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完美阐释了这两句话的精髓。
龙门石窟山体不高,海拔三百米左右,属于低山丘陵地形,在南北长达一公里的山壁上,有多座窟龛,11万余尊造像。其规模之大,其雕工精湛,其造像尊贵,其时间跨度之长皆举世无双。
据资料考证:“龙门地区的石窟始凿于北魏,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
龙门石窟是皇家贵族石窟。始于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文昭皇后主持开凿了皇家第一窟,盛于唐,唐朝造像占60%。唐朝有李泰为母亲长孙皇后造像于宾阳南洞,高力士为唐玄宗造的无量壽佛,武则天为自己造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据当地老人说,武则天夜做一梦,梦见自己容颜衰退,变老变丑。为了留住自己的青春容颜,天皇至尊的威严,武则天自己捐“脂粉钱二万贯”,让雕工精湛的匠人依照自己的容貌雕刻了卢舍那大佛,佛像高达17.14米。
“卢舍那”梵语的意思:“光明普照”。武则天造的“曌”字:日月当空照,也应和了光明普照的意思。
卢舍那大佛静若处子,丰腴圆润,端庄尊贵,气宇轩昂,威仪煊赫,面部表情,平和坦然,笑意浅浅,高深莫测。
卢舍那大佛是女性的化身,在男权统治天下的古代,武则天活出了自己想要的尊严,她把自己冻龄在少女时代,成为万人瞩目,万世膜拜的人文标签、地域标签、国家标签。龙门山也应验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伊水大桥龙门景区,石窟是灵魂,伊水显灵性,龙门山水相依,踩在咬合紧密的青石铺就的河堤上,右手触手可及石窟山体,左手扬一枝柳条就能蘸满伊河春水。
伊水悠悠,碧波荡漾,一汪春水,两岸香风,向游人默默隐藏着“鲤鱼跃龙门”的神奇传说。
远古的洪荒年代,哄水泛滥成灾,“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水利专家大禹“治水,开九州,通九道,陂九峰,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
鲤鱼跃龙门遥想当年,大禹劈开龙门山,让伊河水平稳通过,成就了现在的龙门石窟和鲤鱼跃龙门的神奇传说。
相传,禹辟龙门山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今洛阳下辖县)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又游回去了。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为证:“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对岸眺望龙门石窟“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伊水的灵性真的在于有龙。此山,此水,完美烘托一幅壮丽画卷,触手可及,触目可视,连呼吸都有盛唐奢华的气息。在大唐以丰腴为美的时代标签上,那是得有丰厚物质基础打底的绚丽生活。
纵观石窟景区,心中有莫名的思索:雕刻艺术是人类的大型书籍,是人在各种发展状况里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可以是力的表现,也可以是智慧的表现。每种艺术雕刻都表现一种思想,就像武则天能以佛的形式展现自己。
龙门石窟夜景艺术雕刻大半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个人的产物。与其说它们是天才的创作,不如说是劳苦大众的艺术结晶。据说建造这个石窟群,历时一千多年,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无法用数字准确计算出来的。
石窟群是民族的宝藏,世纪的积累,是人类社会才华不断升华所留下的瑰宝。人类文明史通过文字,建筑,雕刻留下记忆,痕迹,穿过历史的云烟,经过岁月的洗礼,毅然矗立,供后人膜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