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邪不压正》青石已经聊过了,但是青石的表妹希瓦却觉得还不过瘾。
她想用自己的角度来看看姜文的这部新片,这次就把舞台交给她:
姜文看不起影评人,影评人却最爱写姜文。
不过这句话也可以倒过来说:影评人最爱写姜文,所以姜文看不起影评人。
看不起影评人这件事,姜文算是借着今夏火热上映的这部《邪不压正》,大张旗鼓地讲了。
与以往的隐喻不同,姜文这次,倒是实打实的给了影评人一个角色——会写几个字的“老太监”。
还实打实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影评人根本不看电影,就说电影不好。
最后,“老太监”可谓死得悲壮突兀又无辜。
这段嘲讽是《邪不压正》上映后,最先引起大家群嗨的一个点。
网友都在说:影评人天天跪在门口等着跪舔姜文,结果姜文这次,不仅拍出了烂片,还把这群人嘲讽了个遍。
而参与群嗨的这批人,正是把《邪不压正》的豆瓣评分从8.2拉到现在的7.2的同一批。
与其说这很讽刺,不如说这本身就很姜文。
所有人都在议论起哄,而姜文本人,却始终高高在上。
他就像一个玩世不恭的皇帝,随便挥一挥手,就能掀起一场风波。
而他本人,却始终坐在高贵又轻慢的龙椅上,笑看这一切。
可是仔细一想,这又错了。
姜文没有笑看这一切,姜文根本不看。
姜文很傲慢,这种傲慢,可以从他的出身说起。
同样是国宝级导演,姜文和底层平民出身的张艺谋可不同。
姜文出身于军队大院,父亲是军人。
从小相对殷实的成长环境,给姜文创造了更多接触知识、开阔视野的机会。
按照姜文自己的话来说,他读过的书,可比看过的电影多得多了。
这一点从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出来,各种各样的文学梗+历史梗被他信手捏来,贯穿于台词、背景,甚至道具之中,让影迷欲罢不能。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姜文算是半个知识分子+鸿二代。
这两种身份从骨子里,都是带着优越感的。
加上他们那代人,是怀揣着理想主义的一代。
所以当物欲时代到来,当大师们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傲慢深邃的姜文,不可避免地多了一份狂妄+悲观。
这就是为什么在姜文身上,总有着与“文人相轻”一脉相承的性格体系——“影人相轻”。
有人说姜文的电影有着库斯图里卡的欢脱放荡;有人说《让子弹飞》像昆汀的《无耻混蛋》;还有人说姜文喜欢在电影里致敬《教父》。
最后这些都被姜文一一否定。
影评人的解读对姜文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他把这件事比作“盖黄鹤楼”。
他盖好了这栋楼,有人解读成“孤帆远影碧空尽”了;也有人解读成“白云千载空悠悠”了;甚至有人,解读得超过了这栋楼本身的负载了。
不过他并不否定这件事,还把它称之为:误读。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因为他本人,就是误读的典范:
《鬼子来了》改编自《生存》,却和《生存》有着天南地北的差异;
《让子弹飞》改编自《盗官记》,除了保留了故事的基本框架,其他也都被改得“面目全非”。
姜文的改编大体可以总结为:
他看到了一个故事,那个故事给了他灵感,让他在心里造了另外一个故事,于是他要把另一个故事拍出来。
说白了,姜文只是借了灵感,而不是改编。
《邪不压正》也是同样,张北海的原著是一种怀旧的文艺调。
但到了姜文这里,就变成了一个到处喷血喷子弹、满屏色彩+欲望齐飞的,有着超强荷尔蒙气息的老爷们儿电影。
那么既然姜文本人并不否定这种“误读”,作为观众的我们,不如还是一起来误读一下,这部评分还在持续下降中的《邪不压正》好了。
《邪不压正》的主线故事很简单:彭于晏饰演的李天然,和廖凡饰演的朱潜龙是同门师兄弟。
朱潜龙因与日本人勾结,想占用师傅的地方种鸦片,就杀害了师傅一家。同样受害的李天然却意外获救,被送出国深造。
影片讲的就是彭于晏回国复仇的故事,而他的上司,就是姜文饰演的蓝青峰,蓝爸爸。
这个故事并不出彩,一眼就可以望到结局。而且主角明明是来复仇的,彭于晏却自始至终都在耍帅+谈恋爱。
至于复仇?都只在嘴巴上体现了。
这也是《邪不压正》上映以来饱受诟病的原因。
用网友的话说,复仇神剧没拍好,拍成了抗日神剧。
而且相比之下,满口段子的精简台词、紧凑的音乐和场景切换、吃人的色彩和旧北平背景,都在以一种不堪重负的姿势压着单薄的剧情。
把N+1的东西丢到1里面平分,1(剧情)马上显出了无法掩盖的零碎感。
但毕竟影迷说了:“姜文出品,必属精品”。
何况姜文的电影,向来都是调性大于等于故事的。
出于好奇,希瓦也顺便采访了身边已经看过《邪不压正》的一行人。
大部分人也还是客气地表示:有点意思。
所以今天,希瓦想从自己看见的以下几个方面,讲讲《邪不压正》的这点意思:
1、刀和枪
刀和枪显然已经成了姜文电影的标配。
它们不仅是粗旷骚气的男主角们的道具,更是把控节奏的“配乐”之一。
连“邪不压正”四个大红字,都是靠“bang~bang~bang~”几声枪响带出的。
“枪一响就有人死,有人死就有人哭,有人哭就有人讲真话”。
而姜文本人,也对刀和枪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结。
比如拍《鬼子来了》时,姜文就去日本看了靖国神社。
然后在一家卖武士刀的店里,看中了一把年的刀,特别想买,可惜那把刀是文物,不能出售。
陪行的日本人就问姜文,为何对那把刀充满兴趣,姜文说:
“这把刀给中国人带来了恐惧,摆脱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刀攥在自己手里,跟我的手合一,属于我。”
很有北京老爷们儿的粗野+政治敏感。
同样被风格化的,当然还有姜文独树一帜的弹孔。
一个规则的小圆洞。
每开一枪,都像是在往和尚头上打戒疤似的,给敌人的脑袋也打上几孔。
“和尚头”似的弹孔,为姜文电影里的杀戮,添加了几分喜感和讽刺。
而血腥的一面,倒让刀这种低一层级的武器给替代了。
从这个方面来说,《邪不压正》的视觉荒诞感依然保持着姜文一贯的水准。
2、女人
作为中国最为荷尔蒙飞溅的导演,姜文对女人,一直怀着最大方的尊重,甚至是崇拜。
比如《太阳照常升起》里的疯妈;《一步之遥》里的完颜英;《让子弹飞》里的花姐;《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米兰;无不表达着女人特有的魅力与神圣。
姜文自己也说过,他是把女人当作神来拍的。
女人是引导男人成长的神,是关键时刻给男人当头一棒的智慧的化身。
所以姜文镜头下的女人们,总是比男人更成熟,更美。
哪怕是不够正派的女配,像《邪不压正》里的许晴,也都被姜文拍的风情万种、颇有骨气。
明明是风骚妩媚的化身,却看出了几分《老炮儿》里话匣子的味道。
许晴一直是最吊人胃口的女演员之一,和大部分女演员不同,她并不是不服老,而是真的不会老。
也不是演什么像什么,而是演什么是什么。
至于周韵,那就更不用说了。
网友说周韵属于气质型美女,希瓦不认同,抛开气质,单看脸蛋,周韵也是极品。
姜文镜头下的周韵,更是极品中的极品。
网友都说姜文这次真是使尽浑身解数,把自己的女人拍到了最美。
可惜导演还是太私心,都不播一下周韵和大帅哥彭于晏的戏。
这两人负责了《邪不压正》里所有的纯洁和浪漫,颇有几分《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味道。
如果一定要说《邪不压正》是姜文拍给儿子的,那这段爱情一定是姜文拍给自己的。
总之,为了看姜文电影里的女人,也要看姜文的电影。
3、屋顶
对的,就是彭于晏裸奔的那片屋顶。
屋顶是《邪不压正》最重要的空间分割线。
这是姜文的刻意为之,屋顶之上,是纯洁的爱情、美好的理想、可爱的女人;
屋顶之下,是荒诞的杀戮、诡谲的阴谋、讽刺的人心。
据说这是因为在姜文的记忆中,屋顶是属于老北京的一道明亮的风景线,想起老北京,就一定会想起屋顶。
而《邪不压正》里的彭于晏,还把自行车骑到了屋顶之上。
自行车也是姜文电影里出现频率颇高的道具之一,《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马小军等人,提着板砖骑着自行车前行的画面,如今看来依然很浪漫。
3、音乐和台词
姜文对电影音乐极度敏感。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画面中缺了一格音乐,或哪儿缺了点尾气,他都能听出来。
在拍电影时,无论是镜头的调整,还是场面的设计,他都希望有音乐,否则自己看了都觉得难受。
所以我们在看姜文的电影时,常常感觉到音乐和他那些精短强悍的台词一样,都在强烈地带动着剧情节奏,让人兴奋。
而让人兴奋,是姜文最为看重的一点。这就解释了为何姜文的每一部作品,都像在给观众喂白粉。
音乐和台词就是姜文准备的白粉,他时时刻刻专注于让你兴奋。
至于故事主不主流,死法常不常规,语境违不违和,都是可以由观众“误读”的。
只要兴奋了,就能带动思考。
比如《邪不压正》里的影评人和巴黎时装周,就完全背离了民国的年代背景。但姜文不管,姜文就是想说这事,给你罐毒,就是为了说这事。
《邪不压正》,依然可以让人兴奋,兴奋到累。
4、老蒋还是朱元璋
姜文恐怕是中国“夹带私货”最多的导演,作品里的影射常常是一波接着一波。
因此很多人喜欢分析这些“影射”,比如说姜文又靠某台词或某角色影射了老蒋。
每出一部电影,都被观众分析得天花乱坠。
可惜狂傲如姜文,是对此不屑一顾的。
此次在《邪不压正》里,他就干脆明目张胆地搬上台面,把爱写日记的老蒋奚落了一番。
在姜文眼里,映射政治是中国观众的狭隘,一点都不高级。
民国或老蒋,都不过是他讲故事的道具。
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们永远有一套自己的系统来解释这个世界。
就像莎士比亚写哈姆雷特,是在讲事情,而不是在讲王子。你非要说他是在讲王子,那就是看低了莎士比亚。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艺术高于政治?
不过希瓦还是想说,廖凡和朱元璋,怎么长得那么像。
5、梁启超的肾
大名鼎鼎的梁启超的肾。
在《邪不压正》里,彭于晏饰演的李天然,是以医生的身份回国的。入职那天曾和院长一起,在一颗肾面前宣誓。
这颗肾就是梁启超的——民国史里著名的乌龙医疗事故。
事因大体是:梁启超因左肾患结核需要切除,医院院长的亲自主刀下动了手术。
结果院长判断失误,把梁启超健康的右肾给切了,留下带病的左肾,于是这颗病肾便一直在梁启超的身体里,直到他逝世。
医院的院长,亲自主刀切大名人的肾,却给切错了。你说荒不荒唐?
这个事件的荒诞感,被姜文巧妙的应用到了电影中,和他喜欢嘲弄天下的痞性相辅相成。
可以说,姜文喜欢耍流氓、搞黑色幽默、搞恶趣味的一系列嗜好,不仅体现在了台词上,还渗透到了电影的每一个道具和场景里。
《邪不压正》,依然是大俗大雅的。
6、布鲁斯·李
这恐怕是姜文为原著作者张北海,设置的最有人情味的一笔了。
《邪不压正》中的许晴,在彭于晏洗澡时(此处有大裸,妙不可言)开玩笑说李天然姓李,英文名又叫布鲁斯,所以应该叫布鲁斯·李。
而彭于晏在和日本人根本打斗时,也用了李小龙的招式。
这算是姜文按照张北海原型改编的,因为张北海很喜欢李小龙,而李天然这个角色,又是张北海以自己为原型写的。
网友戏称,这是姜文最尊重原著的一处地方。
至于结局,很多人表示看不懂,认为结局来得太突兀,让人不明所以。
其实这就是标准的姜文式结局。
你说它是一出悲剧,结局却是在纯洁美好的屋顶之上的;你说它是一出喜剧,人却始终是要回到屋顶之下的。
只是前面的故事太零碎,隐喻太多,观众都还没来得及消化剧情的前因后果,屏幕就黑了。
和大部分的怪才导演一样,姜文是一个极度主观的导演,他从不试图客观讲故事。
他可以肆意地在电影里放一大堆隐喻,却不给你写注释;可以肆意挥洒自己的傲慢,却懒得和观众磨合。
这也是为什么姜文的作品,能够如此独树一帜和受到追捧的原因。
人类历来有受虐倾向。观众总喜欢把姜文的嘲讽,变成自己的高级代表,然后试图和姜文站在同一边,以嘲弄的姿态看芸芸众生。
因为他们心里清楚,自己也是被嘲弄的一员。
而这次的《邪不压正》之所以会被网友鞭挞,就是因为姜文不够肆意了。
刻意地填充高能台词、刻意地掉书袋、刻意地突出自己专属的风格,到最后反而显得不够潇洒。
《邪不压正》呈现出了姜文一贯的狂妄,却少了点真正的自信。
呈现出了文化人的高级,却显得虚荣心强了点。
一个人不能什么都想要,又想搞商业,又放不下艺术人的高姿态;又想树立个人风格,又忙不迭地要把自己肚子里的东西都剖给观众。
“反类型化”和“刻意反类型化”之间,也不过一步之遥的距离,姜文这次,似乎踏重了点。
但如果你要问我它到底值不值得看,希瓦也只能诚心诚意的告诉你:值得。
它依然是出色的,至少是一个怪才导演的及格发挥。
如果你是姜文迷,《邪不压正》的调性也都还在;如果你是逻辑控,可以去帮姜文重新理理剧情。
最后,想通过一个小故事结束此文:
有人曾问过姜文,为什么总喜欢把悲剧拍得那么荒诞可笑。
姜文说:
一个傻子在井边绕,嘴里不停地念着:“13、13、13…”
聪明人路过,说傻子怎么这么傻,一直重复讲同一个数字。但又有些好奇,就走过去井边看了看。
结果,咣一声,那人被傻子踹到井里去了。
然后傻子继续绕,只是数字变成了:“14、14、14…”
希望姜文的晚节,不是这个笑过别人之后只剩下唏嘘的聪明人。
本文主笔
希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