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
华夏古姓氏和朱姓的源起及其远古先祖
华夏古姓氏
在中国,姓氏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一个部族号。
中国最早的姓氏产生于距今约—年的传说的伏羲、女娲时代。所谓伏羲“正姓氏,通媒妁”,女娲“定姓氏以判万民”之说,就是对姓氏起源的描绘。
风姓,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个姓氏,源出上古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太昊伏羲氏的父亲燧人氏。
燧人氏自立为“风”,遂成为其姓。中华姓氏自此起源。后包羲伏羲氏随父姓风,其义妹女娲氏也姓风。
天皇伏羲氏、地皇女娲氏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对此,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竹书纪年》云:“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
后,《史记三皇本记》也说:“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庖牺立,号曰女希氏。”这里所说的庖牺氏,就是指伏羲。
类似记载,《易》、《诗》、《帝系谱》以及《山海经》、《淮南子》等典籍中也有。
之后,相继问世的众多姓氏,其中的姜、姬、妫、姒、赢、姞、妘、姚姓,被认为是中国史上最古老的八大姓氏。
姜姓,源出炎帝。
炎帝,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有争议,有传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炎帝长于姜水(今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说今宝鸡市岐山县的岐水),以水命姓为姜。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牦,牦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年。
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姜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至曲阜
炎帝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之后,由姜姓先后繁衍出个姓氏,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
姬姓,源出黄帝。
黄帝(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本姓公孙,因长于姬水(今河南新郑)之滨,以水改姓姬。号轩辕氏,建都有熊,故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黄帝共有25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到12个姓,即: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尧、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黄帝后裔,姬姓。
左图华夏人文始祖黄帝雕像;右图陕西黄帝陵景观(图片来自网络)
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代多数改以国名、封邑以及祖父名、号为姓。
据统计,由姬姓直接衍生出的姓,多达个,包括周、吴、郑、鲁、魏、杨、蔡、韩、霍、管、毛、曹、卫、毕、蒋等大姓。
这个姓占《百家姓》总数姓的82%,由这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
姚姓和妫姓,源出虞舜。
舜,有虞氏;名“重华”,生于姚墟,以生地为姓,称姚氏。《通志氏族略》记载:“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后来,舜的部分子孙也以姚为姓,是为姚姓正宗。
妫姓,出自帝舜的居住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姓。舜还是个平民时,就已有德有望。于是,部落首领尧就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并让他居住妫水之边。舜迁居妫水后,即以妫为姓。后来,舜帝部分后代也以妫为姓。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薛、陈、胡、袁、田、齐、王、孙等中国几大姓氏。
姒姓,源出夏禹(大禹)。
夏朝国姓。姒氏、有蟜氏、有崇氏(鲧)、夏后氏、有莘氏、杞氏等国(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为姒姓。相传夏禹之母吞薏苡而生禹,舜因命禹继承有蟜氏祖姓。
另有今人一说,姒姓为伯鲧之姓,鲧为尧之崇伯,尧赐鲧姓姒。禹为其子。春秋战国时代的姒姓诸侯国主要有缯国、杞国、越国等。
姒姓衍化出的分支姓氏有佀(似)、题、莘、夏、顾、扈、谭、夏侯、相、鲍、曾、卜、巢、邓、窦、戈、杭、嵇、计、欧阳、蔚、禹、越等众多姓氏。
嬴姓,源出舜时重臣柏翳(又作伯益)。秦朝国姓,是姬姓最早分化出来的姓氏之一。
据《史记十二本纪秦本纪》记载,黄帝玄孙颛顼帝孙女,名女修。女修织布的时候,有一只燕子掉落一颗蛋,女修吞食后,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女华为妻,生大费。大费辅助夏禹治理水土有功,得到舜的赏赐,赐其赢姓。
伯益得姓后,成了舜的重臣。舜帝禅位于禹后,伯益被任命为执政官,总理朝政。禹临终时,将天下授于益。后被禹之子“启”杀害。
商王太戊时期,伯益后裔中衍辅佐有功,嬴姓开始显赫。周孝王时,中衍后人非子受封定居秦地,史称“嬴秦”。西周末年,非子六代孙秦襄公嬴开救周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获赐岐山以西的土地。从此,秦国便以这片土地为根据地逐渐强盛,多年后,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起大一统的秦帝国。
由嬴姓分衍出国为氏,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之后逐渐演变成后来的廉、谷、钟、梁、黄、费、徐、秦、许、江、赵、李、马、葛、缪、钟、谭、瞿、金、苏、英、裴、邝、旷等姓氏。这些姓氏除李、赵、马外,几乎单一源于嬴姓。
姞姓,源出黄帝二十五子中的伯儵。
《国语》胥臣云:“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姞是其中之一姓。
伯儵得姓后,建立起古老的“姞姓氏族”。随着“姞姓氏族”的子孙繁衍,其后裔分支为吉、雍、燕、鄂、密、须、阚、严、光、羊、杨、孔、尹、蔡、鲁、允、断、敦、逼、郅、虽等姓氏。
关于姞姓,《郑通志氏族略》注云:“《史记》姞氏为后稷元妃。南燕、密须皆姞姓之国,后改为吉氏”,又或“改为羊氏”。《姓氏考略》注引《国语》云:“黄帝子得姓者十四人,有姞氏。”许慎《说文解字》亦注:“姞,黄帝之后,百(一作‘伯鯈’)姓,后稷妃家也,从女,吉声。”
妘姓,源出火神祝融之后。
祝融,名重黎,黄帝后裔高阳氏玄孙,帝喾高辛氏时,任火正(官名),后人尊为火神。祝融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称“祝融八姓”。
相传祝融之裔封于罗(今湖北宜城县),号妘子,后有妘、郧、芸、氏。《郑通志氏族略》注“”曰:““亦‘‘妘’。赢姓,子爵,祝融之后,封於罗,号妘子。”
另有一说,祝融之后,陆终第四子求言为妘姓,封于郐(今河南密县东北50里),其后别封邬、路、偪阳、凡等四国,皆妘姓。又,鄅子之国亦为妘姓。
历史上的罗国、偪阳国、郐国、鄢国、邬国、鄅国、夷国等均为妘姓国。
再看本文主题所关心的朱姓。
朱姓源于以赤心木和蜘蛛为图腾的氏族群体
在中华各古姓氏中,朱姓是源起最早的一个由多部族融合而成的姓氏族群。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按照古文字学解释,“朱”字由“木”和“一”两部分组成,“木”为树之象形,“一”为树心象形。因此,“朱”字的本意即是指赤心木。这种树木,木质呈红颜色,故名“朱木”或“株木”。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在现代汉语中,“朱”字的含义就是红色,当系由赤心木引申而来。
按照历史学家、姓名学家的解释,中华民族的姓氏的形成和产生,主要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
当时的人们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植物或山、水、云、雾、土、石之类的自然现象或事物有着亲属或特殊关系,进而视之为本氏族祖先、象征或保护神,对其顶礼膜拜。
久而久之,这些图腾便成为各氏族的特定标志和名称,也就是最早形式的“姓”。
“朱”字成为姓,也与原始氏族社会的这种原始图腾崇拜有关。
相传在遥远的氏族社会前期,在中国中原地区就生活着一个以赤心木即朱木为图腾的氏族群体。
这个氏族群体主要在今豫东一带活动,他们崇拜赤心木,将赤心木视为神木,认为自己是神木的后裔,并以此为本氏族的徽记。
由于对赤心木即朱木的崇拜,于是,“朱”即逐渐演变成为该氏族群体的称呼。形成最古老的朱氏群体,其后逐渐演变成朱姓。
与此同时,在中国南方地区也出现了多个以朱木为图腾的氏族群体,主要散布在今湘西和云贵高原一带。
虽然他们所崇拜的并不是赤心木,而是树皮呈红色的赤色木,但同样也以“朱”作为本氏族及活动地域的名称。
这种早期的朱木图腾崇拜,随着时代的推移,慢慢弟朝姓氏方向演变,成为后世朱姓的重要源头之一。
据后来考证,生活在豫东(河南淮阳)一带,以赤心木(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为图腾的部族被称为“朱襄氏”。朱襄氏既是一个部族名,又是部落酋长的人名(朱襄)。朱襄氏的后裔有一部分以朱为姓,形成朱姓中最古老的一支。
但从有关古代文献的记载来看,后世朱姓的形成似与远古时期一支以蜘蛛为图腾的氏族群体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这个氏族群体生活在今山东邹城一带,他们崇拜蜘蛛,把蜘蛛当作本氏族的祖神来祭祀,并用它作为本部落的图腾和徽记。这种习俗的长久沿袭,“邾”即成为了该氏族群体的称呼。
“邾”字,原本写作“鼄”。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鼄,鼅鼄也,从黾,朱声。蛛,鼄或从虫。”
“鼄”,既是“邾”的源体字,也是“蛛”的源体字,而且原始的字义,就是指蜘蛛。
甲骨文中的“邾”字,就很像一只正在爬行的蜘蛛,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邾”字原始字义。后来,无论是在西周或是春秋时期的铜器铭文中,“邾”字都写作蜘蛛形。
邾氏族因崇拜蜘蛛而得名,其活动区域也因此有了一个子姓方国——“邾国”,史称邾子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国,并留下了许多带“邾”字地名。
后来,邾国被灭亡,部分邾国人便将“邾”改为“朱”,作为姓氏。其后代不断繁衍、壮大,逐渐发展成为后世朱姓的主体。
邾国的历史,在西周之前限于传说,但可以肯定确已存在,并在商代时依附于商。
朱姓一族由炎帝、黄帝后裔组成
朱姓是中华古姓氏中的大姓、望族,一个典型的多源流氏族群体。据《姓氏考略》,最早的朱姓来源有四:一是朱襄氏后人,二是帝尧之子丹朱后人,三是舜臣朱虎之后,四是宋国国君微子启长子公子朱之后。
比较通行的说法,朱姓的主要来源有五,即朱襄氏后裔,曹安之后人,丹朱后人,微子启之子公子朱后人和外族改姓。舜臣朱虎被认为是朱襄氏的后裔。
一是出自朱襄氏的朱氏一族。
朱襄氏族是以赤心木(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为图腾,活动于河南淮阳一带的部落,后以朱为姓,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另有一种说法,朱襄氏即炎帝,是炎帝的别号,长于姜水(今陕西宝鸡清姜河),为女娲和伏羲之后的天下共主,是最早以“朱”为姓者,是朱姓的开姓始祖。
华夏人文始祖、朱姓开姓始祖炎帝朱襄氏雕像(图片来自网络)
和炎帝同时代的黄帝,号“轩辕氏”,长于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炎、黄之争,黄帝胜出,中原各部落尊黄帝为共主。后在黄帝领导下,炎、黄等部落融合成中华民族。
姑此,炎、黄二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普天之下华人无一不或为炎帝或为黄帝之后裔。
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舜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西周的名隐士朱张,战国时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
关于朱虎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朱虎,又名伯虎,为帝喾高辛氏的大臣。
相传帝喾有八大才子(就是8个部族首领)辅助他,史称“八元”。帝喾死后,尧继帝位,八元退隐。
舜接替尧为帝时,重新起用大批元老旧臣,朱虎部族的首领复出为大臣。
朱虎一族从此再度发达,其后代即以朱为姓,成为今日朱姓大家族的重要来源。
二是出自曹姓的朱氏一族。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后,封黄帝之孙颛顼的玄孙陆终第五个儿子“安”(或书作“晏”,古代与“安”通用)的后人曹侠(也作“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重建附庸于鲁国的邾国。
陆终第五子“安”,曹姓,高阳氏颛顼之后,祝融氏吴回之子。曹人部落始居于陕西周至,以枣为图腾,后东迁河南灵宝东的曹阳。
舜、夏至商初,曹人一直居于曹阳。商朝初再东迁河南滑县东的漕邑,殷商初,曹人再东迁于山东定陶。
曹部落中有一支邾氏族,居住在曹阳之西南的邾阳,邾人随曹人而迁移,商朝时迁移到河南淮阳原朱襄氏居住过的地方,春秋时为陈国的株邑。西周初,周武王封女婿妫满于陈,夺株邑并入陈国。
曹侠被封于邾后,曹姓的一支即从山东定陶古曹国一带迁徙至此。这支曹国移民继承了东夷邾族的蜘蛛图腾,以国号为姓,自称邾氏。曹侠遂为邾挟。
邾国经邾挟及其后继者的努力开拓和经营,逐渐发展成为了东方地区具有中等规模并拥有两个附庸小国——小邾国和滥国的重要方国之一。
到第11代邾仪父时终于正式被周天子封为子爵国,在列国诸侯中占有一席之地。
春秋后期,邾国国势日衰。战国后期,楚国向北大肆扩张,邾国在它的第29代国君时被楚攻灭。
楚宜王灭邾后,迁邾人于楚的邾地,今湖北黄冈西北。邾人遂以邾为氏,继而去邑为朱姓。
邾亡后,大批邾国王族成员和普通邾人四处逃散外迁。这些邾人中的一部分仍以国名“邾”为氏,另一部分则以另一国名“邹”为氏,还有一部分以国名邾娄中的后一字“娄”为氏。
在四处逃散外迁的邾人中,包括南迁朱方(今江苏丹徒东南)和进入楚国邾地(今湖北黄冈西北)以邾为氏的邾人。
以邾为氏的邾人,将邾字去邑改为“朱”姓,并后来发展成为后世朱姓的主体部分。这些朱姓人中,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原邾氏族人后裔;一是随曹侠迁入邾地的曹姓人后裔。
这两部分朱姓人统称“曹姓朱氏”。在先秦时期,曹姓朱氏一直活动于豫鲁苏鄂地区。汉朝时沛国(今江苏徐州)成为朱姓最重要的繁衍中心和发祥地。
曹姓朱氏的历史至今也已年。
三是出自祁姓的丹珠后裔一族。
丹珠本姓祁,名朱,系上古五帝之一帝尧的长子,因封于丹水(今河南淅水地区),故号丹朱。
丹朱部落被舜打败后,族人四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等地,其族人衍生出许多支脉和不同的姓氏,如丹氏、傅氏、狸氏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支以丹朱的名为姓,是为朱姓。
隋唐时期,其后代在沛国相县发展为望族。
祁姓朱氏一族至今也已有年之久。
四是源自子姓的微子启后裔一族。
微子启是殷(商)纣王的庶兄。周武王灭商后,封微子启于今河南商丘一带建立宋国,以奉商祀,继承商汤的香火。
微子启有个儿子叫公子朱(姓子,名朱),公子朱的后人以祖名为氏,是为子姓朱氏。
关于子姓朱氏的另外一种说法:战国后期公元前年,齐国灭宋后,宋国王族逃居砀山(今属江苏),改以先祖名朱为姓。
秦汉之际,子姓朱氏徙于河南南阳,东汉时发展成朱姓大族,直到唐宋时期,南阳朱姓仍是朱姓中的著名望族。
子姓朱氏至今年。
五是来自外族和其他姓氏的改姓。
从三国以来,重要的由其他姓氏改姓朱的有胡、康、李、范、舒、施等姓,尤其明朝帝王的赐国姓朱,其人数之多、数目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
魏晋隋唐时,北方战乱和民众大迁移,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外族的血液,朱姓中也流入外族人的基因。
最主要的有:西汉的南越族的朱氏,北魏时鲜卑族慕容部的可朱浑氏族,宋朝金国的女真人兀颜氏族,清朝满洲八旗的乌苏氏、朱佳氏、珠锡哩氏等氏族的集体改姓朱。
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最终同化为汉族。
以上出自曹姓(不包括邾人部分)的朱氏一族、出自祁姓的丹珠后裔一族和源自子姓的微子启后裔一族,均为黄帝之后裔。
所以,朱姓一族实由炎帝、黄帝之后裔所组成。炎黄子孙一语在朱姓一族中得到了最为切实的体现。这种现象在中国各姓氏中并不多见。
朱姓开姓始祖——朱襄氏及其后裔
汉代学者高诱对先秦文献《吕氏春秋·古乐篇》注曰:“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
相传,在伏羲氏时代,朱襄氏带领其部族加入了中原部落联盟,受赐为“飞龙氏”。
伏羲去世后,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登上了“古天子”的王位。
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朱襄氏是一位颇有作为的上古帝王,“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赢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
过去朱襄氏治理天下的时候,天下阴气不足,乃至风旱连年,万物酷死,颗粒无收。于是令士达制作五弦瑟,引来阴风,使群生定,寒暑适,百物生,万民安。朱襄氏为制伏风沙干旱而发明了五弦瑟。
朱襄氏为制伏风沙干旱以定群生而发明五弦瑟(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五弦瑟,《史记·三皇本纪》、《竹书纪年》、《路史》等古迹中都有记载,均言为炎帝神农氏所作。
于是,汉代学者高诱等通过考证,认为“朱襄氏”就是炎帝。
朱襄氏是否为炎帝之别号,经学家凉玉绳认为,《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遁甲开山图》云:“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五凤异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氏(伏曦氏)之号。”
这表明,古代先帝间有内在的联系,《左传·昭公十八年》注:“先儒旧说,皆云炎帝号神农氏,一曰大庭氏。”
既然先帝间以“庖牺氏”而有内在联系,炎帝又称大庭氏,那么炎帝别号为朱襄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此其根据一。
《世本·作篇》记载:“昔神农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却邪欲,反其天真。”又载:“神农作瑟。”
《说文解字》:“琴,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
《广雅·释乐》也载:“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
以上二点值得注意:炎帝神农氏作琴,而大量文献记载瑟为朱襄氏所作,因而炎帝与朱襄氏关系可想而知;神农氏之琴为“五弦”,与朱襄氏之瑟“五弦”十分相近。此其根据二。
根据以往学术界对传说时代的研究成果,朱襄氏与神农氏为有血亲关系的部族,他们的首领分别为朱襄氏、神农氏。在这一血亲系统中出现有更大伟业的完成者炎帝,因此在后世的文献中便出现了炎帝神农氏,或为大庭氏、朱襄氏。
由此可见,朱襄氏乃是炎帝系统中有影响的先帝之一,同时也是最早以“朱”为姓者,是朱姓的开姓始祖,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后世朱姓中,朱襄氏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明惠帝朱允炆在罹难之时,还念念不望拜祭他的朱姓先祖朱襄氏。
当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攻陷南京后,明惠帝朱允炆的下落成为千古之谜。
朱棣在坐了皇帝后,总是念念不忘解开这团迷雾。在他执政的20多年里,曾多次派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但时隔年后,这团迷雾终于解开。
据柘城县大仵乡大仵村《仵氏族谱》记载,明惠帝朱允炆遭燕王排挤焚宫外逃,在走投无路之时想到了朱姓先祖朱襄氏,率随从13人前来祭奠帝陵,并在陵前亲植皂角树一棵。
此树至今犹在,虽历经余载,依然枝叶繁茂,亭亭如盖。
后来,惠帝与13位患难与共的随从结为兄弟,拆“朱”字埋头为“仵”字,在此定居,是为“仵家村”。
惠帝的埋名隐姓之举,在柘城县留下了朱、仵一家的说法。数百年来,大仵村的“仵”姓总是不忘先祖,每逢年节,都要到朱襄氏陵祭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曾有日本友人自称朱襄氏后裔,携眷前来拜祭朱襄陵。
在赣西南族群的非客家源流中,据“赣州朱氏谱牒文化研究群”透露的信息,崇义县过埠长庆朱氏始祖时通,即为朱襄氏后裔衍昌的第14代孙。
从衍昌到时通的世系为:衍昌→东伯→三在→凤山→德材→俊英→宗荣有信→监斋→珊善→相洗→禄阳→帮文→应宠→时通。此族群尊炎帝朱襄氏为始祖。
朱时通于清朝康熙年间自湖南省桂东县水湾徙入崇义县过埠长庆立基,至今已余年,历12代,截至年有38户人。
过埠长庆朱氏与赣南尊曹侠为其血缘始祖的客家朱氏一族相区别,同湖南省桂东朱氏合修族谱,并于年3月完成五次修谱,其派字诗为:“承先启后嗣,树德启贤良。兰桂森层立,世代继书香。家欣民安乐,科理润华章。忠孝纯清正,鸿业永辉煌。”。
朱襄氏之邑,河南柘城
多年前,炎帝朱襄氏在柘城建都,后葬于此。柘城是朱襄氏的活动地点,华夏朱姓的开姓发祥地。
朱襄氏故里柘城,让人深梦的地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
中华儿郎(图片来自网络)
《后汉书.郡国志》云:“陈有株邑,盖朱襄之地。”
魏晋之际史学家谯周所撰《古史考》亦云:“陈之株邑,朱襄氏之邑。”
宋代的地理名著《太平寰宇记》卷12记载:“柘城县,即古朱襄氏邑,春秋时陈之株野之地。”
清光绪版《柘城县志》说:“朱或作‘株’,陈留株邑,朱襄氏之地也。”
这里所言的陈,即是古之陈国(今河南淮阳)。
柘城古称“株邑”,夏称“株野”,商时称“秋地”,西周时期为“三恪”之一的陈国开国之都,胡姓、陈姓也源于此。
东周春秋时期,宋、楚两国在此发生泓水之战。战国时大部分属楚国。
秦时筑城设县,以邑有柘沟环流、两岸柘树丛生、自古盛产柘丝而得名“柘县”,故《太平寰宇记》云:“邑有柘沟,以此名县。”其县治的历史至今已有多年。
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年),定名为“柘城县”。唐时属宋州。宋时属南京应天府。元时属汴梁路。
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公元年),旧城圯于大水,一城锦乡,没于泽国,即今日“北旧湖”。
嘉靖三十三年(公元年),城池南迁,以迄于今。明清时期,柘城均由归德府管辖。
朱襄氏在柘城留下了众多的传说和遗迹。
相传,朱襄氏初至“朱”地施政时常刮怪风,大风起时天昏地暗,飞砂走石,天干地裂,草木枯黄,五谷不收。
对此,朱襄氏心急如焚,于是召集士达、飞龙共商降魔之策,决定造一把瑟以降服恶魔,为民除害,拯救万民。
朱襄氏于是令大臣士达、飞龙准备柘丝、良桐,然后命能工巧匠精心制作了一把五弦瑟。
当黄风搅天,拔禾折树之时,朱襄氏就携瑟登场,凭高端坐,拨动瑟弦,瑟声激越声振高空,怪风渐息,顷刻间天空彤云密布,立时大雨如注,百草萌发。从此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仓廪俱满,百姓安居乐业,开始过上了平安无虑的生活。
朱襄氏在朱邑谋政一世,据传活到岁,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的好事,深孚众望。殁后葬于城东10里,朱邑百姓哀痛万分,人人为其墓添土,封墓如丘,称朱堌(古《柘城县志》)。此墓虽多次遭洪水淹浸、冲刷,却依然如故。
朱襄氏陵墓前有一石碑,上刻:“朱襄氏之墓”。明成化年间(公元-年)墓前建起一座朱襄王祠庙,配有大殿、山门各三间,东西厢房数间,规模颇大,香火称盛,始称观音寺,后称朱堌寺。
至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年)时,“庙貌荒废”,光绪十二年(公元年)重修。
20世纪50年代,由于缺乏有效保护,人们积肥挖土,陵墓被逐步削小;墓前寺院也在解放后初期被毁,其房料用作建小学。现存三间大殿原为小学校舍,其房顶所用均为寺院的建筑材料,古式跺梁上雕梁画栋,工笔精致;大砖小瓦,古色古香。
小学搬迁后,这里只剩下一座高约1米的土丘、三间大殿和院内一棵由明惠帝朱允炆祭炎帝朱襄时亲植的枝繁叶茂、亭亭如盖的皂角树。
年,由政府拨款重建的炎帝朱襄陵园,占地亩,陵高10.9米,直径50米,周长米,陵墓周边用青石叠砌,高1.5米,陵墓四周用青石砌成高50厘米的台阶,意为“天园地方”,恢复了昔日的雄姿。
左图朱襄氏陵,右图朱襄氏陵园。朱襄氏陵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城东
6公里处的大仵乡朱堌寺村(图片来自网络)
与朱襄氏相关的历史遗迹,还有四是有以朱襄氏为背景创建的。由进士窦克勤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年)创建的柘城历史上的第一所书院,“朱阳书院”和于清道光八年(公元年)由知县富成建立的第一所官办学校“襄山书院”。
朱姓的另一远古先祖——白帝朱宣
继朱襄氏之后,涌现出来的一位朱姓著名先祖,就是号称“白帝”的朱宣。清代学者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说:“朱姓远矣,当从白帝朱宣为氏也。”
有关朱宣的身世,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称朱宣就是被后人尊为五帝之一的少昊氏。少昊(又作少皓、少皞、少颢,公元前-前年),又称白帝,嬴姓,名挚,号朱宣,史称朱宣氏。
由先秦时期史官修撰的《世本》云:“少皋,黄帝之子,代黄帝而有天下。”《帝王世纪》也认为少昊帝黄帝之子。
另一种说法称朱宣是黄帝正妃西陵氏嫘祖所生的次子昌意,与少昊同属一人。按照《史记》的记载,嫘祖生有玄嚣、昌意,都名扬一时。
昌意娶蜀山氏女儿昌仆为妃,所生儿子就是颛顼。也许昌意是为了让贤,主动迁居到夷人活动区,或者是被黄帝分封到夷地,受到夷人的拥戴,成为东夷凤鸟氏部落的酋长,继而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在其子颛顼登上帝位后,被追尊为帝,号“少昊”。
第三种说法是《孔子家语》一书的说法:“黄帝者,少昊之子,曰轩辕。”这一说法在今天曲阜的少昊陵表现得特别清楚。
第四种说法是《左传》的说法,少昊与黄帝不像是父子关系。
《左传》记载:“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郯子是鲁国东南部郯国的国君,他到鲁国来拜访时,对鲁昭公谈了这么多先祖的故事。从他的说法中,很难看到黄帝是少昊的儿子或者少昊是黄帝的儿子。
不同说法中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即认为白帝朱宣就是少昊。至于黄帝与少昊是否存在父子关系,其实黄帝的部落是伏羲氏的分支,而少昊所在的夷人部落也将伏羲氏视为自己的先祖,因此,黄帝与少昊之间即便无直接的嫡传关系,在血缘上也是相通的。
白帝朱宣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少昊子孙繁多,相传有24个儿子,是中国赢姓及其秦、徐、黄、江、李等数百个姓氏的始祖,是华夏的共祖之一。
少昊后裔中有一支因其号朱宣而改姓“朱”,成为朱姓中较古老的一支——嬴姓朱氏。故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说:“朱姓远矣,当从白帝朱宣为氏也。”
但朱宣氏后裔的嬴姓朱氏,很少见于其他姓氏书和有关谱牒家乘记载,也没有自称是朱宣氏后代的朱姓家族,大概后来衰落了,或被列入其他朱氏系统。
帝喾辅佐大臣朱虎
朱宣之后,帝喾的辅佐大臣朱虎也是一位著名的朱姓先祖。
帝喾,姬姓,名俊,又作夋,高辛氏,“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出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是即颛顼高阳氏之后的中原部落联盟联盟。
帝喾是黄帝的曾孙,玄嚣的孙子,蟜极的儿子,颛顼是其伯父,颛顼死后,继承帝位。帝喾成为天下共主后,以亳(今河南商丘)为都城。
帝喾是尧、挚的父亲,也是商、周两朝的先祖。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了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始祖之一。
帝喾死后,葬于高辛,现有帝喾陵存世。
据史书记载,在帝喾高辛氏治理天下时,得到了号称“八元”的八大才子的鼎力辅助。所谓“八元”,应是指8个部落的首领,他们率领各自部落参加以高辛氏为核心的中原部落联盟,并得到帝喾的重用。
这“八元”之中,就包括朱氏部族酋长朱虎。
朱虎,《史记·五帝本纪》中为伯虎,《元和姓纂》作朱彪,帝喾死后,其子尧继承帝位。尧担心“八元”势力过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于是,采取措施有意限制“八元”的作用。见此情景,朱虎即主动辞去其职位,率本族隐逸于山林中。直到舜接替尧为帝时,重新起用大批元老旧臣。朱虎复出重为大臣。当时舜帝任命伯益(赢姓始祖)为虞官.负责管理各地山泽的草木鸟兽,又让朱虎和熊署辅助他,当伯益的顾问。
从帝喾到舜,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估计舜治理天下时复出的可能已不是原来的“八元”本人了,而是其继承者。在上古历史传说中,一个部族著名首领的名号往往为其后继者沿袭。如《帝王世纪》等书记载,“神农氏十七世而有天下”,“炎帝凡八世,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朱虎部族大概也是如此。
朱虎部族因为先后得到帝喾和舜的重用而日益发达,子孙繁衍,绵绵不绝,成为后世朱姓群体的重要来源。
据一些姓氏书籍记载.朱虎的后裔在先秦时及后来非常活跃,曾产生过一批杰出人物。如西周时名气很大的七大逸民之一的著名隐士朱张(字子弓),战国时齐国人朱毛、魏国人朱亥,汉代中邑侯朱进、鄢陵侯朱濞,五代后梁政权的建立者朱温等,据说都是朱虎的后裔。
今天,在陕西、四川、广东、广西等地的朱姓群体中,自称是朱虎后裔的也不在少数。
尧帝嫡长子丹朱
与朱虎的生活年代大致相近,还有一位著名的朱姓先祖,那就是中华民族大圣人之一尧帝的嫡传后裔长子丹朱。
尧,祁姓,名放勋,高唐氏,系备受后世儒家尊崇的上古“圣君”,史称:“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其统治时代是中国理想时代的最完美代表。
丹朱作为尧的嫡长子,原本姓祁名朱,后因封于丹水(今河南南阳淅川县的丹水流域,淅川秦时为丹水县),遂以封邑为氏,称丹朱。
《尚书·逸篇》记载“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
丹朱也是中国历史上很著名的人物,其事迹见载于最古老的文献《尚书》和《世本》、《庄子》、《六韬》、《吕氏春秋》、《史记》、《山海经》等多种正史和子书。
在古代文献中,丹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古籍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
在正统的儒家经典中,丹朱的形象是一个不仁不义、不忠不信、大逆不道的浪荡子。
《尚书》上说他是个傲慢无礼、荒淫贪逸、无所事事的人。据说尧帝时洪水泛滥,人们以舟代车,但洪水退后,丹朱却仍乘坐木船让人推着游玩。
正史上说丹朱因此没有取得尧帝的信任。《史记·五帝本纪》:“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尧不但没有把帝位传给丹朱,反率兵“战于丹水之浦”,消灭了丹朱的势力。
《庄子·盗跖》更有“尧杀长子”的说法。
另一种说法丹朱是一位极具智慧、多才多艺、很有德望、声名显赫的人。
《世本》上就说,“尧造围棋,丹朱善之”。若传说不假,则丹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围棋高手,也是围棋的改造者和推广者。
当时以舜为首的东夷部族正欲谋夺帝位,就在帝尧面前大肆低毁丹朱,挑拨其父子关系,致使帝尧不信任丹朱,而把他远封于丹水。
因此,尧不把帝位传授于丹朱而让位于舜,并非尧之本意,而是迫于舜的威力,或者还是舜排斥了尧子丹朱而篡夺了尧位。
到帝尧晚年,舜的势力强大,竟将尧囚禁起来,最后又通迫尧让出帝位,取而代之。
《竹书纪年·五帝纪》中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
这件事被丹朱知道后,即率三苗之兵伐舜,联合南方的三苗部族起兵反抗,与舜率领的部族在丹水进行决战,“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山海经·大荒南经》郭濮注》)。
大战结果,以舜大胜、丹朱及三苗势力被消灭而告终。丹朱在丹水之战中阵亡。
上述两种说法,后一种说法应该更接近历史实际。由于这次大战双方伤亡都很大,后来丹朱被描画成“凶神”或主管灾祸的“邪神”。
可以说,传说中的丹朱是上古时代中原地区部落联盟争权夺利的牺牲品,是一位悲剧性的人物。
帝尧有嫡子丹朱,却未能将帝位传授于他。尧舜禅让故事是真的还
是假的?(图片来自网络)
丹朱战败身亡后,其族人为躲避随之而来的迫害,不得不四处逃散,有迁移到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等地者,也有一部分留居河南,其后经过长期发展,又衍生出许多的部落群体和支脉,其后裔分为不同的姓氏。
除仍以祁为姓者,有一支以房为氏,一支为狸为氏,一支以傅为氏,另有一支丹朱的后裔,则以始祖之名“朱”为姓,成为后世朱姓中的一个重要支派——祁姓朱氏。
丹朱后裔朱姓成员,在当年舜败丹朱于丹浦后,有一支向我国西南迁徙,先秦时主要分布在所谓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
他们不但把始祖丹朱的陵墓带到了苍梧,而且也将朱氏族的图腾神木——朱木也带到了这里。《山海经》中因此才有了舜与丹朱葬于苍梧以及舜所葬岳山有朱木的记载。
丹朱这一支祁姓朱氏的生命力较强,他们在强存弱亡的社会进化演变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到隋唐时期还发展成沛国郡的望族。
唐代林宝撰《元和姓纂》记朱氏全国郡望有八,其中记沛国相县(今安徽滩溪县)云:“今有朱氏,自云丹朱之后,以王父名其后。”
曹侠,后世朱姓主体部分的先祖
历代姓氏书和朱氏谱牒说到朱姓起源时,除前述几位先祖外,往往更多地追溯到曹姓,认为朱氏是曹姓繁衍出来的一个分支,曹姓先祖也就是朱姓的氏族先祖。
以至赣南客家朱姓直到当代仍信守古夏、商、周三代时鉴于同姓之人血缘相连不得通婚的祖制,规定朱姓不得与曹姓人通婚。
笔者儿时,父亲就曾明确地告诉过我:朱姓的先祖姓曹,名侠。按照祖制,朱姓人是不能同曹姓人通婚的。
因为,朱姓与曹姓,在血缘上属于同宗。
曹姓的起源,可追溯到黄帝之孙颛顼。
颛顼,生卒年月不详,号高阳氏,昌意之子,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中国历史上的又一大圣大贤之人。
颛顼出生于若水,少年时随部族不断顺黄河流域东迁,后加入少昊东夷部落,定居于穷桑(今山东曲阜县)一带,因此,又号穷桑氏。
颛顼20岁时,继承少昊的帝位,成为东夷部落酋邦的首领,建都穷桑。
《国语·楚语》说颛顼继少昊之后主政,《列子·汤问》说法亦同。
颛顼继承帝位后,炎帝部落的后裔对当年黄帝打败炎帝登上帝位一直耿耿于怀,特别是其中的共工氏,认为自己本领大,完全有资格和能力继位称帝,于是便联络一些部族共同发难,企图趁颛顼刚登基立足未稳,夺取帝位。
颛顼沉着应对,大败共工氏,将共工氏赶到南方。
《列子·汤问》中说:“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接着,颛顼又兼并了大批的中原华夏小邦国,最后统一华夏,继承了他祖先黄帝的帝位,成为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
于是,迁都帝丘(今河南濮州市西南颛顼城)。
颛顼在位78年,活到98岁逝世,葬于濮阳。
颛顼有传世之子24人,具体为:老童、称、伯服、中骗、驩头、淑士、三面、季禺、魍魉、虐鬼、小儿鬼、穷鬼、梼杌、穷蝉、苗民、苍舒、敳颓、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等。
其中名“称”的儿子卷章(一说老童)生有两子:重黎、吴回。
吴回的儿子叫陆终。陆终生有六个儿子。六兄弟长大后都十分了得,先后被封疆立国,自成一姓。其中老五宴安(一作“安”)是舜帝的辅佐大臣,因功勋卓著,受封建立曹国,并赐姓曹,改称曹安。
曹姓的历史由此开始。
曹安的封邑,据说在今陕西境内,进入商、周时期,其后裔逐渐东迁,定居于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迨至商、周之际,曹安裔孙曹侠(一作曹挟)重建封国,即历史上有名的邾国,改称邾挟(也称邾侠)。
后来邾国的部分遗民改姓朱,成为后世朱姓的主体部分。曹侠也因此而成为史上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朱姓先祖。
朱姓与今天中国的曹姓,在血缘上属于同宗。
邾氏改朱
邾国和由其分立出来的小邾国、滥国等三个方国(诸侯国)的兴衰,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引人注目。但在朱姓历史上却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后世朱姓的绝大多数都称自己是邾挟(又作邾侠)的后裔,邾人及曹姓朱氏的分支。
历史上的邾国,姓曹,以国号邾为氏。
一般认为,邾氏改朱是在邾国灭亡之后。其实,早在此之前,就已有部分邾国和小邾国的宗室成员因各种原因而改称朱氏。
这当中,最为著名的当推生活于春秋、战国之际的邾夷鸿及其子邾椀。
邾夷鸿,字成子,春秋末年的邾国大夫,是邾隐公之孙、桓公革之子。因封于茅邑(今山东金乡县西,一说在今山东鱼台县东北),故又称茅夷鸿、茅成子。邾隐公在位时,任邾国大夫之职。
周敬王三十二年(公元前年),鲁国出兵侵犯邾国,邾军节节败退,夷鸿建议向吴国求援,遭到邾隐公的拒绝,被赶出都城。
不久,鲁军攻入邾国都城,俘虏了邾隐公。夷鸿在国家危难之际,只身奔走吴国,说服吴王夫差出兵救援,迫使鲁国撤兵,释放邾隐公,使邾国绝处逢生。
此后,邾国相继成为吴、越的保护国,处于寄人篱下的地位。在其内部,又发生了隐公益与桓公革父子争位的权力之争,结果两败俱伤。
由此,邾国国势日衰,名存实亡。面对这种情况,夷鸿深感绝望,于是弃官离邑,率家室迁到鲁国的沛邑(今属江苏沛县)居住,隐姓埋名,改邾氏为朱氏。
另外一种说法,是夷鸿在在其封地茅邑被楚国占领后,才逃到沛邑隐居的并将“邾”字去邑,改称朱氏,以示自己丧失封邑的邾人。
夷鸿之子邾椀,字世秘(一作仲惠),早年随父亲迁居沛邑,后移居齐国,出任大夫之职。
当时齐国内部权力之争十分激烈,从陈国逃到齐国的田氏(由陈氏改称)宗族势力渐大,逐渐控制了军政大权。
朱椀为避祸,便辞去官职,迁移到与沛邑不远的相邑(今安徽滩溪县西北)居住,其后逐渐蕃昌,形成后世朱姓中最重要的一支—沛国朱氏。
由此,后世朱姓中的许多族谱都将邾夷鸿推为沛国朱氏的开基始祖,邾夷鸿之子朱椀为肇姓始祖。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在邾国灭亡前先后出走和迁居他国的其他一些邾氏贵族、宗室成员和平民等,其后代是否也有改姓朱的,虽史无明载,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
有记载陆续外迁他国的邾氏贵族和宗室成员,如:周顷王五年(公元前年),邾定公之弟邾捷菑出走晋国;周灵王二十年(公元前年),大夫邾庶其投奔鲁国,并娶鲁襄公的姑姑和姐姐为妻;周敬王五年(公元前年),大夫邾快投奔鲁国。
小邾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如邾友父时,其庶子邾爽迁居鲁国;大夫邾甲投奔郑国。春秋末年,大夫邾射以封地叛投鲁国,等等。
但大批邾氏改姓朱者,则是在邾国灭亡以后。
史载,楚国灭邾后,将邾君及部分宗室成员外迁至今湖北黄冈市西北黄州乡一带筑城居住,大部分邾氏贵族和平民则四处逃逸,分居于中原各地和南方一些地区。
他们有的仍称邾氏,有的改称邹、驺、邾娄、娄等姓氏,有相当部分则改称朱氏。
《广韵》说,朱姓“本自高阳后,周封于邾,后为楚所灭,子孙乃去邑氏朱焉”。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邾国“为楚所灭,故子孙去邑为朱氏”。
《元和姓纂》:“朱,颛顼之后,周封曹挟于邾,子孙去邑,以朱为氏”。
《通典·氏族略》:“朱氏,本邾也,姓曹,其世系见于邾,邾既失国,子孙去邑,以朱为氏。其后盛大者,有沛国、丹阳、永城、吴郡、钱塘、义阳、丹阳(徒?)、太康、河南之九族,显于汉唐之间。”
从邾国分立出来的小邾国,被灭亡后,其逸民也散居各地,分衍出诸多姓氏,如颜氏、倪氏等。其中有的也以朱为姓。
《通典·氏族略》称:“小邾国亦为楚灭,其遗族亦改邾氏为朱。”
据今人朱广平考证,小邾国遗民中有一支初迁居防(今山东金乡西),后又转迁今山东单县,从此定居下来,堂号“燕貽”,其后裔十分兴盛,至今已有数十万人,分布于20多个省市。
其他如今江苏丰县的“崇厚堂”也是小邾国遗民的后裔。
至于滥国。由于国小寡民,存在时间相对较短,被鲁国吞并后,一部分遗民以滥为氏,一部分遗民则汇入母邦邾氏中,估计后来也有一部分后裔改为朱姓。
从有史记载的周武王封曹侠于邾,由曹姓分衍出邾氏,再由邾氏演变成朱氏,前后持续了七、八百年的时间。经历了先秦时期的大变革、大动荡。
从此,迁居各地邾氏(曹姓朱氏)连同其他系统的朱氏,在逆境中奋起、拼搏,不断地繁衍、壮大,最终成长为遍布四海的中华泱泱大姓。
朱姓是中华古姓氏中最为古老的一支
综上所述,就我们所关心的话题,可以明确地得到以下几点:
第一,任一中国古老姓氏的远祖、始祖都不会只是某氏族首领或帝王将相、达官名人个人,而是以他为中心而形成的一个有着一定血缘或亲缘关系的氏族群体(或部落)。
第二,古代中国以赤心木(即朱木)和蜘蛛为图腾的两个氏族群体,是后世朱姓最重要的两个源头。其后裔逐步演变成为朱姓。
其中生活在豫东一带,以赤心木为图腾的部族被称作“朱襄氏”。朱襄氏既是一个部族名,又是部落酋长的人名(朱襄)。朱襄氏的后裔有一部分以朱为姓,是为朱姓中最古老的一支。
第三,朱姓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起源时间当在中国上古八大姓中除姜之外的姬、妫、姒、姚、赢、妘、姞7姓之前,或许还早于姜姓的起源时间。
第四,后世朱姓一族由炎帝和黄帝族后裔组成,是一个由炎、黄等部落融合而成的多源流氏族群体。在当今中华各姓氏族群中只有吴、谢姓等少数族群由炎、黄族融合而成。朱、吴、谢等姓氏族群的延续与发展,就是中华各民族不断融合与发展的有力佐证之一。
第五,朱姓的先人集聚地邾国,古为东夷,是炎帝族生息繁衍的地区。黄帝族后裔曹侠进入古邾国后,曹侠及其子孙将炎帝族和黄帝族文化加以有机融合,逐渐形成了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的先进文化——邾娄文化,成为华夏文化之源。
后来显学宗师孔子的儒家文化和墨子的墨家文化,也都源于邾娄文化。以至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四、五千年前的邾娄文化在西学东渐薄弱的赣西南山乡客家朱氏一族中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赣西南客家朱氏是原邾族和曹姓朱氏之后,南迁后始终坚守其中原祖先的诸多传统,是保留古中原传统最好的族群之一。笔者从对邾娄文化的认识和儿时的长辈传统习俗教诲的对比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