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题记
如果一个村子也有底色的话,那么养士村的底色就是红色的,浓烈的鲜血红,她赋予了养士人热烈、坚贞、奔放、乐观的性格。千百年来,一代代人,流动在血脉里,遗传在基因中。
壹
一份荣耀
养士村位于黄河南岸邙山尽头的河洛腹地,千百年来几经兴废,但一直都是人们往来黄河南北的交通要道。村中留存的清代石碑(铺街碑记)上刻有“新邑养寺镇乃车马往来之要道地”。
雄伟的庙宇楼阁
历史上,养士村不到四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有庙宇楼阁十六处,店铺、客栈林立于道,香火繁盛、人丁兴旺。遥想当年,车水马龙、雕栏画栋、红墙兰瓦、磬声悠扬,多少善男信女来往客商行走于十字长街的青石之上。
古老的养士村十字街
如今,漫步于养士村内,仍能看到不少古宅老树断瓦残垣,岁月的侵袭,褪去了他们往日的荣光,荒废破败之景不免让人唏嘘,可只要你俯下身子仔细端详,透过历史的折痕,仍可抚摸到无数动人的记忆。
这个时期,养士的底色是朱红的,大气磅礴、红红火火。
贰
一座寺庙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崇佛教,大兴寺庙,与龙门石窟同时代,在如今的养士村境内修建了敬爱寺,并以阳光普照寺院之意,取村名为“阳寺”;唐时,武则天由长安至洛阳,取道敬爱寺礼佛,封官地亩供养僧众,“阳寺”遂改名“养寺”;明清时期,敬爱寺香火繁盛,同时又发展出规模空前牲畜交易市场,“养寺”又被唤作“羊市”;至民国,寺庙改为学校,我地下党组织聚集于此,发展教育从事革命工作,便取培养“志士仁人”之意,最终将村名确定为“养士”并沿用至今。
可以毫不夸张的讲,敬爱寺,这座千年古刹,造就了养士、见证了养士,也成全了养士。
前些年重修的敬爱寺,横梁、砖瓦多取自旧址
鼎盛时,敬爱寺有殿宇48间,建筑风格与现在的洛阳白马寺极为相似,寺院坐北向南,四进三院,依次为广场、月台、山门、钟楼、天王殿、东西配殿,大雄宝殿、接引殿及住房、厨房、水井等。寺院内古柏参天、玉竹青翠、晨钟暮鼓、香客云集,每年四月初八古刹法会,寺院前广场上舞狮子、玩社火、唱大戏、热闹非凡。
寺西百米处,为历代高僧圆寂墓地,建有青砖墓塔二十多座。
叁
一段历史
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修建函谷关至黄河一线防御工事,派姬姓(村北至今仍有姬家院)将领驻守于养士村内的哨楼,官军们携家眷生活于此,并为皇陵监造秦砖汉瓦(村南现有几十座古代砖窑遗址,并出土有大量古砖瓦,其形制都有官府印记)。时人多信奉佛教,在哨楼里塑有地藏王菩萨像,于是人们就把哨楼称作菩萨阁。
公元年,李世民讨伐王世充,部队曾驻扎于此,其时,菩萨阁斑驳陈旧,但却见证了无数将士浴血杀敌之景,后大将尉迟恭上奏朝廷予以修缮。公元年,安史之乱,唐镇西节度使马琳率军列阵于菩萨阁东边的旷野上,大战史朝义,最后斩杀叛军首级三万、俘敌两万,并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黄河以北大片领土,杜甫为此做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此次战乱,地藏王菩萨阁被叛军焚毁,养士村东的丘岭上尸骨累累,至今仍叫高骨堆,后人开荒,又把这些骨灰扔进北边的沟里,此沟被唤作灰沟。
公路将曾经的“高骨堆”一分为二
深深的“灰沟”直通孟津横水
明末,李自成率军攻打洛阳,孙都黑子楼和地藏王菩萨阁均遭毁坏,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年),僧会司如瀛、官吏王大纯、刘象山等人多方努力重修菩萨阁。
夕阳余晖下的菩萨阁尽显沧桑
地藏王菩萨阁现存为上下两层建筑,下层为拱桥式,三丈见方,高约两丈,墙体用重约几百斤的红色石头砌成,拱桥宽约四米,高六米,用长四尺,宽两尺,厚一尺的白砂岩垒砌。顶上四周有高约一米的蓝砖花墙,平台中间面西有小房三间,高丈余,屋内靠左树碑一座,上书“重修地藏王菩萨阁碑”,南面有门可拾阶而上,整体建筑气势恢弘。因年久失修,阁楼顶盖坍塌严重,亟待抢救性保护。
菩萨阁上的碑文
肆
一些传说
在养士村与横水镇(隶属孟津县)交界处,有一座古庙遗址,庙内没有任何神像,也不敬任何神灵,人们称之为亡神庙。
相传很久以前,古庙内原是有神像的,养士村有个教书先生,天天路过古庙,步行至横水镇教书。一日,他行至庙门口时,看到有人跪在神像前许愿,先生听那人说道:神灵保佑我今日打劫发财,一定还愿上供!先生听后甚觉惊奇,但也一笑置之,不以为然地上课去了。时至傍晚,先生又行至庙前时,只见早上许愿那人正在兴高采烈的燃放鞭炮焚香还愿。先生心头一动,知道这是灵验了,但又非常纳闷,难道神灵也会因一柱香火而助纣为虐?真是天大的笑话,他愤愤不平回到家。晚饭后,仍想着这神灵实在可恶,一怒之下,心血来潮写了一幅控告恶神的诉状,写完后,又自我感叹:人们对贪官尚且无奈其何,状告神灵岂不更是异想天开?于是,他摇摇头,无可奈何的把诉状放在灯头上烧掉了。谁知这香火通神路,直飞灵霄落在了玉皇大帝的案牍上,第二日正午时分,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一阵暴风骤雨电闪雷鸣,傍晚先生回家时,发现古庙已被雷电击毁化为平地,那尊恶神像粉身碎骨倒在地上。后人为了给贪官恶神警钟长呜,就在原地重新建庙,取名“亡神庙”。
据说,亡神庙就在这片洼地里
千百年来,诸如“亡神庙”这样生动传神、又不乏古籍考证,同时也具有教育警示意义的传说故事,在养士村口口相传留下了很多,她们记录了先人的生活状态、承载了诸多的美好愿望,更赋予了古老建筑鲜活的灵魂。
伍
一所学校
年4月4日凌晨,月朗星稀万籁俱寂,养士学校教员蔡迈轮(首任中共新安县委书记)却蹲在校门口小心翼翼的四处张望着,不一会儿,三个学生模样的孩子一路小跑着走来,最前面的是离学校最近的王靖远,后面是李正铭和李至贤,终于,家住二十余里外的安道三也赶了过来,他们既兴奋又胆怯,兴奋的是马上要在宋希端、孔宪经老师的带领下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胆怯的是怕被特务发现拘捕、怕被家人知道阻拦;几句嘱咐后,蔡迈轮带着大家立刻动身,抄小路经白坡村(今东岭村)出大河口,到北冶又经曹村,绕至铁门镇南岗火车站,临行,蔡迈轮把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介绍信和几十块银元交给他们。
蔡迈轮同志手书
在西安,博古亲自接待并为他们安排行程,半个月后一行人终于到达延安。因年龄尚小,几个学生被安排到延安自然科学院初中部学习,李正铭和李鹏(前国家总理)同桌,安道三和叶选平(叶剑英长子)同桌,毕业后王靖远到边区供销社工作,后任黑龙江省计委主任,安道三在延安医科大学毕后做了随军医生,辽医院院长,解放海南岛时他坐着第一艘船渡江,后历任海口市卫生局长、广东省药物研究所所长。
不知那晚的月光如何
这段真实的历史,后被养士村志收录,并称之为“四学生夜赴延安”。从年养士村成立地下党组织到年新安县解放的十年间,先后有30多名共产党员以教师身份在养士学校从事革命活动,期间,两任中共新安县委在养士学校办公,豫西工委联络站、太岳军区交通站也相继在养士设立,许多重要情报经养士送至延安,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亦取道于此奔赴延安,同时,养士更是选派20多名本地孩子到延安学习,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养士为豫西抗战和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也正因此,养士村又被称为“豫西小延安”。
目前的养士学校
如果再将历史上溯70年,即清同治10年(公元年),乡绅王子玉响应新安知县冯金甲号召,在自家车院内辟房舍办私塾,养士村蓬勃繁荣的教育事业和民主开化的思想理念之门被正式开启,后来的“三校联办”“鹰巢岭伐柏”“智斗反动校长”“40天红色教育”等等便有了存在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
李之放题写的“革命活动纪念馆”
一个个热血沸腾的革命往事,承载的是一大批仁人志士的热血青春,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诵读一下部分(资料有限,日后不断充实)先辈们的名字。(下方图片,点击放大)
他们的音容笑貌和生平事迹悬挂于现在的养士学校,师生们上下课都能看得到
年3月8日,多次拉锯战后,新安县城彻底解放,养士学校也最终完成了革命岁月所承担的历史使命,而这段红色记忆,将永远镌刻于史册。
养士革命纪念馆开馆留念
在此,谨以张耀堂老先生的一首诗,为养士村的革命历史划上一个休止符。
忆四十年代养士学校诗一首
张耀堂
屈指行将五十年往事萦系浮心田
风雨弥漫山河碎宇宙阴霾天日残
聘来教师传真理送走生徒赴延安
人民解放弦歌舞神州一新换尧天
四化大业前程锦三次腾飞举国欢
长怀战友殉国事继承光辉赖后贤
陆
一颗初心
解放后,养士村地理区划几经变迁,村内产业经济、民俗文化也逐渐由盛而衰,加之近年来,青年人外出务工,或者干脆在市县购房居住,空心村状况日益加剧,站于养士村曾经最繁华的中心十字街,荒芜衰败之景令人唏嘘感慨。这是养士的现状,更是千千万万个农村的现实,也正是基于此,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通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这20字总要求,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指明了方向。镇党委政府根据养士村的具体情况,为其量身定做了红色发展规划,不远的将来,你会看到一个重新焕发活力,依旧妖娆多姿的新养士屹立于世人面前。
前进中的红色养士
在此,也希望所有的养士人,能够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投身家乡建设,为养士村的发展建言献策做出贡献,因为,红色养士,是我们所有人内心深处最大的骄傲,也是我们所有人内心深处最难忘却的记忆。
尾声
关于养士,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远不是一篇文章所能写清写透(接下来将推出一系列与养士相关的文章,也希望大家踊跃投稿),此文,仅为抛砖引玉之用,希望越来越多的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