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陈栋文/图

早春二月的台州古城临海,清风拂面而过,已经有了点黏黏的感觉。

一大早,住在椒江的詹阿姨开着车,跑了50多公里路,在临海紫阳街买了20个刚出炉的海苔饼。家里90岁的老父亲是临海人,牙口不好,吃东西挑剔,唯独对老家的海苔饼情有独钟。

吃了几十年的特色糕饼,就跟长在魂灵里的乡愁一样,时不时让人魂牵梦绕。为了满足老人这一口心头好,孝顺的女儿经常不惜来回奔波百里,跑到临海来买最新鲜的海苔饼。

最爱的,是紫阳九九海苔饼店。

受疫情影响,这家店已经一个月没开门做生意了。詹阿姨有些心急,若不满足父亲这点小小的口欲,她便觉得自己有些不孝了。

最近有人告诉她,九九饼店开门了。詹女士冲出门,发动车,一脚油门赶了过来。

还未走近店门,詹女士就闻到了那股久违的味道。

熟悉的海苔味,夹杂着老街的古朴气息,氤氲散开。

于是,所有古城人心里就有底了:睡了个懒觉的城市,终于醒了过来。

三代相传海苔饼,是临海古城的味道

临海紫阳街全长只有米,却如海纳百川般,将台州当地的精髓和特色都揉在了里面。无论是民间艺术家张秀娟的剪纸,还是蔡永利家百年历史的木杆秤,抑或是出了台州就难觅其踪的蛋清羊尾,都霸道且无可替代地盘踞其间。

管鸿伟的海苔饼店在这里开了数十年。父亲管子欲早在年就师从临海名店“同受和”茶食店,学得一手制作小点心的好手艺。新中国以后,管子欲进入临海食品厂做了一名主管。

受父亲影响,管鸿伟自小也进入食品厂里做学徒,无论是揉面配料的手感,还是包馅烘烤的技巧,都印在了骨子里。

上世纪90年代初,食品厂改制解体,管鸿伟出来单干,创办了属于自己的海苔饼小店,靠着独门的手艺营生。“很多同事也是那时出来自立门户,一时间城里糕饼店众多,有卖蛋糕的,有做绿豆饼的,还有捏马蹄酥的……”糕饼店百花齐放,“花期”也不尽相同,在不断竞争和时代淘洗中,这些糕饼店所剩无几。

管鸿伟钻研的方向是海苔饼,这是一款相对小众的糕饼,馅料取材海苔,来自海洋,自带一股海水和盐津的味道,别具一格却又不是那么容易驾驭,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喜爱海味。

“中间有过很多次的改良和尝试,也经历过很多几近倒闭的压力,但我都坚持下来了。”凭着不断摸索,管鸿伟的海苔馅料调得恰到好处,老少咸宜,最终定格成了老百姓魂牵梦绕的独特味道。

这小小一只饼,承载了临海人太多的梦

匍匐着晨露的青石砖块还没来得及干透,凹凸有致的深色木板门已经被管鸿伟推开了,伴随着悠扬的一声“嘎吱”声,九九海苔饼店的一天开始了。

海苔饼面皮的酥脆,秘密在于每块皮都经过管鸿伟的手揉。软硬适中的粉团压平,再在上面加上一层油酥,然后反复折叠反复揉搓,最终形成了一层一层的层次感,油酥里的油在期间膨胀,使得表皮又酥又脆。

海苔饼馅里的香糯,得益于管鸿伟精准的配料。海苔里加入香油和各种果仁,反复揉搓和拍打,最终形成有韧劲的馅料。“我尝试过不加糖和原味海苔饼,也试过配肉做成咸味的,但都不尽如人意,唯独自带微咸的海苔配上准确比例的白糖,咸甜可口,口感最佳。”管鸿伟摸索多年得出的独门经验,都是海苔饼引人入胜的秘诀。

等一个已经揉酥了的粉饼嵌进了一块肥嘟嘟的海苔馅后,压成扁圆的形状,上面用磨具印上花纹,再刷上一层鸡蛋液,撒一层白芝麻,放进预热好的烤箱里,烤上18分钟左右,就能出炉了。

店门外的路人早已被这香气牵住了鼻子,在门口排起了长队,管鸿伟熟练地用包装纸将海苔饼以5个一组包起来,一气呵成,只需三秒钟,就能包好一筒。

管鸿伟的妻子和儿子也都在店里帮忙,不过关键环节,管鸿伟都要亲自把关和操作。“几十年专心做一款糕点,千万只饼做下来,才会有那种恰到好处的精准,除了技巧,更多的是积累和感觉。”

毫不夸张地说,很多人都是吃着管鸿伟的海苔饼长大和变老的,海苔饼的味道融在生活的点滴里,悄无声息,却时有瘾头。

“吃着海苔饼,品味溢满嘴里的香气,脑海里不经意闪过过去的某个片段,让人味蕾和精神上都获得极大的满足,意犹未尽。”

驱车百里买饼的詹阿姨,虽然不清楚九旬的父亲在吃饼的时候都在想些什么,但从他满是皱纹的脸上荡漾开的喜悦神色可以猜到,老人此刻是满足的。

一样的海苔饼,咀嚼出的却是不一样的回忆。

恢复营业首日才卖出8个饼,却叫醒了“睡过头”的古城

数十载里,九九海苔饼店没有停歇过,一年里,只有大年初一上午歇业半天,平时海苔的香味从早晨7点一直飘到晚上9点。而今年的春节是个例外。

因为疫情影响,整座城市被按下了“暂停键”,管鸿伟家的海苔饼也暂停营业,海苔的香味断了一个月,古城在静谧中“沉睡”。

“因为我们是当地唯一一家获评‘名特优’的食品店,而且因为产业的特殊性,政府允许我们在大年初七以后,在做好防疫工作、满足相关手续和检查的情况下,酌情恢复营业。”管鸿伟反复斟酌,最终没有急着走出“复工”第一步。

“毕竟当时疫情还比较严峻,大家还是呆在家里安全,如果因为我的海苔饼诱他们出来,结果出了事,那我岂不是罪过大了?”在管鸿伟看来,这些“拥护”他的老客户们,不单是生意上的关系,更像是老朋友和亲人,他也要去呵护,替他们着想。

一直到2月19日,台州当地的疫情已经比较稳定,新增病例也没有了,管鸿伟才试着打开店门。结果第一天的生意让他灰心,上午才卖出4个,下午也只卖出了4个,全天总共卖了8个,这创了他们店单日营业额最低的纪录。“放在以前,平均每天几千个饼都能卖掉的,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上万个饼。”

但管鸿伟没有想到,他店里重新飘出的海苔香味,却是给这座城市的苏醒点亮了一盏灯。

接下来的几天里,一张张久违的熟悉面孔又出现在了店门口,虽然戴着口罩,但是管鸿伟一眼都认了出来。

“老管,盼你家的饼盼了很久呢!”

“怎么样,老李,家人都还健康吧?”管鸿伟关切着。

隔着口罩的寒暄和问候,一点都不生分,依然亲切如常。

特殊时期,管鸿伟每天营业前都会多花半小时把店里的消毒防疫工作做做好。随着一天天生意的好转,客流增多,管鸿伟也会不断提醒排队的顾客:“间距分开点,不要人挤人,安全第一。”

他甚至会说服住得近的客户:“现在人有点多,我来不及做,请您下午再来。”

事实上,日产万饼都难不倒他,怎么会来不及做呢,这只是管鸿伟配合防疫需要,有意控制出饼的节奏罢了。

咳,这个“滑头”的老管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