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有一位奇石爱好者叫米万钟,他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奇石爱好者、勺海亭长、海淀渔长、研山山长、锦衣卫籍,官拜太仆寺少卿,江西按察使等职。米万钟的名誉头衔可谓是不少,他除了这些名誉头衔,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号——“败家子”。明朝时期,在北京房山县的深山里,有一块青色的大石头,此石长八米,宽两米,高四米。爱石成癖的米万钟有一次上深山中搜索奇石,无意间发现了这块漂亮的大青石。米万钟对这块大青石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决定要收藏这块大青石,准备把这块巨石运到自己在海淀的勺园。勺园是米万钟在万历年间所建的一所个人园林,里面陈列着米万钟收藏的各种怪石奇石。后被嘉庆皇帝改名为集贤院,年被英法联军焚毁。然而很快米万钟就从能遇到如此一大块奇石的喜悦当中醒悟过来,当时没有重型吊车和卡车,虽然房山到北京仅有30多公里,但要运输这么一大块巨石,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正在米万钟望石兴叹时,米万钟的仆人说:“当年秦始皇修长城时,修建水道搬运石头,大人也可以修建一条水道,来搬运这块巨石”。米万钟觉得可行,在众人的商议下,这个搬运方案终于落成,先修一条大路,每隔三里打一口井,到了冬天就往大道上泼水,把大路变成一条冰道,再把石头顺着冰道滑到北京。米万钟立即雇佣大量民工说干就干。此工程耗费巨大,米万钟为了运送这块大青石,不知道花了多少钱,简直不计其数。等石头运到良乡时,米万钟的家财已经耗尽,无奈之下,只有把石头丢弃到路边。米万钟还专门找人来看守这块石头,等自己有了钱再回来搬。可是这块石头,直到米万钟死去,也没有被搬走。后来人们把这块路边的弃石称之为“败家石”,米万钟也被大家形象的称之为“败家子”。多年后,却有一位皇帝,重蹈米万钟的覆辙,帮米万钟完成了这个遗愿,这位皇帝便是乾隆皇帝。有一次乾隆皇帝到清西陵祭祖,走到良乡时看到了这块被遗弃的大青石,乾隆皇帝同样对这块大青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乾隆皇帝就问大臣:这么一大块石头,怎么在路边呢?刘墉就把米万钟运送大青石的事迹告诉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说:此石有灵,岂是他一个小小的米万钟能够享有,只有皇家才配拥有。于是乾隆皇帝带领随行官员下马参拜灵石,当场决定把这块败家石运到清漪园去,也就是现在的颐和园。运送工作也随之展开,运送的方法依然采用的当年米万钟的冰道运输。最终乾隆皇帝花费了大量的钱财,把这块败家石运到颐和园中,摆放在了乐寿堂前的庭院里。乾隆皇帝为此石赐名为“青芝岫”,此石也就此名扬天下。米万钟和乾隆皇帝,也因此被人形象地称作为“败家子”,这块“败家石”,至今依然陈列在颐和园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