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地区属丘陵山区,森林茂密盛产竹木。民国以前赣州各县陆上交通极为不便,赣州也只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才修通往南昌和韶关的公路。但赣州的水运发达,大量从各县山上砍伐下来的竹木,通过章贡两水汇集赣州,以竹木编排水运的方式经由赣江直下鄱阳,乃至长江下游各地。赣南山货特产也由船运往下游各地,回船又将外地物资运回赣州各地。
△民国时期赣州棉布街(今解放路)
清末民初,钢筋混凝土建筑材料还未曾在赣州出现。建筑材料主要使用石灰、黄泥和砖瓦、石块,结构件楼梁地板采用杉木,做房搭架使用竹子。竹木的使用极为广泛,比如船的缆绳是用竹篾片编织成浪把代替;还有竹编的扫地扫把,雨伞骨架等众多生活用品。因为稀缺煤炭资源,连民众日常烧火也使用木材(柴火)。但赣南盛产的竹木,却是天赐的最佳建筑材料。
下面谈谈旧时赣州城的建筑:赣州是赣南府县治所在地,建筑基本上是土木混砖结构,还夹杂着大量木竹棚、板房。做房子沿袭明清传统使用沙石、石灰、纸浆、砖瓦和木料。所建的房子不高,明清以平房为主。民国年间水泥很稀罕,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后,赣州受外来影响才有了三层以上楼房,这就很了不起了,赣州人称之为洋房。这样的洋房是由水泥粉刷墙面(有的水磨石),门楣、窗框浮雕,骑楼西式廊柱,内部中西结合布局和装饰,在众多土建矮屋面前犹显高大上,令人感觉别开生面耳目一新,凸显气派。如,中山路一带的骑楼;六合铺宾谷馆、梁屋巷的群仙馆等,在众多低矮建筑面前显得十分雄伟,其他地方就很难找了。
△群仙楼
赣州城民居简易,至今各街头巷里保留下的明清建筑较少。而清末民初的建筑较多,分散在街头巷尾,一、两百年的房屋就算老房子了。梁屋巷内中段的新安书院,历经清乾隆、嘉庆两朝建成。书院占地面积较大,系砖木石混合结构,整个建筑前后共三进,附加耳房等附属建筑。新安书院二、三进已毁,只存有青石牌坊。现新安书院为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建筑,南市街6号的“亦吾庐”商氏民居,是一栋江南徽派二进式建筑,天井厅堂,左右厢房,屋后有花园,门楣红石浮雕。也是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赣州西津路的广东会馆,门前有一对清同治五年造的青石狮子。在众多商会会馆中首屈一指,规模宏大,且独具岭南风格。无论是门面、瓦面、山墙和内部结构都非常精致,现在已经修复。赣州城近郊也有清代建筑遗存,如水西村与湖边镇交界处的谢家大屋,接连几座大宅。门前一口水塘,大门外墙青砖到栋、飞檐翘角,门楣装饰浮雕,里边有天井、厅堂和厢房数间,独具赣南客家民居“九井十八厅”建筑特色,前院已经得到维修。后院和两边的附属建筑已经倒塌荒废,破败不堪,至今没有修复。
△广东会馆
赣州房屋的建筑结构,分为砖木结构与土木结构两大类。明清的砖木结构建筑有两个共同特点,其一,门楣多用红石或青石浮雕,门槛是麻条石的,比较坚固。传统的古老风格,山墙高耸、屋顶飞檐翘角。墙角处1.5米这段采用赣南特色长条红石的或是青石,以防碰撞;其二,以沙灰纸浆粉刷门面、大门遮雨檐和窗檐,雕花窗棂美观气派。除房屋的四周墙体采用青砖垒砌的风火墙外,房屋的内部也多为木结构,樑架是圆杉木,隔扇是木杉板叫水板,三米多高以上广有空间。天花板也是木杉板的,还有用竹席的,遇到下大雨偶有透风漏雨。而大多数民居和非主要街道的店铺建筑,是采用土木结构,土墙、木梁柱、木板门和木窗户叶。还有不少全木结构的板房,防火能力差,一般是穷人居住。我家隔壁(和平路风车巷口)曽家,是用竹子搭建的茅棚,竹篱笆墙抹上黄泥,连屋面瓦都是竹子(刨开竹子正反相扣排雨水),房屋质量更差(后在年倒塌)。
△攀高铺刘念海摄
清末民初尚且遗存的富庶人家的砖木结构的房屋、大宅院也不算少,分布在赣州东南西北街巷。如南市街、灶儿巷、姚衙前和攀高铺等地有多处,较大的如藕塘里的刘氏宗祠。这些院落以“赣南九井十八厅”(天井、厅堂、居室按面积大小,或多或少增减)布局,吸纳了徽派建筑特色,气派的门庭、古朴精美的花窗、高耸的山墙,青砖黛瓦,青砖铺地,处处充溢着灵气。又如,罗家巷荷包塘魏家大院,进去洋洋洒洒数十间,是赣南典型的客家厅屋组合式民居和围屋民居的结合体。说它是赣州城内的客家围屋也不为过(外部采用青砖封火山墙,内部采用木柱、木板、雕花木扁隔断空间。该院门巷相通,院内建有祠堂、仓库和马坊等,体现了客家聚族而居的特点)。整个建筑的门窗隔扇雕刻镂花精细,建筑工艺融木雕、石雕、砖雕为一体,极具观赏价值。如今的魏家大院及罗家巷建筑群俱已修复,规模令人震撼。又比如文清路和大公路交界处的陈家大院(分南北院,带花园),但可惜在年建设章江餐厅和民用大楼时征用拆除了。也有独家成片建在一起的,如华萼巷王家,整整半条街的房屋。类似的院落以南市街、灶儿巷较为集中,各家门户紧紧相挨着,风格迥异,各有特色。走进这里,仿佛走进了富人居住区。
△原马坡岭一老屋刘念海摄
穷人的屋子:靠东城墙马坡岭一带是潮汕迁入赣州的居住地,到处是搭建的木屋和沙土建筑。像这样的土房子,布满赣州城墙角、街巷角落。赣江路边的临街吊脚屋,是因为房子的后边是水塘沼泽,为延伸面积无奈用砖柱、木柱子支撑在蕹菜塘和荷包塘里。二十一世纪初随着赣江路的拆迁,这些土木建筑才被拆除。二十一世纪初,还能看到小巷子里角落处,有搭建的小小木棚,仅仅一张床的大小的木棚,这是城市孤苦独居老人的栖身地,为其遮风挡雨。还有一些民国木屋,出现在六合铺、曾家巷、攀高铺等地,全木结构,一般有两层。曾家巷、攀高铺的木屋楼上还有临街阳台走廊。这些木屋虽经历动迁,居户搬走了,但木屋至今尚在。
△姚衙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赣州虽然没有一幢三层楼以上的房屋,但却有大量私家宗祠,如桥儿口郭家祠、姚衙前李家祠等,祠堂内都建有戏台。此外,还有古城巷(今健康路北段)的钟家祠(已拆除,建国后辟为工人文化宫)、罗家巷罗家祠(已拆除,今厚德路实验小学)、景凤山袁家祠(已拆除,今景凤山小学,现为保育院)、藕塘里刘家祠等。这些都是砖木结构的建筑。姚衙前巷有一栋三层楼建筑,据说此楼是民国年间的旅馆。此楼杉木楼梁、水板隔扇结构,大板楼梯,每层有走廊,可谓楼中楼,户中户,容纳几十家人家在这里居住。我为找人曾入内,因居户过多占用空地,致使过道狭窄,屋内光线幽暗,楼板“吱嘎”作响,恍若进入危楼。因年久失修,每逢刮风下雨,居户屋内摆满了大小脸盆接漏。
△阳明路赣州自三十年代开始,建筑受广东岭南风格影响。随着街道的扩宽,临街出现了不少三层以上的建筑。比如中山路、阳明路一带。大量岭南骑楼建筑也在此时出现,比如中山路、阳明路、西安路、建国路、西津路和濂溪路一带,这里也是当时的商业闹市区。这在江西来说是独有一份,可算是赣州一大特色。可惜的是,年1月15日日寇大轰炸赣州城,将阳明路、解放路、中山路一带骑楼连片炸毁,致使赣州临街骑楼至今残缺。不过,为保留赣州骑楼特色,现在已经修复,残缺的骑楼也在补齐。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尚在分布赣州城各地的清代深宅大院,已经倒腾出来进行了修缮,比如灶儿巷建筑、藕塘里的刘氏宗祠,罗家巷的魏家大院和罗家巷建筑群等。反倒是赣州民国年间的三层建筑,只剩下梁屋巷群仙馆和六合铺宾谷馆两栋,以及中山路骑楼(太子楼,早年蒋经国先生的办公室)一栋了。
△灶儿巷为使我们对几十年前建设的赣州建筑有所了解,不使后人忘记过去(不属于旧时)赣州建筑的陈迹,再将解放后我所看到的赣州建筑啰嗦几句:解放后,赣州的建筑基本保留了原有民国风貌,由于经济实力薄弱,没怎么建设,但也建设了一些。不过建筑材料,由青砖改为红砖,逐步由石灰、沙的使用到水泥钢筋转变。为了瞭望全城火灾和报时,年修建了六层的标准钟(尚在),算是赣州最高建筑了。年又修建了赣南交际处(赣南宾馆北院,已改建)和工人文化宫(健康路,已拆除),年修建了赣州和平电影院(已撤除)。上世纪五十年代,房屋基本为修修补补。公私合营后的临街店面,主要以修缮粉刷,装饰门面为主。红房子是一大特色,随着近年大规模的建设,所存不多,红房子也是时代的标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建筑不再裸墙,墙面的粉刷改由水泥立面。
△标准钟刘念海摄
年至年,赣州乘三面红旗东风,雄心勃勃地修建了邮政大楼(文清路,三层,中间四层)、赣州饭店(红旗大道,五层,已撤除)、林业大楼(红旗大道,三层,尚在)、新汽车站(八一四大道,已撤除)、航运大楼(涌金门旁,三层,已撤除)、赣南剧院(文清路,尚在)、服务大楼(文清路,五层,已撤除)、章江餐厅(文清路,五层,改建尚在)、南门口百货大楼(六层,改建尚在)和文清路百货大楼(四层,已撤除)等,号称赣州十大建筑(有几项还是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续工完成的,南门口百货大楼拖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才完成),大部分在文清路一字排开。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新赣南路西端,早年的赣南行政公署院内修建了一栋三层红砖大楼办公,至今尚在(如今的创业集团大厦);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还在红旗大道,健康路口修建了七层的赣南饭店(已拆除改建),接着又在赣南饭店对面修建了九层的广电大厦(尚在)。
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时至今日的赣州,几十层的高楼在章江新区遍地开花,赣州城建面目一新。一个保留古韵特色,又不断创新建设的赣州,必将越来越美好宜居。当然,这些建筑是新时代的建筑史迹了。
(文章作者:陈淦诚新浪博客名:振文。现为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专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