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诗歌,就必然提到唐代。这是我们国家诗歌发展的顶峰。那时候人们吟诗作对,就像现在唱流行歌曲一样盛行。杜甫被称为诗圣。杜甫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是初唐和武周时期的大诗人杜审言。杜甫出生的那年,恰是唐玄宗所开创的开元盛世的第一年。他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节点,时代之不幸乃诗人之大幸。当然这里的“幸”,不是指生活幸福的“幸”,而是创作之“幸”。没有安史之乱就不会产生《三吏三别》这样堪称史诗级别的作品。没有一生的贫困潦倒,就不会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深刻的诗句。没有四处不定的漂泊,就不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切身感悟。没有孜孜不倦的学问追求,就不会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样的警句。作为诗人,杜甫一生写了多首诗。其中脍炙人口流传于世的有多首。杜甫的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也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但是杜甫个人,命运多舛。他早年游历过江南山东一带,后来飘泊于甘肃、四川,最后在湖北、湖南等地流浪,一直到死为止,都过着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他最后死在湘江的一条船上,以至于这位深受后人景仰的诗人,到最后归葬何处?都成为了一桩历史的悬案。据统计,全国的杜甫墓园至少有8处。比如说河南巩县偃师,湖南耒阳平江,陕西富县华阴,四川成都,湖北襄樊。究竟何处是真墓,何处为疑冢。千百年来众说纷纭。经过专家们研究比较和考证,湖北襄樊杜甫墓是衣冠冢。陕西富县华阴县以及四小成都的杜甫墓依杜甫踪迹所建,也只是纪念性的墓葬。所以分歧主要集中在,剩下的河南巩县偃师、湖南、耒阳、平江四处。这四处究竟哪一处才是真的呢?偃师杜甫墓据《旧唐书.杜甫传》载“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西北首阳山之前”。清人钱泳也记载到,按《河南通志》云“唐工部郎杜甫墓,在河南府偃师之土娄(杜楼)村”。中国人自古就有落叶归根的习俗,偃师是杜甫先祖,晋朝当阳侯杜预以及杜甫的爷爷杜审言的墓地所在。杜甫在客死他乡之前,曾经留下遗言“生不能与远祖当阳侯并列,死后要与之并葬”。可惜当时家人因贫困至极,无力完成他的心愿。直到43年之后,杜甫的孙子杜嗣业才克服重重困难,将杜甫灵柩归葬于先祖墓旁。当杜甫的灵车,经过湖北襄阳的时候。杜嗣业突然想到著名诗人元稹不是在这做官吗,元稹就是那个写那个人。他是杜甫的忠实粉丝,那么杜嗣业当即就恳请元稹,给爷爷撰写一篇墓志铭,以告慰爷爷的在天之灵。这让元稹受宠若惊,因为杜甫不仅是他的偶像,还是他的诗歌上的精神导师。他们俩都属于现实主义这一派的。于是元稹充分调动自己的灵感和才华,洋洋洒洒写出了近千字,既对杜甫一生的文学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又对中国文学从《诗经》到唐代这多年进行了一个整体的概括。这篇文章对于杜甫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起到了关键作用。从此杜甫的影响力,跟他的偶像李白并驾齐驱。甚至于在某些人心里,还超过了李白。元稹偃师杜甫墓,位于洛阳城东23公里的首阳山下杜楼村北。墓碑为清乾隆年间所立,上刻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之墓,为河南府尹张松孙手书。墓以青砖包边八角形,为年重修时所砌。墓北原有杜甫祖父杜审言墓今已无存,再向北有杜甫的先祖晋当阳侯杜预墓,尚存墓碑。巩义偃师相邻,这里是杜甫的出生地。相传后来他的子孙,又把他的灵柩从偃师迁于巩县也就是现在的巩义市。杜甫的两个儿子,宗文宗武陪葬侧。当地群众称为“圣人三家”。巩义杜甫墓。位于邙山岭上的杜甫故里景区之内。墓园里松柏辉映绿树成荫,巍伟庄重。邙山在汉唐时期,曾经葬名人无数,据称风水极好。后人葬其于此,孝心可嘉。在墓前,有两块石碑是紧紧相连,西侧的一块石碑立于康熙年间,上面刻有《巩县杜少陵先生墓碑记》。杜少陵就是杜甫,他自号少陵野老。另外一块低矮的石碑字迹模糊不清,可看出“杜工部墓”四个字。杜工部也就是杜甫,他曾经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也称杜甫为杜工部。杜甫的诗集就叫作《杜工部集》。杜甫主张巩义杜甫基为真墓的人,最重要的证据是墓前的一块碑刻。这块碑刻立于康熙年间,碑文上明确记载其次南宋江少虞在《宋朝事实类苑》当中也明确记载“杜甫墓在巩义”。另外司马光《温公诗话》里边也说“至元和中,其孙始改葬于巩县”。还有就是嘉靖四十三年的《巩县志》《河南府志》,以及明朝官员周叙的那句诗“杜陵诗客墓,遥倚北邙巅”都进一步证实了杜甫墓就在巩义的说法。偃师和巩义,一个是杜甫的祖居地,一个是他的出生地。作为杜甫安息长眠之所,自然是合情合理。可是一生从未在湖南当过官吏的杜甫,缘何会在耒阳和平江也分别有他的墓地的存在。而且两地,都称自己才是真墓。杜甫平江县小田村天井湖的杜甫墓祠,被苍松翠柏环绕的杜甫墓,就静静地隐于墓祠后面的一小片空地上。墓碑上刻有。似乎在向世人述说,这里埋藏的就是诗圣杜甫本人。根据文物专家考证,这个墓室具有典型的唐代中期砖室墓的明显特征,它是一室两耳(就是中间是棺墓,两边是陪葬品)。而祠堂里现存的两样物品,似乎也为墓祠建于唐代提供了依据。另外一件能作为证据的物品,就是放置在展厅供游客参观的两块唐朝的花纹砖。据说这两块墓砖,都是修缮杜甫墓的时候,从墓地附近挖出来的。而且唐代的年份,也早已被文物专家予以证实。由于名声在外,墓葬曾经被盗墓贼光顾过。宋代欧阳修等人所编的《新唐书杜甫传》明确写道“杜甫因客耒阳,昔卒,年五十九”。郭沫若同志也说过,杜甫就是葬在耒阳。所以只有耒阳的墓,才是全国惟一的真正的杜甫墓。耒阳杜甫墓位于耒阳一中的校园之内,占地约平方米。墓封土堆是圆形的,封土堆下部的青石上,阴刻着南宋理宗年间的题字。有唐工部杜公之墓。公元年,孤苦无依的杜甫离开湖北夔州。出三峡进入湖南岳阳。第二年正月,准备去衡阳投奔旧日的好友韦之晋。等杜甫赶到衡阳,韦之晋却已调任长沙。就在杜甫赶往长沙的途中,韦之晋却又突然暴毙。贫困潦倒又重病在身的杜甫,只能在长沙靠摆摊卖些药材凄苦度日。后来长沙城又发生了兵乱,叛乱首领臧玠,企图召杜甫为幕僚。但杜甫因冰炭不同器,,而没有答应,并且连夜逃出长沙城。准备南下郴州,投奔他的舅舅崔玮。不料到了耒阳却又遇到水。杜甫到了耒阳之后究竟去了哪里?根据《明皇杂录》记载,公元年初夏的某一天。杜甫在漂泊的过程当中,被洪水围困在湖南衡阳之南的耒阳方田驿。方田驿周围是一片汪洋,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岛。杜甫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如果暴雨再不停止,洪水再不退去,他只能在饥寒交迫中告别人世。足足五天,杜甫是水米未进。他预感到自己的灵魂跟肉体即将分离。幸好在第六天的时侯,耒阳县令聂大人赶到。他也是杜甫的粉丝,听到偶像被困,立即划着小船,给杜甫送来了许多吃食美酒佳肴。被饿得奄奄息的杜甫,看到好酒好肉后,立马开启了暴饮暴食的模式。终于他把自己给吃撑了,当天晚上一代诗圣与世长辞。一代大诗人,就这样戏剧性地结束了一生。唐元稹为杜甫写的《墓系铭》当中有“(杜甫)扁舟下荆楚,竟以寓卒,旅殡岳阳,葬于潭岳之间”说明杜甫有离开耒阳。杜甫自末阳北归后,到达洞庭湖的时候,已是秋尽冬至的季节。此时对于重病缠身,而且不胜风寒的杜甫来说,找一处地方将养身体治疗疾病才是首选。杜甫逆汨罗江而上,到了平江后不久就因病去世了。当地的县令出于敬仰之情,出资修建了杜甫墓祠。让人疑惑的是,如果杜甫真的是病死在平江,为什么他的墓要建在远离县城几十公里以外的小田村天井湖这个位置呢。杜甫祠史料记载,长沙兵变至少有四十二天之久。而杜甫乘船从长沙至耒阳,一个来回只需十七八天。即便是加上洪水阻隔所耽误的时间,也不过就是二十多天。此时长沙城兵戈未息,加上杜甫本身曾拒绝过臧玠的邀请。杜甫是绝不会愚蠢地回去自投罗网的。杜甫自耒阳失踪后,实际上是去了平江。可耒阳方面却认为绝无可能。从杜甫当时的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上来判断。他惟一的选择就是继续南下,到郴州投奔舅父崔玮。而他最终没能到达郴州的原因,就只有一个答案就是他死在了耒阳。如果事实杜甫北归是一种讹传,那么对于唐代元稹《墓系铭》中所写的旅殡岳阳一说又该做何解释呢。那为什么在诸多唐代诗歌当中,却经常提到岳阳呢很遗憾,到底哪个地方的杜甫墓才是真的,依然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许永远都不会有答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