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西南山麓下润城镇的东部,有一条源于可乐山的季节性河流——樊河。在山间由东向西绵延数十里,最后穿过镇中缓缓汇入沁河。古代人们把这条河的流域叫做“樊川”,樊川风景秀美,是古代的交通要道,唐时称为“金谷”,曾有十里樊川的美称,习惯上又把樊河下游流经镇中的河段称作东河。东河流域又俗称东河滩。
南岸玉贞观以前的东河滩地势宽广,是镇地势最低的地段,平时河道溪流宗宗,清波细纹,有踏脚石和木桥相通。两岸高深,堤坝上,石阶、民居、树木、商铺、悬空通道、阁楼、古井、庙宇、戏楼,错落有致,交相掩映,这里曾经演绎着大有《清明上河图》之势的北方河集——东河集市。
东河集市历史悠久,有着漫长的发展史,它大概发端于南北朝时的草市。唐以前官府实行里坊制,人们的贸易交易都在指定的市坊里进行,往来商人苦于无处投宿和囤货,于是,在城外俢起了房市,后来又逐渐形成了市场。但是草集和市坊并不相同,一个是有市坊制的正规市场,一个是自发的自由市场。一个在城内,一一个在城外。草集就是我国民间定期集市的雏形。晚唐诗人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说:凡江淮草集,都设在水路两旁,富室大户,多住市上。近十几年来,江南、江北所有草市全部抢劫,只有三年遭两次劫,没有一个五年保安。南宋诗人陆游有“草市寒沽酒”的诗句。据此推断,东河集市应兴起于唐时。自古润城冶铸业的发达,也是东河集市形成的原因之一。
南岸店铺润城镇自古冶铸业发达,和镇商业史有着不可分隔的关系,是镇商业发展的前缀和背景。据考古发现。山西是中国最早生产和使用铁器的地方之一。在我国的冶铁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古代山西民营冶铁业相当发达,其中从泽州的阳城,潞州的长治为最。阳城的冶铁业又以润城居首,历史上曾名为“铁冶镇”。可见古镇的冶铁业在我国冶铁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早在春秋以前,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西汉时期,才女卓文君的先人卓氏就在赵冶铁致富,后被秦始皇流放于蜀。汉武帝后(公元前年),铁与铁器官采官办,实行官府专卖制度,这个时期或多或少抑制了民间冶铁业的发展。东汉元和年间(公元84——87年),官府又向民间开发了冶铁业。据《隋书·百官志》载,北齐时阳城设有冶铁局。后唐长兴三年(年),官府允许百姓随便铸造,民间冶铸业出现了一个新的契机。后晋天福六年(年),官府又重申政令“今后许百姓自行铸造”,更加肯定了民间冶铸业的合法性,从此我国的冶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宋元时期,发达的社会商业,使民间冶铸业如虎添翼,明时,润城镇的商业和冶铸业进入一个鼎盛时期。当时有栗氏专门为宫廷冶铸铁器,设有“待诏炉”。万历五年前,镇就有了铸佛坊和街市坊。
明末清初古镇的冶铸技艺独树一帜,民间冶铸业遍地都是,夜晚,连片的民间作坊炉火彤彤,把个天空照得如同白昼一般。每逢丰年,人们就用打铁花的方式来表达丰年的喜悦。清嘉庆年间,著名的文学家延君寿老先生了记录了当时的情景。有诗为记:
并州产铁人所知
吾乡产铁贱如泥
巨炉炽碳熔铁汁
大铁铁花飞虹霓
当时,冶铁业不仅发达,而且拥有自己的品牌,蜚声宇内。“小城的茶壶,刘善的鏊,小城的茶壶会吹哨”的口头禅就是当时兴旺的真实写照。产品有小到生活用品的针、刀、勺、匙,锅、桶、瓢、盆,蒸、煮、煎、,炸等用具,大到铁牛、香鼎、佛像、巨钟等等,等等数之不尽的产品。
悬空栈道随着社会人类文明的进步,农耕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出现商品交换和集市贸易。于是,小城的铁货行销四方,促进了镇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镇三门街,南边街、东河集市的商业区人如潮涌,镇商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欣荣。
明朝中叶,万世升平,商业繁荣,佛文化兴旺,地处东河上游翠媚山下的玉皇庙佛事大兴,香火旺胜,每日香烟缭绕,钟磬叠荡,每逢传统庙会,阴历四月十八和十月初一,东河滩人山人海,朝拜者人如潮涌。原来三门街狭窄的街道已经容纳不下与日俱增的人流,三门街的商潮开始自然地向地势开阔的东河滩蔓延。
东河由东向西,横贯镇中,北与北岸的三门街相接,南与南边街商业街相通。东河地势宽阔,交通四通八达。受古代原始交通的制约,人们用来贸易的交通工具完全是靠担、挑、车拉和驼运,宽阔的东河滩为商贩们贸易时存放承载货物的交通工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东河集市如日中升。
约在明初,抑或更早,两岸堤坝上陆续崛起了一幢幢参差不齐的二、三层楼房,沿河而建,面河而开,呈前商后院的北方商铺格局。明时期的河集商铺青砖灰瓦,砖木石结构建筑。楼房面河的一面,上层是没有窗的“镜面楼”式样,窗户林和而开,居高临下,人只要坐在窗前河集一览无余。如果是夏天的夜晚,推开窗户,河风扑面而来,习习的凉风清爽怡人,是纳凉的好地方。这里还可以领略到河集万家灯火的夜景,倾听集市喧嚣的嘈杂声。倒坐的院子里,设有级梯、楼道和房门。
下层有门有窗用来经商,店铺的门面较上层的墙面退回三尺左右,门前留有走廊顶部是上层的隔板,出有挑梁,梁头造型各异,装有裙板,下有顶檐柱,柱下有青石柱础,走廊的顶檐柱根据房子的长度,有四根、六根、八根不等。走廊是工行人遮阳、避雨的场所,走进店铺,柜台后均有偏门通向后面的院子里,院子里为不规则四合院,是东家起居和屯货的地方。店铺的门面都有字号,挂有招幌。
堤坝下拥挤着能够抵御季节性河流冲刷的砖、坩埚结构的拱形店铺和作坊,有一层二层三层不等,或摆放流动性强的摊贩。
明末清初,镇的商业贸易到了鼎盛时期,东河集市轰轰嚷嚷,车水马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南北两岸仅水井就有五、六处之多,井房青瓦卷棚盖顶,极据南方特色,地面用青石铺面,光滑洁净,设有下水槽,墙壁镶有碑记。大井井口呈方形,有五尺见方,双面轱辘,可双面同时打水,可见当时用水量之多。小井井口圆形,单面轱辘。分别是;上河的大井、河东的小井、下街的小井、南边街井、玉皇庙井、三井口井(现在已不存在)等。
染坊旧址9由于集市经营商品种类不同,河集自然形成了规模化和区域化。东河上中下游分别形成了上集、中集、下集三个区域。上集位于东河的上游,由于上游的玉皇庙佛事大兴,主要以杂耍、玩具、日常用品朝拜的居多;中集以经营粮油、古玩、染坊、印局、银楼、钱庄、当铺、家具、锅场、铁货、烟房、丝绸、糖坊、杂货、油坊、陶瓷等等为市场。下集处于东河和沁河的入口处,地势宽阔,以交易骡马、家畜、农具、农副产品等。三集上下呼应形成了巨大的市场规模。
北岸的堤坝上,上中下集市分别建有坐南朝北的戏台,上市、下市的戏台,青石坐基,琉璃盖顶,斗拱飞檐,古朴灵秀;中市戏台随集而搭,骑河搭台,别具风情。中集戏台靠东的索道,由北而南,顺势而下,排列着七十二扇半磨扇,颇显神秘。不二券通往中市台的段落,有一条悬空的通道,全部由青石条横向挑出,沿河而建,渐渐呈阶梯状通向河集,是栈道和商铺建筑融合的独特建筑。
南岸上集的翠媚山,山势俊俏,石径崎岖,山上松柏掩映。山腰的蚕姑庙,高媒庙隐约其中。山下玉皇庙庙宇清秀,楼阁错落,门前石阶高叠,山门洞开,院内古柏参天,绿池雕栏,山壁之上的青龙吐泉,龙抓媳妇倒映其中,活灵活现,游人赞叹不已。宫殿画栋碧瓦,翘角悬铃。有诗曰:
重重叠叠阁
叮叮咚咚泉
弯弯曲曲路
一颗钻天柏
形象地描述了玉皇庙的景观。下集的戏台对过,有一颗前年的古槐,枝叶繁茂,四五人合抱而不围,树冠庞大。沁河东岸,南边街卷棚顶的小井下,芦苇茂密,野鸟啾鸣,风景宜人。沁河两岸行人络绎不绝,渡口丝柳倒垂,人积如山,汹涌的沁河舟船往返,一幅忙碌的繁荣景象。
河集通向三门街市井的通道就有十几处之多,通向南边街的通道也不下七八处,由于区域功能的不同,应用而生的通道也不相同。靠北岸三门街的区域,市井繁华,人流密集,北岸通道多为陡峭的青石阶梯,如;三井口对面的石阶、不二券下的石级、管发圪台的石级、中市台的石级等。南岸的南边街客栈居多,是客商的落脚地,也是进出古镇的主要交通道路。靠南岸的通道多为青石铺砌的坡道以供行人车马出入。如:河东的石板道、三井口的石板道、红圈口的石板道、下市台槐树底的石板道等。南北两岸庄、坊、店、铺、银楼、酒肆、应有尽有,与古井、戏台、石级、通道、庙宇、相互穿插,风情万种,鼎盛时,就连南北两岸通道的两侧也布满了店铺。如:索道通道、河东通道、三井口通道等。
每逢集起,河道里人头攒动,赶集的人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喧哗盖耳,两岸搭满花花绿绿帐篷的商户,经营的商品琳琅满目。经营饮食的有:炸麻花的、炸麻糖的、卖烧饼的、卖肉丸的、川汤的、卖煎饼的、卖杂碎的,有冲藕粉的,卖绿豆汤的等颇具地方特色。百货的有:布匹、丝绸、红缨帽、绣花鞋、绣花枕头的,香包、荷包、布娃娃的。针头线脑、顶头布的。沿河摆放地摊的,有张罗的、卖纺花车的、卖织布机的、做纺花锭的、有卖草碗、草帽的、,有卖荆蓝、竹篮的、簸萁、驼篓的等等,尽显民间工艺;日杂农副产品的有:铁货、农具、橛、柄、扁担、牛缰绳、门饰件的、麻绳、草绳······不胜枚举。真是物尽其流,应有尽有。
各处通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有字号的店铺,招幌飘摇,顾客你进他出,人象走马灯似的,生意兴隆。上中下的戏台,锣鼓喧天,此起彼伏。梆戏下场村戏上,成为河集的一道亮丽景观。清嘉庆年间著名的文学家延君寿老先生看完戏后。余兴未艾,激情澎拜,被盛大的集市规模所感染,于是吟诗一首:
河口高高搭戏台
女郎欢笑走将来
土音入耳分明甚
梆戏才完眷戏开。(眷戏古代的一种地方戏)
上集市玉皇庙朝拜者人如潮涌,翠媚山上黑压压满山是人,上河的古亭里坐满了挥扇的歇脚的赶集者。
中集市裕顺祥的粮行分外引人注目,一大堆的粮食旁放着不同的量斗和官升。买粮的人排着长长的队伍。十几个盘粮的伙计汗流浃背,气喘嘘嘘。一会儿往斗里填粮,一会儿有用尺子刮去,嘴里还不停地吆喝着:“小米!五斗一升,好来,下一个。”忙的不亦乐乎。中集看戏人群的背后,围着簇簇人群,哦!原来是看“掉皮杵偶”的。(就是皮影和木偶)悬空通道上,一个乞丐正在打着牛骨板,唱着莲花落;
正行走,抬头看
眼前就是杂货店
杂货店,杂货行
走过苏州飘过洋
小小胡椒圆又圆
漂洋过海到樊川
小小花椒圆又圆
出在东北山旮旯
乞丐边打边唱,眉飞色舞,节奏热烈,把过往行人唱的心花怒放,喜笑颜开。
下市台对面千年古槐的树荫下,围坐者敞胸露怀的农夫,和满脸红晕的村妇。下集市骡马成群,人欢马叫,樊溪边低头饮水的牲口尽情享受樊溪的甘霖,站在河床上的骡子有的甩打着尾巴驱赶着蚊蝇,有的似乎心情不太好撂着蹶子不让人靠近;卧在地上的牲口悠闲的咀嚼着草料,眼里充满了无辜。牙行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在一旁讨价还价,伸在衣襟下的手指象是在猜拳喝令,甚是有趣。一群小孩围着从远方来的骆驼,很是好奇,话语里充满了童趣。
集市上,有耍猴的、耍把戏的、有亮把式的。卖狗皮膏药的、看风水算卦的、卖针的、卖鸡毛弹的,吹琉璃笛子的、摇不啷鼓的······。酒肆里猜拳喝令,饭铺里飘着油香。极尽贸易之能势,轰轰嚷嚷,繁荣至极,宛如一幅再现的《清明上河图》。这一幕幕的场景,张择端先生一定没有到此一游,不然的话,肯定会有一幅《清明上河图》的姊妹篇《东河集市图》的名品传世。
明清时期,东河集市是泽潞屈指可数的大型商贸中心。与长治的荫城齐名。由于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本地区发达的冶铸业,又有古镇历代商业历史积淀。东河集市辐射大半个中国。北到蒙古,南到云南、福建,甚至到缅甸,西到青海,东到沿海都有到这里经营的商人。
至今,贝坡村仍有一通石碑记载了康熙年间河集粮商出入古道的盛况:氢化粮食往西边搬运者如水索一般,太行山昼夜不断行人,小城河集集市大兴,每日有两三千牲口往来贩卖,斗行三十多名,每一名外合十多个伙计,自朝自暮,轰轰闹市,······郭裕,三庄,阳城县将桌椅·箱柜、衣服等物具来小城卖者许多。”
民国年间,河集仍有:正胜春、德胜永、常兴元、德顺永、祥义兴、鸿丰号、庆合义(也就是老字号的同顺合)、常兴店、瑞兴店、乌色号(染坊)等字号,有烟房、糖坊、铜匠铺、杂货铺、调味铺、陶瓷铺,有银楼、三处钱庄,多处炉场和肉架······。
东河集市轰轰嚷嚷,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才逐渐走向衰落。文革时期受政治影响日趋萧条。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河集又兴,但很快又被镇市场规划,而告别了它的集贸商崖,历代遗留下来的商铺,为后人留下了北方罕见的河街。是宝贵的历史外合遗产,遗憾的是,这么富有文化韵味的北方河街,没有得到保护,现在已经所剩无几,年整治东河堤坝时,有的已经拆除,有的已埋藏地下。北岸荡然无存,南岸残破不堪。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也许都将成为过去,尽管我们带着无奈的叹息,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毕竟它凝聚着历史文化的结晶,透析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促进了本地农耕文化的发展,反映了区域文化的辉煌,遗留着经商的足迹·······。因此我们应该承载历史的自豪,弘扬古镇的商业历史,缔造更加美好的明日商业巨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