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昆山腔、弋阳腔和梆子腔而言,皮黄腔是晚起的声腔,所以它的剧本文学创作不但会受到前面三大声腔的影响,而且还会继承它们的遗产。又因为皮黄腔是由包括徽调、汉调和京剧等在内的剧种组成的一个声腔剧种大家庭,所以它的剧本文学体系自然应该兼容各种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进行的创作成果。了解皮黄腔早期剧本文学创作的情况,本来应该追溯到乾隆年间进京的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可惜目前还没有发现这方面的史料。
现在我们所知的皮黄腔的早期剧目,只能上溯到道光年间,不过那时四大徽班仍然没有像它们后来那样辉煌和完全独立,它们不但有时要同梆子班社同台演出,就是所演的剧目也常常是重叠在一起的。所以这些剧目收入刊于道光二十五年(年)的杨静亭《都门纪略词场》中时,仍然是作为三庆、四喜、和春、嵩祝、新兴金钰、双合、大景和等皮黄班和梆子班共同演出的剧目。这些剧目既可以视为皮黄腔的早期作品,又说明那时的皮黄腔剧目和子腔剧目之间的关系还没有严格的分野。
这些剧目计有《琼林宴》《阳平关)战樊城》鸿鸾喜》法门寺》文昭关《借赵云》《止成都定军山》等六十九种。王芷章《腔调考源》中,记载了艺人传抄的(春台剧目》,著录了道光十年左右早期皮黄艺人汪一香(全林)、陈露仙(风林)、丁鸿宝(云香)、双胖秀、郑连贵、莲生等人在北京演出的剧目三十五出,如《献长安》《西唐传》《敬德归天》《贪欢报》《秦淮河》《胭脂虎》《坐楼杀惜》等。见于道光年间抄本《花天尘梦录)(马彦祥藏)卷九“燕台花镜诗”中著录的剧目有女三战》霓关)惊林宴《无底洞三十八种朱家缙辑清升平署档案中咸丰十年至十一年(-年)的演出剧目有《金锁阵》送亲演礼》《三岔口》叫关》《朱仙阵》《望儿楼情石山)等七十三种。
还有同治八年至九年(-年)的演出剧目打龙棚龙袍)战长沙》等十三种。上述剧目只见于史料中著述,但未见抄本。现在所能见到最早的皮黄腔完整的剧本,当推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汉口“文升堂”“文雅堂”和“唐氏三元堂”刊行的《新镌楚曲十种》(现存五种,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楚曲又名楚腔、楚调或汉调,是发源于湖北一带的地方戏曲,亦即汉调(汉剧)的前身,属皮黄腔系统。楚曲在道光年间传入北京,风靡一时,直接影响了京剧的形成。
这里所收的楚曲五种,剧本形式古朴,内容和艺术手法也都较粗糙,可以认为是楚曲盛行时,为满足一般市民和农民观众的需要而刊印的木刻通俗唱本。这五种是:《英雄志》:四卷二十五场。演三国时代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的故事。李密降唐:内含“秦王打围”“抬箭降唐”“招宫杀宫”“双带箭”四回(四出),未分场,演李密、王伯当降唐复叛故事。又名《断密涧》。祭风台》:共两册四卷二十八回。演三国时赤壁鏖战的故事。临潼斗宝):分“说计进宝"”“晓前各国”“上山结拜”“临潼斗宝”四回。未分场。
演春秋时代伍子胥力举千斤铜鼎的故事。青石岭》:又叫莲台山》,分“收王洪”“收孟禧”“草桥关”“归天团圆”四卷巻(四出)。演“周义王”苏皇后不云庄的赫赫战功,及她与西宫贾翠屏和好佞们的斗争。又有戴不凡先生藏,由“益成堂”“仁义堂”“日光堂”刊刻于道光戌年间(年)的早期徽班皮黄唱本七种:《下四川》《诸葛吊孝》猿门斩子)八王讲情)》《桂英祈恩药王成圣》《徐文升显灵》。在皮黄腔的早期作品中,收入《新镌楚曲十种》中的《祭风台》较有代表性。它在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如果说小说《三国演义》已经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艺术创造,那么楚曲《祭风台》则在小说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它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剧,而是一部经过高度想象和夸张处理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剧。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尤以诸葛亮、周瑜和曹操等人的形象最为突出。诸葛亮可以说是剧中的灵魂,也是作者着意刻画并将其理想化的人物。
从实际身份来看,诸葛亮过江后并不居于军事对抗双方的主导地位;但是,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剧中的主线一直是围绕着诸葛亮与周瑜的关系而展开的,笔墨也主要放在揭示这两个人物的时而剑拔弩张、暗藏杀机,时而又握手言欢、心灵相通的微妙关系上面。由于作者延续并进一步强化了原小说中的尊刘抑曹的传统,所以在诸葛亮的塑造上不但不惜花费心血而且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使这一人物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祭风台》在塑造曹操的形象时也很有独到之处。它一方面继承了原小说的特点,将曹操作为一个“奸雄”的典型来塑造;另一方面,又强调他是一个惨遭失败的统帅。皮黄腔的剧本创作主要是由艺人在舞台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的,群体性是这种创作的基本特征。但是,由于皮黄腔在发展过程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其社会效应和艺术魅力也强烈地吸引了一些文人参加剧本的创作。不但如此,一些善于打本子的艺人也逐渐从演员中分化出来,成为专职的编剧。所以相对于弋阳腔和梆子腔而言,皮黄腔剧本创作的专业化程度也略高一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