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铭》(原注:歙石风字样,自云应制举时物):“东坡居士,初谪岭表。道扶疏园,遗此砚宝。今公云亡,物不自足。敢是不祗,以为谄渎。(原注:刻在砚背)”

这段文字出自《景迂生集》,亦称《嵩山集》,为晁说之撰写,晁说之,与晁补之、晁冲之、晁咏之都是宋朝有名的文学家。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苏东坡被贬谪岭南,经过扶疏园,送晁说之砚宝,结交深厚友谊。后来,晁说之听闻苏东坡去世,十分伤心,挥刀砍下砚台一角,在砚台上刻下砚铭。

扶疏园在哪呢?

“轼晤晁说之于符离,论邢居实;别,酒酣歌古《阳关》。赠说之歙砚。”

扶疏园,就在宿州,北宋宿州和符离县治所都设在埇桥,又称符离郡。晁说之,曾任宿州教授,苏轼就是在宿州和晁说之饮酒扶疏园,酒到酣处,高歌古《阳关》,赠送给晁说之的砚宝为歙砚。

《嵩山文集》卷十八《东坡先生画像》载:“及其南迁泣别隋岸兮,惜乎不克保厥躬也。”

《老学庵笔记》卷五载: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词多不协。晁以道云:‘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

由此可见,扶疏园,应在宿州的汴水之畔,是官家园林。

扶疏之意,为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或为呈飘散状之意。宿州的扶疏园,取的是“竹影扶疏”之意。竹影扶疏一词,最早就来源于宿州,抗金名相李纲曾作《晏起》中有“院深人静不知晓,虚堂一枕方陶陶。觉来红日高三丈,竹影扶疏风叶响”之句,诗中竹影扶疏一词也是在宿州扶疏园之后的事了。值得一提的是,李纲在开封保卫战中,曾上表宿州为淮南东路除首府扬州之外的第一要郡,可见宿州的战略地位之重要。

扶疏,与苏轼有关。

《弘治·宿州志》载:扶疏亭,在州治北城上。东坡守徐州时遗墨竹一本于宿,好事者刻诸石构亭贮之,名曰‘扶疏’。

有人说,扶疏园创建者是宿州知州石扬休,《宋史》记载,扬休喜闲放,平居养猿鹤,玩图书,吟咏自适。

据推测,石扬休出知宿州时,在州署南临汴水畔修建了一座园林,最初可能并未命名,时人称石氏园,多年后苏轼任徐州知州,来访宿州,赠宿州知州墨竹画一本,当时宿州有人将此画刻于碑上,置于园内一座亭台中,自此后,此园更名为扶疏园,亭名扶疏亭。

扶疏园,最大的特色应该是种满了竹子,曲径通幽处,处处可见灵璧石。

《眉山堂苏氏族谱》载:“苏迈(苏轼长子)”《扶疏亭诗》:“石园耸画亭、铁画坦夫成。拱角腾云里,翰林振苑声。”

可见,扶疏园,应为石氏的园林。园内有唯美的扶疏亭。

南宋薛嵎(一说毛珝)有诗《题扶疏亭竹》:

风晴雨雪天,无趣不萧然。

影过邻家月,根通石下泉。

长因终日看,忆得故山眠。

物性今方会,心虚节自坚。

这首诗写到是南宋末年,冬日的宿州扶疏园,北风凛冽的雨雪天后,明月悬在邻家屋上,清辉洒在扶疏亭畔的竹林,竹影扶疏,映射在园林内的灵璧石上,园内还有小溪、池塘,泉水叮咚,从灵璧石下流出,汇聚在池塘里。在这么冷的天,一个南方人感受北方的寒冷,虽无趣,却看到扶疏园生机景象,看不到半点萧然之状。

薛嵎,南宋理宗宝祐四年进士,此诗应是南宋和蒙古联盟灭金收复宿州,或是夏贵北伐收复宿州时所作,可见宋金之争、宋蒙战争初期,扶疏园还保存较好。

元代诗人金元素作《宿州》:扶疏亭下多荒草,惠义堂前有断碑;元中后期宿州学官陈复《宿州作》诗六首之二:亭扁扶疏竹,双碑洒子瞻。

此时的扶疏园已经逐渐荒废,但仍可见有篇额,而东坡墨竹碑还存在。

元末扶疏园因战乱,彻底倾圮荡尽,所幸扶疏亭非常有名,不似蒙元时期的宿州城北隅西雄伟耸立的冠军楼,以及州署后城墙上的静胜堂,到了明代已经没有人知道了。

明代,曾显知宿州时,他特意到扶疏园的遗址,找到了扶疏亭的残碑,命判官张仲源、唐伟、宿卫指挥使周汉,聚材拓基构亭以复旧,重修扶疏亭于北城墙上。值得一提的是,宿州卫指挥使周汉,也在宿州建设了一处园林,名为乐亲园,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园林,园中只种椿萱,堂为椿萱堂,奉养双亲,故址约在宿州西门外一里处。

石园耸画亭、拱角腾云里,由古诗可见,现在重建的扶疏亭,绝不是原始的扶疏亭样貌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4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