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回忆你们感觉痛苦吗#四十年前的小学,虽然物质条件极端差,但回忆中却满是快乐和幸福啊。
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共花了5毛钱,买了两本书,语文和数学。除了书之外,就是两个小小的本子和一根带橡皮的铅笔。什么练习册啊,辅导资料啊,统统地没有。哪里像现在的小学生,书包沉得压死人。
上小学的时候,上午三节课,下午三节课,此外就是大把大把的玩儿的时间。作业也非常少,语文通常就是写一下生字或者背诵一下课文,数学就是书上的那几道题,转眼之间在学校就完成了,根本就不用带回到家里写。
老师都是农村的代课教师,他们都有自己的地要种,种地之余再来学校上课。这样的老师,可想而知,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
语文老师就是高小毕业(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六年级毕业)。他早晨从地里干完活儿之后,匆匆忙忙来上课。因为没有备课,书上的有些生字都没把握。这时,他就把我叫起来,问我:“某某,你来念一下,这个字念什么?”我早就学会了拼音,课文也早就读过,所有的生字对我来说就是小菜一碟。
接下来,他就让我把生字领读一遍,然后再找几个同学领读一遍。然后在让我们读课文,一个接一个地读,然后齐读。就这么翻来覆去地读生字,写生字,读课文,背课文。
课文里讲了什么内容,不讲。什么划分段落,概括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分析人物形象、鉴赏写作手法等等也是通通没有的。一直等到我上五年级,才从公社调过来一个语文老师,我才第一次知道语文课不仅要写生字,读课文,还要划分段落层次。
也就是那一年,我们这个班级27个同学中,有五个考入了县中,遇到了从正规师范学校、师专毕业的老师,才知道原来自己就是一个井底之蛙。
冬天的早晨,要去学校上早读。天刚蒙蒙亮,我穿上母亲做的小棉袄,把两只手踹在袖笼里取暖。兜里装着两块黑乎乎的烤红薯,这是刚从炕上的煤火窑里摸出来的,还有些烫手。红薯的香甜吸引了我,我一边走,一边剥皮往嘴里塞,这个烤红薯凉了就不好吃了。
到了学校之后,教室里冷得像冰窖一样。有几个男同学在生火。他们从家里拿了一些玉米芯,塞到炉膛里。先用火柴点燃一些柔软易燃的干草或者树叶来引火,等到火着了之后,再慢慢地添加玉米芯等柴火。我怀疑他们把生火炉子当成一件趣事,或者是一个好玩的游戏,并不是真的怕同学们冻着。
小孩子们生火没有经验,炉子里只看见黑烟滚滚,看不见火苗燃烧。有时候,他们鼓起腮帮子往火眼里吹气,吹着吹着又迷了眼。往往折腾了一个早晨,也没有把火生着。听到下课的钟声响起,放下这些就起来回家吃饭。
其他的同学,也是各玩各的,也有聊天说话的,就是没有读书的。因为老师不来看早读,所以我们的早读更像是一场早会,大家见见面,聊聊天,打打闹闹玩一会儿而已。
放学之后,农村的广阔天地,到处是我们的游乐场。树林里摸肉蛋(蝉的幼虫),棉花地里割草,小胡同里捉迷藏,门口的青石上玩石子,大街上踢瓦片、踢毽子、甩皮牛、翻跟头……总之,好玩的游戏太多了。
我的小学是五年制,所以五年级上完,就算小学毕业了。整个小学期间,用来玩的时间,远远大于学习的时间,对于孩子来说,也许,这才是童年本来的样子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