真正传奇的大导,早就过了天天把理论挂在嘴边的阶段了,转而专注自己的内核表达。当然了钻研技术是非常可取的,郭敬明的表现,已经体现出了他在导演领域的专业性。至于未来能走到怎样的高度,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最后说一说节目内外的一些小争议。节目内,郭敬明反驳李诚儒的一段话成了网友热议的内容,从风评来看,大部分人是支持郭敬明的。因为一个人在评判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时,确实该谨慎。我们可以继续讨厌自己讨厌的东西,但请允许别人对它的喜欢。但放到节目之外,却有人质疑陈凯歌参加综艺是在降低自身品味与价值,就有些极端了。甚至还有人说,同为第五代大导演,老谋子都去导奥运开幕式和国庆联欢活动了,陈凯歌只能去导红片和参加综艺……这种说法带着些偏见,首先,主旋律片早就被正名过了,它只是艺术表达类型的一种,是创作者的表达自由,何况热爱任何东西都不可耻。其次要澄清的一点是,参加综艺并不代表low,并不代表艺术的沦落。许多国外的传奇大导演,也是参加节目的,比如卡梅隆就自己制作过《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小说轶事》,邀请了一众大导演来谈话,如果说这还是介于纪录片和节目之间的专业探讨剧集的话,那我们还常常在《柯南秀》等脱口秀节目上看到昆汀的身影呢。哪怕说到国内,张艺谋也曾在许知远的《十三邀》节目、《坚如磐石》的活动上,多次表达过自己顺应时代的理念和态度。所以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张艺谋才做了《对话·寓言》这类作品,新片《影》也启用关晓彤、邓超等中青代演员。就像章子怡参加完《演员的诞生》和《妻子的浪漫旅行》照样出好作品一样;就像电影咖都来演电视剧,顺便拉高电视剧质量一样;以及就像陈凯歌在节目里肯定《悲伤逆流成河》一样。真正厉害的演员和导演,其实都是懂时势、顺时代的,同时不丢本分。年轻意味着活力与创造力,而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更迭的过程。固守旧识,仗着岁数偏执主观地去随意否定他人的,反倒显得有些倚老卖老了;同样的,仗着年轻,就随意批判旧思想的,也显得有些自大无礼。顺应时代并不可耻,因为时代本身就是生命力的体现。我们终身都在学习,所以不什么年纪,保持谦卑总不会吃亏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943.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