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的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jiankangbaiwen/17532.html

明长城辽东镇之西丰段考略

一、引言

辽宁省西丰县在明代属于辽东都司的辖境,军事上属于明代九边重镇之辽东镇。明长城辽东镇部分在今西丰境内穿过,为了使如今的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脚下这片热土的前世今生及其所蕴含的厚重历史积淀,本文将从其历史背景、地理分布、战略意义等方面来详细说明西丰段明长城。

二、西丰段明长城修建的历史

修建的背景

明代在辽东地区修筑长城易称“辽东边墙”,是明朝对外战略和国力与周边民族发展局势相互作用的结果。明朝洪武四年八年(年)辽东都司,辖区相当今辽宁省大部。明代洪武二十年(年)正月,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军20万人北征故元太尉纳哈出。大败之。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辽东从此纳入明朝版图。并在北方广建卫所,设立大宁都司。在大宁都司设置前后,明朝逐步在辽河以西设置广宁等卫,把大宁与辽东两个都司连结在一起,逐步形成了东北方的边疆防御体系。永乐靖难之役后,兀良哈蒙古三卫(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因詡戴之功得以南下滦河和辽河套地区,辽东镇西侧由内疆转而为外边疆,为宣德以后不断骚扰辽东埋下伏笔。永乐九年(年)设立奴儿干都司,五征蒙古,形成东至日本海、库页岛,西至鄂嫩河,北抵外兴安岭的广大疆域。

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可谓守成之君。鉴于永乐期间连年征战,国库空虚,民生凋敝,遂放弃向外扩张军事征伐政策,采取战略收缩,因奴儿干都司北至南西伯利亚,其地处极北苦寒,道路不便,至宣德末年,宣宗逐步放弃开拓西伯利亚的计划,内迁奴儿干都司于三万卫(今辽宁开原)。于是明在东北方向的扩张停滞,大致为直接管理辽宁,而对以东和以北的女真部落以羁縻卫所制度进行统治。北部,仁宣二宗对蒙古军事上的绥靖政策,为蒙古统一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有力的外部环境,为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至正统时期瓦剌逐渐强大,经常在明边境生事。前期(-)征麓川之役连续发动数十万人的进攻,致使军队疲惫、国力耗损,对北面蒙古瓦剌的防御空虚。蒙古瓦剌部趁此真空机遇大肆在女真地区扩张,众多卫所阴附也先。侵蚀海西和野人女直,削明辽海藩篱,唇亡齿寒。更甚,土木堡之变后,明王朝国威受挫,边事大坏。成化年间李满住、董山等女真首领开始“乘间窃掠边境,辽东为之困弊”。三年(年),进剿建州女真,以“捣其巢穴,绝其种类”为宗旨,明军分五道各万人出塞攻至建州,大获全胜。建州卫首领李满住父子,建州左卫的首领董山等人均被明军斩杀。十五年(年),建州女真叛服无常,年年扰边,宦官汪直进攻建州。两个月间明军擒斩六百九十五级,俘获四百八十六人,破四百五十余寨,获牛马千余。史称“成化犁庭”。至此,因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精锐军队损失殆尽,这必然会引起相关的政策、制度的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边防形势和军事制度的改变上。边防政策由积极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九边防御体系,其中辽东镇的战略地位被认为是“宁国首疆,九镇之始”,北拒诸胡,东控夫余,西御蒙古,悬山海之外,三面当虏。另外由于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部落内部不断兼并,居住地不断南迁,受中原文化熏陶,社会文明和生产力不断提高,掌握农耕、盐铁、兵器等的制造,实力不断增长,与明关系不断密切,矛盾也日益凸显。所以在辽东形成了东有兀良哈三卫压境,东部和北部有女真各部暗流涌动。同时,明庭本着战略防守、建立防线的方针,辽东边墙就应运而生。

图2-1辽东镇区域和战略图

(底图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元明时期.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0)

历经的时间

西丰明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年),明罗洪先增补之朱思本《广舆图记》记载,开原守备周俊“开拓柴河抵蒲河界六十余里,改设镇北、清阳二堡,增设烽燧,疏挑河道,边人得安”。这段“柴河抵蒲河六十余里”的辽东长城段,主要是经由开原镇北堡到铁岭间,抚顺关以北,即辽东山地长城的北段。又,从嘉靖初年至嘉靖二十五年(年)的二十余年间,有右副都御史李承勋和开元兵备道黄云等鉴于“时边垣已废,夷虏猖獗”,提请增筑辽东边墙。增设开元“永宁堡”,铁岭“镇西堡”等。图1-2中绿色线条为西丰县境内的明代长城。

图2-2西丰县及周边明代长城和镇堡位置图

(底图来源:辽宁省文物局.辽宁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9)

修建的意义

现在的西丰县的西侧一部分在明代是属于辽东镇开元路(今开原)辖区,北面和东面直面女真部落,女真部族有以山作寨的习惯,多散居于山谷。虽有建置官职和通贡之好,作为齐射民族,仍时有抢掠扰边之举。他们时而依附时而叛乱,其行无常。为了防范其对边民的侵扰,故而修筑边墙、堡城、关卡、沟壑、烽燧。

西丰段长城依托的是威远堡、镇北关(堡)。一直起到保障边民安全,护卫边关的重任。烽燧预警外族犯边,关堡相互策应防守。直到万历四十六年(年)抚顺之战,努尔哈赤率部首先突破了明辽东边墙的抚顺关和清河城并拆毁二城,标志着辽东边墙在实际上已经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续在开铁之战,万历四十七年六月(年),后金兵万骑从靖安堡(现清河区)入,乘开原疏于防守之机,一举而下。明辽东经略熊廷弼说:“开原,河东根柢也”。他把开原、辽沈和京师视作一条不可分割的防守链条。而且开原城大民众,是明朝联络女真和蒙古一些部落的重镇。后金占开原,既形成进取辽沈的有利态势,也导致明朝边患日益严重,还有了为日后牵制蒙古、恩威并济,怀柔和亲,最终共同剑指明朝创造条件,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有深远的意义。开原路的失守正式的宣告了西丰段明长城使命的终结。

三、西丰段明长城的分布和现状

西丰段明长城建设之初长度应是米,分为六个段落。

清井长城:开始于成平乡清井村南面1.5千米的歪石砬子山顶上,终止于成平乡清井村北六百米的二道沟北山山顶。歪砬子山海拔米。长城经过寇河支流,在清景村所处的谷地旁有一处烽火台,是为清景南山烽火台,高米,目前山顶残存一座土丘,长满树枝,建筑结构已不清。此段长城沿着山脊修建,属于山险墙,尤其是歪砬子山山顶面向东北的一面,劈山为墙,基本呈九十度立陡面。经过的山基本上已被当地农民开发为榛子园,个别山顶上仍能看见明显有人工修建的土包痕迹,并散落着细碎的青石。

图3-1西丰县明代长城走势图

(底图来源:高德地图为蓝本,自行制作)

兴德长城:开始于成平乡清景村北米的二道沟山顶上,终止于成平乡兴德村北米的赵罗锅山顶,有三处烽火台在墙体内侧。目前墙体迹象已不清,烽火台处残存土台依稀可见。

中和长城:开始于成平乡兴德村北米的赵罗锅山顶,终止于成平乡中和村北米的老罗北沟山顶上。有三处烽火台位于该段墙体内侧。途径寇河支流。

巨祥长城:开始于成平乡中和村北米的老罗北沟山顶上,终止于成平乡石祥村巨祥屯北米的袁大台子山顶,有两处烽火台位于该段墙体内侧。途径寇河支流。

乱柴长城:开始于成平乡石祥村巨祥屯北米的袁大台子山顶,终止于郜家店镇下永兴村乱柴屯北米的山顶上。有一处烽火台位于该段墙体内侧。途径寇河支流。

下永兴长城:开始于郜家店镇下永兴村乱柴屯北米的山顶上,终止于郜家店镇下永兴村永兴屯北米,辽西公路南侧。有一处烽火台位于该段墙体内侧。途径寇河支流。

西丰段明长城是沿着山脉的走势而修建,有山险墙、土石混筑墙。沿着山脉修建是为了发挥自然地理险要优势,节省修筑成本,还能达到防御的目的。烽火台一般修建于山谷、河流等低洼地势旁边,大体是敌人骑兵会优先走平坦地势,从而及时发出预警的缘故。西丰段长城整体保存很差,因为从修建开始距今已余年,长期受风雨侵蚀、日月风化、兵戈扰攘、河水冲刷,植物生长破坏、生活开发、耕地占用,以致边墙迹象不清,壕堑被淤土填平。只有一边对不史料,一边实地细致探索才能依稀发现些许当年的遗迹。

四、历史的启发和期许

纵观明代历史,东北防务关乎国之安危。东北的战略地位在目前来讲也是不容小视的,历史的经验教训也是值得借鉴的。虽说西丰段明长城的遗迹残留已不多,当我们站在那里,虽然沧海桑田,时过境迁,曾经的战火纷飞早已深埋沙下,但是它深厚的历史积淀会碰撞我们的灵魂,五百年的雪雨,冲刷了多少历史记忆,五百年的风霜,冻结了多少英雄传说。我们不能忘记先人们守土卫国的铁血豪情,尽可能的保护明代长城这一历史遗迹,是我们追忆古今的纽带和依托。

参考文献

[1](明)李辅.全辽志.沈阳:辽沈书社,年重新影印版

[2](明)王祥.辽东志.嘉庆刻本

[3](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

[4](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

[5]辽宁省文物局.辽宁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

[6]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明时期.上海:地图出版社,.

[7](日)及川仪右卫门.满洲通史.东京博文馆藏版

[8]孟森.明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

[9](民国)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北京:商务印书馆,

[10]冯永谦.辽宁古长城.辽宁人民出版社,

[11]高清林.五朝重镇开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2]杨晒.明代东北史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1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