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石有分别,赏石须离象。审美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这是中国艺术的特色,也来自道家的思想「无中生有」。

唐代“乾元二年”款太湖石

无用也是美的,树瘤可以做樱木画桶,竹根被刻为拂尘。作岁艺术的材质和表现的形式不再重要。

清代灵璧石山子

一切由空幻化而来,万物终究回归于空。艺术如何表现从有到无?赏石如何从抽象转变为幻象?

明代灵璧石山子

在拍摄本书图片中,利用光亮、线条、阴影、角度、技巧,将赏石呈现出空灵、无明、定镜中的奇幻劈象,切美好的事物都是虚幻!都是不真实的。

清代英石山子

一切唯心造,如梦幻泡影。这也是十七世纪文人所说石尤近于禅!

清代崂山石

观石即观心也。石沉静孤寂,专注的欣赏,很容易杂念不生,心静如水,此为定。

清代青州石

先止而后观,定则生慧,观石者的心境即石的境界,不同的心态有不同的石。观石者的心态沉穆庄重,或者纵横放逸,而所观之石就呈现了这个样子。

明代红丝石砚山

同一块石,在不同人的心中又不一样。俞莹老师也认为:「石头赏析,需要心与石的一种感应,一种契合,所以各人感受都不一样。」

明代歙县青石

爱石者自爱,拜石者即是拜自己。「如是,如是。」见到一个心爱的赏石,自然会由衷地赞叹。此时,心和石为一体,没有分别,也没有自己;没有「我」,也没有观者;没有观者,也没有了可观之心。心常住在无我的境界,书房即是净土,城市即是山林。

清代黄蜡石

金石山向圆师父开示:「石者无心,自然无造作,而外形却可以千变万化,种种形态诱发种种心境,最后又回归无相、空。奇妙啊!这不是真空妙有吗!」

清中期寿山石雕山子

大美华夏,神韵万千,南方秀丽,北方浑厚,赏石之趣亦然!书中集藏以鲁作赏石为代表的北方佳玩,其品之高、其数之众,足可领略文脉之地的高古风致。

清中期石雕山子

而书中所选古石均带有原始底座,有利断代之余,更可洞见古人置石之方位、角度,准确领略古代文人所寻之势与韵。

明代树根山子

《城市山林》一书虽为古石专著,然制作上不落俗套,全得怪石之千变韵致,利用光、影、形、意的多维表达,将赏石呈现出空灵、无明之奇幻景象。真所谓:石者无心,自然无造作,绝乃真空妙有!

清代中期楠木山子

清代沉香木砚山

清代昆山石

古贤云:「胸藏丘壑,城市不异山林」。

《城市山林——古代原座赏石》一书,

正可为君开此烟霞之旅。

城市山林——古代原座赏石

出版/西泠印社.9

书号/0

装帧/精装12开页

定价/元

市面发售册,欲购从速

实拍书影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止观商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