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汤阴县城东北约18公里的是“菜园集”,形成于元末明初,为安、汤两县东部商贸重镇。

据文献记载,如今的安阳县东南部,汤阴县东北部是广润泊,源于多年(西汉时期)前的“黄泽”。菜园集位于黄泽的西南边陲。大约距今1年前(宋朝),因古气侯的变化,从西汉至隋朝六、七百年间,华北地区气温下降,雨量偏少,太行山洪锐减,加之黄泽泊底长期瘀积,面积大为缩小,基本湮(yan)废,泊地相继出现许多自然高地,诸如“霸台”、“将台”、“南台”、“北台”等小村落,遗留泽泊后称“广润泊”。

“南台”(位于东街南侧)、“北台”(位于北街东侧)、“西小官司”(位于西街向北的一条小街,至今仍沿用此名)3个小村落,呈三角形分布,边长约数百米,中心有一寺庙叫“大寺”,靠近汤河。寺内和尚种的蔬菜出色,除自食外,就在寺前形成焦市便卖,由于人口逐渐增多,特别是明初山西洪洞移民大量留居,三村融为一集,故名“菜园集”。

古菜园集示意图

菜园集的“大寺”既是祭祀祖先,祭祀神灵之地,又是生产蔬菜,买卖蔬菜之地。随着菜园集人口的不断增长,大约在元末明初时期,周边百姓先是随心所欲,后来逐渐形成定期、定点,逢农历二、五、八去菜园集赶集,买卖食品、供品、用品。

传说菜园镇的形成与大寺有关。大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拆)原本位于崇桥南岸路东、东街西端路北,西邻崇桥,背靠汤水。因寺内和尚蔬菜种的好,除自给外,常常把多余的放在寺前官街出售,久而久之,渐渐形成集市。想必在这个特殊地段成市,一定是有市必有集,有集必有桥,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然而对于崇桥的历史,志书无载,民无传说。

汤水自西向东蜿蜒流淌了数千年,至下游菜园越镇而过,仿佛是一条漂浮的玉带将小镇束为南北两岸。连接两岸的青石质大桥高高隆起,则更像是玉带上的一把青锁,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青石大桥,今天的人们通常称之为菜园桥、大石桥,因其高大,过去一般称之为崇桥。崇桥位于镇中央东西南北大街的交会处,是菜园镇南来北往交通枢纽的关隘,故而,古往今来崇桥两端的岸边商铺林立,每到集市则更是人头攒动,水泄不通,是菜园镇最为繁华的地段。

菜园藉耄耋常作鹏先生,年青时生长在菜园,他在《菜园集的沧桑演变》中有这样的描述“大石桥为拱形3孔,桥石栏杆上狮兽雕像栩栩如生,桥石路面车辙有10多厘米之深,足见承受历史沧桑的厚重。桥北,座北朝南有1座“碑楼”,记载着建桥的时间、事件和人物。令人遗撼的是二十世纪中期,该碑楼被拆,碑石被埋藏在汤河堤内,因而对菜园集的标志性建筑大石桥的历史资料一无所知”。本世纪初,这座承载、见证菜园镇兴衰的崇桥因安全的原因退出了历史舞台,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原址上新建的一座石桥。

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菜园集石桥

大约在两千年前,青(冢)村为一个古老的“集市”,因匪乱路荒,从明朝中期集市渐被菜园集取代。随着菜园集的兴起,青(冢)村集的萎缩,菜园集的人口、小商小贩、手工作坊的连年增多,造成集内买卖交易拥挤。此时,菜园集周边农民自发的将自制产品摆在集西头空旷地带买卖。迫于赶集声势的压力,将赶集时间改为农历二、五、七、九,缓解了集市拥挤,使菜园集于明末清初完全取代了青(冢)村集,成为周边村落农付产品交易集散地。

把时间交给阅读

汤水之滨——深度洞悉汤阴人和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0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