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十为石头节,是石头神的生日。
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的习俗。
我特地去山上寻访祭拜那些石砌的建筑。说是祭拜,没备香烛,只有我对石头虔诚的心。
我与石头的缘份是从小就有的。幼时家贫,姐姐哥哥与我都是从小“砸石子”。所谓“砸石子”,就是先从荆山上拣废弃的石头,用车子拉下来,把大石块用脚上的鞋底夹住,用锤子使劲砸开,再逐一砸成小石子卖钱。我最喜欢砸麻石子,而青石子是最难砸的,就是所谓的花岗岩,是最硬的石头,锤子砸上去火星直冒,很难砸成小块的。
正因有了砸石子的经历,我对石头的认识很深,充分了解石头的物理特性,懂得破损的石头如何修复。如早先玩灵璧石,对于破损的石头,我可以直接用锤子砸一砸即可修复。我对锤击石头的轻重均有把握,这就得益于小时候的“砸石子”吧!
真正的买石头最早是在上大学的第二年,与同学一起去南京中山陵游玩,作为玛瑙质地花纹美观色彩艳丽的雨花石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买了几块作为纪念。
后来我从安徽师大毕业后去怀远师范任教,在涂山上拣到一块形状奇特的山石作为假山,放在自己在室内砌的水泥金鱼池中,长了青苔之后,韵味十足。
后来我考上宛敏灏、刘学锴、余恕诚三位先生的硕士研究生,临走前,此石被宋校医要了去,连同一幅珍贵的青阳县图书馆陈老先生送我的书法作品。
我大规模地收藏石头是从年开始的,而年开始的摆地摊卖小戈壁石,仅仅两年石头们便帮助我摆脱了8万元的债务负担,并给了我两万元的剩余。我对石头的痴迷与崇拜让我受益匪浅,更是石头助我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可以说没有石头,就没有我的今天啊!
石痴如我,是前有古人的。而最著名的石痴,恰恰是我的春秋时的老乡卞和。我的家乡怀远县城的荆山上有个由许多天然巨石自然堆积而形成的“卞和洞”,是卞和当初发现并打磨和氏璧的地方,与涂山隔河相望。
《韩非子·和氏》记载,卞和于荆山上伐薪偶尔得一璞玉,先后献于楚厉王、楚武王,却遭楚厉王、楚武王分别砍去左右脚,后“泣玉”于荆山之下,始得楚文王识宝,琢成举世闻名的“和氏璧”,留有“卞和献璧”“卞和泣玉”等故事。“和氏璧”创下了世界上最高的“连城价值”,并引发出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和氏璧”这一奇珍异宝被多位帝王收藏余年,创造了收藏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
我对于石头的“痴迷”感情与理解,虽前有古人,却也后无多少来者了。我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创造了只凭感觉赏石的“神遇法”,好石可遇不可求,而我自有“神遇”法则。
我以为:玉石乃历经亿万年自然演化之物,得天地之灵气,自有其灵性,物各有其主,得之以缘份。“石不能言最可人”,而石之真容,却非肉眼凡胎所能尽识。我买石之时,从不细看,甚至连看都不看,隔着包装纸盒直接买下,却从未失过手,都是大喜过望的结局,买下过无数好石头!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是我的买石绝招,我曾直接买下过一车好石头,14箱石头连包装都未打开,却至今受益匪浅,早已按克论价。
再如那堆元买下的葡萄玛瑙直接变成了30多万,石头又为我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我站在天柱山的山脊上,遥望远处天柱群峰,浑身石骨,拔地而起,兀然独立,这正是石头创造的奇迹啊!
在早被遗弃倒塌十多年的老屋旁,我站在风中向着依然健在的石头们行注目礼,向它们表达我由衷的敬意。这是先辈们历经艰辛留下的,发挥过它们的历史功效,如今,它们只属于历史了。
历史的遗迹令人遐思无穷,目睹着它们,我总会从它们那里获得一些艺术的灵感,并希望从中撷取一些历史的遗物作为纪念。这次果然又收获颇丰:在毁坏殆尽的房顶上,我发现了一些残存的瓦片。瓦片是石头的兄弟。当石头被时间的洪流变成尘土之后,人类把它又变得坚固如初,因此我把瓦片作为石头的近亲。这些陈年老瓦中还有不少没有被岁月毁坏,可以轻松取下来作为我的篆刻材料!
搬了一些完整的瓦片回来,轻轻用水一冲,天啊!不要太漂亮!我不能刷去上面的苔藓及岁月痕迹,只是去除了它表面的浮尘。我也不忍心再用大字去镌刻它们,怕惊醒了它们远古的梦。
我将待你如初恋,
把我的深情
融入你的心间……
--
作者周家群,本职安徽大学副教授,社会头衔有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业余经营各种奇石,在上海、合肥、无锡古玩市场开过店,摸爬滚打十多年,有丰富的古玩生意见闻。
周家群石不能言最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