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newslist_8_1.html

太平天国侍王府壁画艺术探析

摘要

中国的壁画艺术历史悠久,壁画以其独特的创作方法、古朴的表现形式,和新奇的题材内容备受历代画家的喜爱与推崇。我国壁画艺术起源于周代,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画壁画为生的工匠们在寺庙、宗祠、道观等建筑上绘制大量壁画,将中国壁画艺术世代相传。江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政治、经济等因素,壁画艺术与北方的宫殿壁画、石窟壁画相比规模上虽然略逊一筹,但构图、选题、色彩搭配上别具一格,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促进了江南壁画的发展,形成了独具江南特色的壁画艺术。金华侍王府是浙江地区最著名的太平天国王府,侍王府装饰壁画艺术丰富多彩,是太平天国时期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存太平天国时期壁画中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多、且绘制总面积最大的代表性壁画遗址。侍王府壁画艺术构思新奇,创作观念独特,题材涉猎广泛,是研究太平天国时期壁画的重要参考对象。

本文研究以侍王府壁画作品为主线,从壁画的艺术题材、艺术风格、绘制作者三个方面,深入探究侍王府壁画的艺术特征以及美学内涵,解析壁画背后的文化寓意。侍王府壁画题材繁杂多样,但并未摆脱封建等级文化的束缚,在描绘理想化生活的同时,仍然具有浓厚的小农思想;造型程式方面,取法宋元人物造型之特点;绘制风格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仿照前人浅绛、重彩设色之法,融合古今绘画之程式;秉承“壮观瞻、判尊卑”的创作思想,并以文人画师为首,辅之以民间画工及部分太平军士兵,组成多元化的创作主体。侍王府壁画延续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理念,融合了明清时期壁画的创作程式,是对传统绘画的选择性继承和“变异”发展,是太平天国时期文化艺术的直接反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朝中晚期,一方面由于皇室宗亲对于佛教崇拜意识逐渐衰落,加上常年的战乱导致大量宗祠寺庙被毁,经济衰败,新庙极少兴建,壁画缺少建筑物载体,另一方面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导致卷轴画被大加追捧,文人画家地位逐渐上升,许多绘制壁画的画工不愿参与壁画创作,导致壁画艺术出现明显衰落态势。而太平天国壁画是中国壁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壁画艺术从清末衰落到重新苏醒的重要转折时期,太平天国虽然历时短暂,但是它不仅冲击了清王朝封建腐朽的统治,同时将壁画艺术日渐衰败的局面打破,把沉睡已久的壁画艺术推向新一波高峰。太平天国运动领导者洪秀全等人认为壁画是一种可以凝聚民心的媒介,利用壁画形式能够广泛传播太平天国政治主张,以壁画作为战斗标语,号召全天下苦难之人投身推翻清朝封建统治运动之中。除此之外,太平天国时期还大力弘扬和提倡花鸟、山水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壁画形式,通过壁画表达对“天国”、“太平统一”生活的无限向往。太平天国虽历时短暂,但创作的作品数量之大、范围之广、题材之多古之少有,为中国壁画艺术的复兴注入新鲜血液。“太平天国革命不但掀起了反对封建统治波澜壮阔的运动,同时也把壁画艺术从封建专制文化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使它获得了新的生机。太平天国的壁画画师们以过人的胆识和出类拔萃的技术,创造了一大批独具江南低于风俗特色的作品,这一时期的壁画创作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还是在表现技巧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中国壁画艺术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被称之为‘壁画复兴时期’应该是无愧的”。[]因此,也可以说“太平天国壁画,是承继中国古代壁画的传统,起宋、元、明、清四代之衰,而远绍隋、唐、五代之盛的。它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同时,又具有广阔深厚的群众基础的”。[]俞剑华曾评价:“中国绘画自元代以来,不论卷轴、壁画,不论山水花鸟,都不免日趋于萎靡不振,空疏薄弱,毫无生气。其中虽亦有杰出人才,思欲打破藩篱,为中国绘画开一新机运,究以社会环境压力过大,终不能有推陈出新的大成就。到了清代末叶,绘画的衰颓已达到极点。兴亡继绝的责任落在太平天国的画家身上,而太平天国的画家也确乎具有伟大的魄力与高超的技巧,反映了民族复兴的气象,制作了杰出不朽的作品。以笔墨、色彩、构图各种技巧来讲,也都是上乘。以雄厚伟大、蓬勃发扬的气魄来讲,也超过了一千年来许多有名的大作家,直可以上继敦煌初盛唐的壁画而无愧。艺术性之高,是令人惊叹的”。

太平天国侍王府坐落在浙江省金华市城东鼓楼里,占地约平方米,是金华古代官署所在地,北依大红山,南邻婺江,地势高峻。侍王府壁画绘制于太平天国后期,是太平天国时期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江南壁画的艺术代表之一,也是对浙派绘画的传承和发展。太平天国运动打破了民间绘画艺术家和文人雅士之间的阶层壁垒,使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充分交流与融合,互相取长补短,促使侍王府壁画在风格上、题材上以及表现形式上都占据太平天国时期壁画前列。侍王府规模宏大,主建筑分为了东、西两个院落,东院主要是会客、议事用,现存有正厅、后庭、耐寒轩以及照壁等建筑,然而东院现已拆除,西院作为住宅区,保留了大量的壁画。目前已经发现的壁画共计幅,面积多达平方米,其壁画数量超过其他太平天国王府、馆阁衙遗址所存壁画数量的总和,是国内现存太平天国时期壁画中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多、绘制面积最大的一处,是现存众多太平天国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故笔者侍王府壁画的从题材、造型、设色、风格、观念以及绘制作者等方面探究其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新奇独特的艺术题材

(一)山水民俗题材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民俗题材一直以来都作为绘画的主流,受到文人雅客的青睐,画家们畅游天地、寄情山水,在描绘山川美景、屋舍俨然的同时,也会适当添加人物作为点景以表达作者胸中雅致。早期的山水画就与人物紧密结合在一起,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作为最早的山水画,其中绘制的人物形象不仅丰富了画面,同时提升了画面的内涵和主旨意趣。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独具代表性的风俗画,画中以移步换景的手法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的汴河两岸百姓热闹的市井生活。明代浙派画家吴伟《溪山渔艇图》则将山水与民俗人物结合的更加密切,图中描绘是渔舟停泊、云雾缭绕的渔港,清新悠远,朴实自然。

太平天国统治者对待艺术一直保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极力向传统绘画取材,侍王府壁画中山水民俗题材壁画将人物与山水有机融合,延续了传统绘画中对于山水民俗的描绘,并将这类题材绘画以壁画的表现形式绘制在墙壁上,这也成为侍王府壁画的一大艺术特色。

《四季捕鱼图》是侍王府山水民俗题材壁画的典型代表,该图由《春季捕鱼图》(图1.1)《夏季捕鱼图》(图1.2)《秋季捕鱼图》(图1.3)《冬季捕鱼图》(图1.4)四幅组成,以四季变化为故事背景,全景式描绘一年四季,山水渔樵、丰收欢娱的热闹景象,场面宏大,深远辽阔,真实再现太平天国统治下广大劳动人民安居乐业,永享太平的生活场景。图中的渔民身着不同季节的着装,撑船捕鱼,吟歌江上,烹茶煮饭,逍遥自在。“生活气息十分浓厚,真实反映了太平天国管辖区域内民众安居乐业,进行生产劳动的场面,以及要求建立人间太平社会,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美好理想”。[]创作者将普通百姓作为画面主角,描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在以往的绘画作品中都是极为罕见的,而这类作品在侍王府以及太平天国壁画中却极为普遍。“这些题材的出现,不仅是对太平天国统治时期理想化的构建,而且能真实反映人民的生活现状”。[]除此之外,《樵夫挑刺图》《教子送书图》《樵夫归憩图》《樵夫问钓图》《晨舍远山图》等,均是描绘山水民俗的悠然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

“侍王府的《四季捕鱼图》却是采用了传统山水画的艺术表现手法,构图严谨,色彩鲜艳,人物生动传神,为具有清末浙派画风的文人画士所绘。”[]傅抱石曾撰文谈及太平天国壁画,指出:“中国几百年来,整个山水画陷入形式主义的深渊和现实远离,造成中国近代绘画史的腐朽和空虚,太平天国时期壁画的辉煌成就,首先在艺术上便提供了至堪珍贵的业迹”。[]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壁画艺委会主任王颖生教授在考察侍王府壁画时,也对《四季捕鱼图》做出较高的评价,认为该组作品是具有文人画遗风的江南山水壁画的典型代表,对研究太平天国时期壁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也有人认为,《四季捕鱼图》不仅仅描绘山水民俗景象,而是依照地理实景绘制的军事地图。因此,针对此类观点也进行了深入考证。

首先,太平天国曾经确有绘制军事壁画的先例,但并非是军事地图。此类军事壁画具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以南京堂子街壁画《江防望楼图》、金华侍王府《军营望楼图》等为代表,壁画中以城楼或城墙作为画面的视觉中心,建筑面积较大,背景部分配山川、河流以及树木环绕,画面中不绘人物,彰显出城池、营寨的庄重和威严,富有浓厚的战争气息。第二类以南京黄泥岗《太平军作战图》、安徽绩溪曹氏支祠《攻城胜利图》等为代表,壁画中不再以宏大场景作为描绘对象,而是转向战争时太平军奋力拼杀的近景盛况,画中描绘太平军士兵冲杀作战的实况,在《太平军作战图》中可辨识人物就有16人。因此,在目前现存的战争题材壁画中,尚未出现绘制地理单元的军事地图壁画,也未发现以山水民俗场景来隐含军事要素的先例,而《四季捕鱼图》中所绘内容与上述两类壁画的形式、题材均有差别。

其次,作为用于战争的军事地图,其中所涵盖的地理内容必然要满足战争的基本需要,山川、沟壑、河流、楼宇、城池等地理单元应在图中有明确体现并加以标注。如明代佚名军事地图作品《丝路山水地图》(又名蒙古山水地图)(图1.5),全长30.12米,宽0.59米,描绘了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伊斯兰圣城麦加)的广阔地理范围,图中负载了这一地理范围内大量的原始地理信息,对山川、沟壑、河流、树木、房屋、城池等地理要素做了详尽绘制,全卷个地理坐标,包含众多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

最后,从古代的战争地图来看,军事地图的比例尺范围较大,囊括的实地面积应不可太小。而《四季捕鱼图》中的地理要素并未做出标注,图中所含地理面积范围较小,且远处的山水景物还以绘画技法进行了适当的虚化处理以配合画面,显然远不能满足战争的需求,作为表现军事要素的地图显得有且牵强。

由此看来,《四季捕鱼图》并不符合军事地图的绘制要求,其中还采用山水画中常用的“三远法”构图置景,线条有明显的提按变化,苍劲有力,转折明确,山石前后叠压,层次分明,甚至出现斧劈皴的画法,此类画法并非一般画工所能绘制,故《四季捕鱼图》应属于山水壁画。

(二)花鸟题材

花鸟题材壁画取材自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在创作时配合日常器物或植物组成画面,尺幅较小但典雅精致,充满了文人意趣。这类题材中通常会选择带有吉祥寓意或谐音的动物,如蝙蝠、猴子、鸳鸯、仙鹤、猫、狗、蜜蜂、老虎、豹子、蝴蝶等;作为组合之用的物品有桃子或桃树、松树、花瓶、花卉、毛毯、珊瑚、书籍、古琴等。上述两者在创作者的手下自由组合,在实现装饰效果的同时,表达其象征性寓意,“它一方面继承了中国花鸟画的传统风格,另一方面又明显带有民间绘画艺术的喜庆特色。大量寓意富贵禄寿、和睦恩爱和吉祥如意的瑞物花草绘入画中,展现出民间艺术对太平天国壁画的滋养”。

代表作品如《猫蝶图》(图1.6),也称《耄耋图》,此画先以墨线勾勒外轮廓,树枝山石稍加皴擦,后以赭石、石绿傅色,两只猫以墨色浓淡拉开差别,身上的绒毛也以线条细致勾画,画面清新典雅。画中描绘的是两只黑猫分别蹲坐于岩石之上,身边树木环绕,秋菊丛生,一只蝴蝶在空中飞舞,传统技法与新式题材材相互配合,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此画取名《猫蝶图》,看似是借画中动物来取名,实则取谐音之意,以“猫蝶”暗喻“耄耋”。“耄耋”,“耄”,本意:年老,一般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古意指七八十岁;故合意为老年,高龄的老人。这里绘“猫”和“蝶”来表达“耄耋”之意,表面上有祈福、尊重之意,而背后则表达了对太平天国江山永固,繁荣昌盛的美好期许和祝愿。

二进门厅东厢房的《桃树蜂猴图》(图1.7),画中一只猴子攀援于树上,一旁岩石中的桃树枝繁叶茂,枝头挂满了桃子,几只蜜蜂在空中飞舞。此画构图采用经典形式,画中左侧猴子攀援于树上,与寿桃遥相呼应,起承转合囊括其中。此处与《猫蝶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借“蜂猴”二字谐音指“封侯”,将“封侯”寓意的壁画公开绘于墙上,人人亦可封侯封王,以彰显太平天国天下皆兄弟的平均主义思想。

通过对侍王府花鸟壁画进行图像分析发现,花鸟题材壁画的表现形式基本上继承了明清时期传统中国画的基本特点,画面中构图仿照传统中国画的构图程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