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长在孔孟之乡,虽不才亦多受传统文化之影响,一向喜欢探究历史,追溯既往。一直以来,对地名颇感兴趣,充满好奇——为何金乡并无金矿,济南、济宁、济阳得名的济水消失去了哪里,而鱼台、嘉祥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凡此种种,都让我浮想联翩,于是我决定去探究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及这名字背后隐藏的历史,还有,关于这里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青岛政区图
青岛得名由来
关于青岛的地名,历来也有不同的说法,但目前普遍采信的青岛地名源自栈桥附近的小青岛。小青岛,别名琴岛,它既是青岛美的象征,又是青岛美的缩影。青岛、小青岛、琴岛,都是指胶州湾入海处北侧的小岛。
小青岛
小青岛本是指胶州湾海口北侧的海中小岛,面积仅零点零一二平方公里,海拔十七公尺有余,北侧距陆地一华里多(约公尺)。清朝同治年版《即墨县志》卷一岛屿条目中记载,青岛,县西南百里。是说青岛位于即墨县城西南百里的海中。在山川脉络图和七乡村庄图中都标注有这个海中岛屿。
小青岛鸟瞰
《胶澳志》还明确地说,青岛,在青岛湾内不足一海里,以山岩耸秀,林木蓊清,故名青岛。
关于琴岛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和记载。其一有地形环境说法,据说从空中看下来象是古琴,故也称琴岛或琴屿(见《海域青岛》)。其二有自然现象说法,取其山如琴,水如弦,清风徐来,波声铮铮如琴声之故(见《琴岛诗话》)。其三有青、琴谐音字说。还有从琴头镇一词转音而来说(见《漫笔琴岛》)等等。
青岛得名历史
明朝中叶已有青岛名称的记载,嘉靖刊《郑开阳杂著》中已载有青岛一名。明万历六年(年)任即墨县知县的许铤在《地方事宜议·海防》一文中记有: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按胶州湾自唐宋以来已成为北方重要港口,尤其是宋代元三年(公元年)……乃置密州板桥市舶司(见《宋史.食货志》),板桥镇即现在胶州湾畔的胶州市。市舶司类似现在的海关和港口管理机构,掌管检查出入海港的船舶,征收商税,收购政府专卖品和管理外商等。板桥市舶司的建立,使胶州湾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唯一设有市舶司的贸易口岸,海运频繁,所有货船必经胶州湾海口方可到达板桥镇。而青岛位于胶州湾入海口重要航道的一侧,不可能没有青岛或青岛的其他名称,只是我们没有见到记载罢了。
板桥镇模型
从明朝开始,青岛这个地名开始从海中间逐渐移向陆地。青岛北面的海湾称为青岛湾;湾边的村庄称为青岛村;村南的小河称为青岛河;村东南的山称为青岛山。青岛口泛指青岛左右的海湾,范围约从现鲁迅公园至团岛一带的海岬。是青岛这个地名,从海中向陆地过渡的名称,它的内涵既包括海口也包括海边的陆地。清同治版《即墨县志》的海口图中已将青岛口标注在陆地上。青岛村是明朝初年建立的。
青岛山远眺
明初,天下设立卫、所,青岛东部建有浮山所。据浮山所《苏氏族谱》载:洪武定鼎,敕封世袭武德将军,赐爵千户授以御券,分封鳌山卫浮山所……,同封千户者九……,同封百户者四,丁、詹、侯、葛,共封十三户……。另据《丁氏族谱》记载,丁氏其中一支由浮山所迁至青岛村定居,开始人口较少,所以称之为丁家庄。以后,一些军户和沿海渔民也来此安家,逐渐发展成为一大村庄,改名为青岛村(曾分别为青岛村和上青岛村)。《胶澳志》中说:青岛村,初为渔舟聚集之所,旧有居民三、四户,大都以渔为业。青岛村地处青岛的对岸,为什么叫青岛村,未见记述,但从我国地名命名的特点来分析,是不是可以说青岛村是以靠近青岛得名的,青岛村附近的海口、小河、小山也都以青岛命名了。初建之后的青岛村的居民多为渔民。随着青岛口海运的逐渐开放,南北船员也逐渐增多。渔民和船员出海多祈求海神保佑平安,遂于明代成化三年(公元年)在青岛村西侧修建了一座天后宫,用以祭祀天后。《胶澳志》云:天后之祀,不见于正史,然渔航业奉祀维谨,故海岸恒有是庙。
天后宫老照片
清同治四年(年)六月,在重修天后宫的《募建戏楼碑记》中,明确记载: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这是我们见到的最早关于青岛的记载,这个青岛的范围是指青岛口附近一带的陆地,可以说是最早的青岛地区。再则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这个百余年,从同治算起,应是清朝的乾隆年间(~年)。这样说来,青岛开埠的时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青岛的历史发展时间又向前提早了一百余年。
清光绪十二年(年),清朝驻德公使许景澄在其《条陈海军应办事宜折》中说:青岛一带在烟台未开口岸时,航海商泊,凑集颇盛,本非散地荒陬可比。许景澄在得知西方列强觊觎胶州湾后,建议清廷在胶澳设防。同年,清廷派道员刘含芳、总兵琅威理莅胶察勘。
清光绪二十三年(年)三月,即德国侵占的前半年多,青岛口的商贸店铺已达60余家:除新近由即墨、平度、金口、海阳来此赁屋暂营者六家外,计车马、旅店九,洪炉一,成衣、估衣、雉发三,油坊、磨坊、染坊六,杂货、竹席、瓷器店铺七,药铺二,当铺一,织网、麻草、油篓、木材八,肉鱼盐铺六,鞋帽、皮货各一,纱布绸店、广洋杂货店三,酒馆、饭铺九,酱园、豆腐坊各一,糕点茶食三,计六十五家,并进行大宗进出口贸易。出口以披猪、花生、生油、豆油、豆饼、白蜡、青梨为最;进口以广洋杂货、细白棉布、棉纱、绸缎、糖、桐油、竹木材为多。(见胡存约《海云堂随记》)。德国侵占前,青岛绝不是一个小渔村,而是一个繁华的海疆重镇。
天主教堂
清光绪二十三年(年)十一月,德国派兵侵占了青岛,当时青岛地区称为胶澳。年3月6日,德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据日文《胶州湾》一书记载,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借用原有的青岛名称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这个新市区又分为青岛、鲍岛和埠头等区,范围也只有现市南区和市北区的一部分,青岛也只是整个胶澳中的一块地方。
年,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胶澳租借地,定名为胶澳商埠,同年十一月先后颁布《胶澳商埠章程及青岛市施行自治制令》,这是称为青岛市的最早记载。在《青岛市施行市自治制令》中的第二条规定青岛市之区域以青岛市街台东镇及台西镇之界址为区域,第四条规定青岛市由胶澳商埠局直接监督之。这个青岛市也只是胶澳商埠的一部分,并受胶澳商埠的监督。直到年,胶澳商埠局撤销,原胶澳商埠的辖区被命名为青岛特别市,从这时起,青岛这个地名才代表了全市区。此后,尽管所辖范围时有变迁,但青岛市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青岛市市名以古代渔村青岛得名。青岛市专名青岛本指城区前海一海湾内的一座小岛,因岛上绿树成荫,终年郁郁葱葱而得名青岛,后于年间首度被记载于王士性的《》中。明七年(年),许铤主持修编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记述为: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这里的青,即指青岛。青岛所在的海湾因岛得名,由此入海的一条小河也被称为青岛河。青岛河口于年间建港,称青岛口;河两岸的两个村落分别得名上青岛村和下青岛村;河源头的一座山于年也被定名为青岛山。
新石器时代,青岛是东夷人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区之一,遗留了丰富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
商周时期,青岛是中国海盐的发祥地,位列中国“四大古盐区”和“五大古港”。
春秋战国时期,青岛建立了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即墨故城”(平度市境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城池遗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巡天下,三登琅琊(青岛黄岛区境内)。据记载,中国最早的一次涉洋远航——徐福东渡朝鲜、日本,就是从琅琊起航的。
汉武帝少年时代在不其(城阳区境内)做过胶东王,是中国有记载的到青岛地域巡游次数最多的皇帝。
唐宋时期,青岛作为衔接南北航运的“中转站”,成为中国北方沿海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宋时专门在板桥镇(胶州市境内)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元朝,为方便海运漕粮,开凿了中国唯一的海运河——纵贯山东半岛的胶莱运河。
明清时期,青岛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属山东莱州府境内。
清光绪十七年(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清光绪二十三年(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青岛沦为殖民地。
民国三年(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民国八年(年),中国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民国十一年(年)12月10日,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辟为商埠。民国十八年(年)7月,国民政府设青岛特别市,年改称青岛市。民国二十七年(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民国三十四年(年)9月,国民政府接管青岛,仍为特别市。
年6月2日,青岛成为华北地区最后一座解放的城市,改属山东省辖市。
五四广场
客居青岛二十年,已可算半个青岛人。
已经习惯吃蛤蜊喝啤酒,已经对天天经过的胶州湾视若无睹,已经适应了青岛冬暖夏凉的气候,回到故乡反而怕冷又怕热。青岛慢慢改变我的日常,而我也慢慢融入这个城市。
初到青岛的时候,听闻这里是一个排外的地方,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过客,所不同只是停驻的时间长短。排外是一个具有普世性的问题,并不因为它是青岛而多一点或者少一点。大学宿舍孙老大写过一篇《别人的青岛》,也许可以帮我提供一个观察青岛的角度……
栈桥
——浪浮子写这个东东的起因,是有位哥们问我:青岛是谁的青岛?竟一时无语,不知如何答复。回来后思前想后,胡诌了一些文字,聊以自慰。青岛是个美丽的滨海城市,面朝广博的黄海,背倚巍峨的崂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天与地的灵气在这里汇聚,文人与雅士的思想在这里碰撞,东方与西方的文明在这里融会贯通。实藏风聚气、人杰地灵风水宝地也。
花石楼
优美的的环境,适宜的气候,相对自由的经济氛围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政客、商人、流民,他们奔着这个方向,拖家带口,辗转迁徙,来到这个五光十色、机会众多的城市,在这里工作生活,并且在这里扎根落户。青岛以他广博的胸怀接纳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接纳了一批又一批的投资实业项目,使这些人和项目成为青岛建设发展的生力军。成就了这些人,丰富了自己的内涵。青岛人口成几何倍数级地增长,迅速膨胀;所辖地域也迅速摊开,大面积扩张;经济水平也不断攀升,有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提升为地域中心城市。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滚进21世纪。原先外地来的移民的后代摇身一变成为青岛土著,作为本土经济的受益人,明显感觉到当代外来人口对其经济利益的蚕食鲸吞。他们抱怨是工作机会的流失,都被吃苦耐劳的外地人抢走了,外地人大规模进入商业领域,把他们的钱都转走了,外来投资建设的工厂把他们的环境污染了……于是,不满产生了,增长了,膨胀了,所有的一切都是外来人口的错,好事都是土著干的,坏事都是外地人干的……青岛成了外地人的天下,不再是自己的专属,失落感由此而生,排外就成了一个宣泄的通道。外来人口则感觉不到相对的公平,所有的受益机会都向本地人倾斜,自己明显受到了歧视。他们认为,没有外来投资,没有外来务工人员,单靠本地土著,青岛经济能发展这么快吗?!土著的房子租给谁?!土著能这么快就住上新楼房吗?!……相反,土著们又懒又贪,光坐在家里吃地方优惠政策的家底,没有奋斗的动力,已成为懒散的代名词……土著作为最大的受益群体,还不满意,处处敌视外地人,歧视外地人,外地人没有归属感,也就不再留恋这片自己曾经奋斗过的热土,来了一拨又走了走了一拨,对土著颇有微词也就成理所当然的了。
八大关
这两股势力的对峙引发了诸多的不满、怨恨、恶语相向、武力争斗。我在这里把台湾人发明的族群对立引入,本地人和外地人作为最大的两种力量,已形成两大族群。由于有着千丝万缕的经济利益联系,他们之间联系紧密,密不可分,合作占了主流;同时,他们之间又有着诸多的矛盾和利益上的纠葛,引发了族群的对立和冲突。他们既合作又对立,既密不可分又冲突不断,既相互尊重又背后相互攻击。其背后核心便是对青岛归属的演绎。青岛是谁的青岛?这个问题的提出真的引人思考。土著人为:虽然地方政府在分配利益时向自己倾斜,但是明显感觉到本地人正在被逐步的边缘化,以前有田有地有房,现在就剩两套楼房,这辈子够吃够喝,下一代怎么办?!再说,土著的经济实力比较单薄,巨富大鳄大部分是外来者,本土人员成功者少之又少;各界名流大都是外地人,本地人进入上流社会的少之又少;政治上的大腕大都是外地人,还真没听说青岛出过什么政治名人。土著们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前途命运,害怕有一天被彻底边缘化,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届时青岛真是别人的青岛了。外地人则由于缺少经济上的保障,缺少归属感,在生产生活中受到较多的歧视和敌视,对青岛的认同感也难以获得大幅提升。因此他们也认为:青岛是别人的青岛!说到这里就有意思了,呵呵。进退维谷了,不是我们的,是别人的,那青岛何以发展如此之快?!都是别人的辛勤建设的功劳吗?大家肯定说:好像不对吧,青岛建设发展也有我的一份功劳啊。这不就结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更深处其实还是认同青岛的。青岛到底是谁的?从每个人的个体心理来说,青岛不是我个人的,当然也不是我们的,他是别人的。但从群体角度来说,无论你来自哪里,你都是建设大军的一份子,不管你认不认同,这个城市已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你也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他也是你的青岛。对吗?青岛,别人滴青岛,也是自己滴青岛。唧唧复歪歪,没事净找踹。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