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北方每一个县的县名,往往也就是这个县的县城名字。小编今天就带领大家走近这样一个小小的县城,它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平遥古城。

现如今的平遥县城经常被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剧作为典型的古城场景而摄入镜头。比如:山西自己拍摄的历史剧《杨家将》,还有中国电视剧中心拍摄的历史剧《末代皇帝》等等许多的优秀古装影视剧。

在中国不是任何市镇都可以筑城,而是,只有县级以上的政权机关所在之地,才有资格修筑被称为“城”的这种青石高墙。

无论从哪一层含义上讲,位于山西省中部盆地的平遥县城,都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古城。据史料记载:平遥城始建于周宣王时期,距现在已有两千七百多年历史。

经过中国历史发展的变迁,平遥城也由此不断扩大和完善。现在我们看到的平遥城,是由明代洪武三年扩建的砖石城墙,距现在已有六百多年了。

平遥城高大挺拔的墙体,加上城墙上的一个个垛口和敌楼,还有城门之外的瓮城与护城河,都使城墙成为古代战争中完备的防御体系。

尽管防御体系并没有阻挡住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然而城墙毕竟是一种屏障,至少是一种人们心理上的屏障。况且没有城墙的县城,似乎就失去了县府衙门所在地的威严。

事实上平遥城墙的意义,也不仅仅限于军事方面,平遥城墙四周共有三千个垛口和七十二座敌楼。据传说这代表孔子当年曾交过的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士,虽然这样的说法有点牵强,但是这也说明平遥人对儒家学说的崇尚。

“魁星”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颗星,中国古人认为它是主宰文运的天神。在平遥城墙上,却要为魁星建造祭坛,这就为城墙带来了文化的寓意。

在和平年代城墙更演化为人们的一种心理依托,它的作用似乎不是抵御敌人,而在于保存风水,更确切的是保存人类视为命脉的中国传统文化。

从高空俯瞰平遥古城,一条笔直的大街从城中心穿过,长街两侧是古代传统建筑的店铺,整个平遥县城到处是一片清塘瓦舍。

平遥古城和中国其它许多古城一样,都保存着许多宗教建筑,平遥城内原有五十七座庙宇寺观,这个数量在中国其它的小县城当中,却是并不多见的。

平遥著名的“双林寺”坐落在城西六公里的桥头村,这座寺院创建于北魏年代早期,现存殿宇大多是园林建筑。“双林寺”现有大小殿宇十座,殿宇内的玄素和彩塑,在中国雕塑艺术上久负盛名,是宋元明清历代雕塑艺术的宝库。

“双林寺”当中的中国各路神仙与西天的如来菩萨朝夕相处,这种有趣的宗教现象,也许是平遥古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色。

其中寺院中供养人像的身份阶层各异,供养人就是出钱建寺、开窟敬祀佛宝的人。一些供养人像显然是一般的下层民众形象,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平遥古城较早的古代居民的形象。

就这样人和神共同居住在一起,而神是人创造的。所以,底层民众出资兴建寺院,是以寄托自己的期望,这大概就是中国宗教几千年香火不断的主要原因。

在平遥城还有一处值得一提的寺院,叫“镇国寺”,它的古代建筑闻名全国,特别是一座“万佛殿”,始建于公元九世纪,是中国目前最古老的三座木制结构建筑之一。其中殿内的佛像,线条圆润、造型丰满具有中国唐代的艺术风格。

中国宗教里的神,不仅来源庞杂,而且各有执手,比如: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平遥城隍庙的遗址与旧日的县衙左右相对,庙里供奉着的是城隍,也就是平遥城池的守护神。

中国古代文明与其它的古代文明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不在于宗教,却是另一种精神,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的理性精神,所以儒教在一般的中国人心目中,也并不是宗教,而是治理国和家的一种思想、一种伦理。

如果我们要了解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平遥城内一些小巷里的深宅大院,可以为我们提供极好的机会。这些院落多数是明清建筑风格的居民住宅,当初每一个院子里的住户都属于一个家庭或家族。

对于这些雕梁画栋的古代建筑,你也许会赞叹,也许会感到惊讶,这根本不像民间老百姓的住宅,简直就是精美的王族宫殿。

小编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房屋原先的主人,并不是什么王公贵族,他们也许曾经很富有,但不见得就有什么特别显赫的社会地位。对于这样如此考究的住宅古建筑,只是因为这是他们生活一辈子的家。

总之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什么比家更重要的了。中国人即使是千里迢迢出外做官或经商,一旦有了积蓄人们第一件要办的事情,必然是在自己的家乡修房造屋。

房屋的好坏在中国人的心中,早已超越了其实用的意义,房子就成为一个家族兴衰荣辱的象征。在那个年代一般的家庭都是几代同堂,长辈住在内院,晚辈住在外院。

只有辈份最高的老人,才有资格住在最后一排的正房,这种居住的次序,彰显着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伦理文化。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儒家思想的核心人,正是这种伦理关系在理性上的升华。

平遥城老百姓窗户上镶嵌的雕花玻璃,都是清代和民国年间的产物,玻璃大约在元代由欧洲传入中国,可见平遥这座小小古城,当初并不刚愎自用。

当然一般中国家庭更喜爱传统的方式,平遥四合院里的窗户样式,就有几十种之多,城内深院中的这些普通家庭,年复一年的生活和维护着这些老宅。

确切的说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维系这种文化的不单是宗法,更重要的是伦理道德和人性情感。

在这些房屋顶上的小庙和风水墙,尽管各有其实用的功能,但似乎也是家庭温情脉脉的守护神。在平素的日子里,家庭和家庭之间是需要走动的,尤其是有了婚丧嫁娶之类的事情,人情关系就会显得非常突出。

比如“有个家庭要嫁姑娘,那么这对于姑娘的姐妹们来说,就正式向她表示祝贺的好时机。中国人非常重视婚丧嫁娶,认为这是人生中的大举动,我们共称为”红白喜事“。

如果在中国北方一个人去世了,他的整个家族都要来参加葬礼,搭台唱戏招的人越多越好,俗称”过事“,过事过凉了,则是一种人缘不好的表现。

在平遥一个家族有一口共同出资精心彩绘的棺椁,能用上它对死者是一种承认,也是一种荣耀。不过这种丧葬仪式,也是中国民间风俗文化特有的风情。

在明清年代,平遥城的街道是商号云集的繁华所在,这种特有的商号建筑布局,除了多了一个门面之外,依然是那种家庭住宅式的风格。

因为,几乎所有的商铺都是家庭式的经营方式,即使存在着家庭之外的雇佣关系,但雇主和雇员的关系,也依然类似于家长和晚辈,以至于掌柜的一词竟成了对当家人的俗称。

平遥城的“日升昌”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由平遥人李大全和他人合伙开设的一家专营汇兑业务的票号,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是它的鼎盛时期,那时”日升昌“的分号曾经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号称天下第一号“汇通天下”,甚至于生意都发展到海外。

平遥另一个特色文化叫“沙阁戏人”,它是用纸、泥、谷草为原料制作的而成,是以传统戏曲为题材的艺术品,一阁一戏绝不雷同。戏人出现于元朝,兴盛于明清年代,是平遥独有文化的艺术形式。

不过戏人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手艺人根据剧情进行不同角色的塑造,现在市面上最具代表性的纱阁戏人,是出自清光绪三十而年,即公元年平遥“六合斋”的徐丽婷等艺人之手。

平遥闻名于世的推光漆器,始于唐代开元年间,距现在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清代之前平遥生产的木器家具,一般都是素底描金,但从清代初开始就以金漆为主,初步形成了平遥漆器描金彩画的风格。

直到清朝中叶开始,创造出来以手磨漆面与描金彩画相结合的精巧工艺,它在制作时采用漆后细磨,磨后再漆,多次反复,直至用双手一下一下的推出光泽来,然后在上面描金彩画、刻绘、镶嵌,这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平遥传统文化绝技。

现在我们看到的平遥城,古老的城墙犹在,古老的民宅犹在,这个古老的社会却必定成为了历史。历史是财富、是骄傲,有时却也是包袱和牵绊,不管怎么说平遥城的一砖一瓦都值得我们中国人回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0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