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家园微刊总第期
飘零中的孤村——青石坑
文/胡长春
笔名:林中虎
一日,驴友人生来信息,说改去一个地方——西山青石坑找溶洞。我心里话,西山还有这样一个地方,我竟没去过?是的,连名都没听说过,还有溶洞?
久雨之后难得的晴天,我怀着浓浓的兴趣,十九日一大早,我驾车赶到了人生的住地,同他一道前往西山枣园小村。经枣园往西南方向翻越一座近三四百米高的秃岭,向远处看,更高的山一座接一座。本以为会往更高的山上去,不料西山村向导小徐将我们带向山的那边一条向下的山路!
雨后初晴的山道湿滑异常,行走在青石板的山路中,欣赏着谷底中的沉雾,和着深秋漫山的红叶,别是一番秋韵!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道,如书页一般级级而下,越往下愈觉幽深。片片落叶点缀其间,给人一种古老的苍凉之感。
行不多久,山道右侧一座石碑赫然入目,青石材质石碑造型精美,长约一点五米,宽约零点五米,竖在一块厚大的石板座基上。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上面的字迹已然斑驳模糊,仅见部分颜体字型显现。观摩了许久才弄清是一座“修路碑记”,上面记载了很多赞助人的名字,其中有男也有女,也有富商大贾,上面记载了多处山名。当我们找遍了全碑,却无半点有关该碑修路起因及时间记录,是字体太小还是字迹剥落?
心中带着疑问下行到一处徒峭的夹槽,近乎五十度的夹槽中,一条宽约一点五米的青石台阶一直向下延伸开去,向右一拐沿着岩壁溜向了深谷,全长约一百八十余米。
至谷底,一条幽溪流向东南,溪水清清,溪床石层清晰可见,右侧是多组高达一百二十余米左右的悬崖,岩石层理近乎水平如页片。令人惊奇的是,除了我们从山上下来的石板道外,沿溪而出的地方竟没有来路!此地犹如关隘,极为狭窄幽深,森森林木,幽幽山道,幽谷中仅感受溪水潺潺之声,静得让人心栗然!
一行三人沿着时宽时窄的溪谷前行,一路积叶如絮,枫红点点,如梦似幻,若不是一路有人砍伐的痕迹,当真让人感觉宛如世外!溪谷中过溪石早已荡然无存,三人只得在零星溪石上跳跃前行。行不多久,眼前一亮,前面豁然开朗,呈现在人们面前是一片宽大的谷地,跃入眼中全是深秋的景,漫山的红叶黄叶如画,让人心醉!
不用向导说什么,我知道青石坑小村到了。行不多时,几座房屋出现,让我讶然的是,除了二三座房屋完整外,其余房屋已然落架,残墙断壁处,杂草与刺果丛生!小村溪边一株不太大的银杏树,叶片金黄,却怎么也挡不住那一片悽凉。一阵山风吹来,叶片纷飞,洒洒地跌落于溪水之中,叶片随水浮动,让人心生悲意——花自漂零水自流!
小徐告诉我,这里历史上曾经非常兴旺,听老辈人说,还开过金店!大集体时有十多户人家,前些年兴旺的时候也有五十余人,如今这里的人们四散逃离,流向各方!很多人几乎不愿意再回这片故土了,唯有远在更深处一位孤寡老人尚能从敬老院回来整理自已深山的家,如果不是他常回来砍路,只怕我们没这么容易进山。
我进了一座无人的家,这座房屋外观尚好,室内却破损不堪零乱,一片狼籍,灰尘上有许多印迹,那是山中的常客老鼠留下的。我怀着虔诚而沉重的心情,诚諻诚恐地进了一间敝开门的房间,一个书架上东倒西歪地堆集了很多书籍,有教科书也有故事集,更多的是文革时期的书,有些是我从来没见过的书,随手翻看了下,却没心思看下去。也很想带几本书走,内心却又止住了肮脏的想法,不能当窃书贼!事后方知,这是一位老师的家,可这书的主人……
田地皆荒芜,只有村边的毛竹在摇动着身姿,似乎在诉说着什么,一片片芦芒在摇荡着芦花,芦絮在纷飞,和着林中的落叶在飘零!村中地面上那几处数字一九七六年与一九七九年的字样,将时间永远地定格在遥远的时光里,愈走愈远!
深山的尽头,大家跨过了一座由朽木搭成的小桥,前面突现一户住宅,那一畦畦菜地泛着绿意,终有一点儿生命的迹象,青菜、萝卜,还有许多尚未收获的冬瓜躺了一地。一时的欣喜却又云消雾散,当我踏入农家屋中的那一刻,一颗心再次颤料起来,此处依然是人去屋空的场景!我轻轻地走着,唯恐惊着了这屋里可能存在的生灵,不,应该说是灵魂!锅碗瓢盆家俱一应齐全,连床上的被子都折叠的那么齐整。
小徐告诉我,这户就是凌姓老人的家,老人现住棠溪镇养老院,他几乎每月都要回到这深山老林之中的家,砍伐山路,整理家园,那片菜地就是佐证,印证了老人那份不屈的坚守,与无奈的企望!
继续行进在荒山里,探寻小村的古今往事,那断续的山道幽幽地隐入蛮荒山林之中,谁能告诉我,山村的路通向何方?远处的山崖上盘旋着苍鹰,衬着残村和着秋景,让人从心底升起一股莫名的悲凉!一座豪华的程姓墓葬,记载了墓主分别卒于雍正甲辰与辛亥年间。还有多少知名与不知名的墓碑在哪?他们后人又在哪?由来只闻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后经知情人介绍,那条古道在明清时极为重要,往来商贾香客经此道各奔东西,在深山处分二条通往各地,来路向东通往徽州,联接徽道;向南通往沙山庙至石台;向西则通往高坦殷汇。历史上的青坑村地处偏远,似桃源之境,人丁发展较为稳定。至明清时已初具规模,相当繁华了。据传说有近百多户人家,布金店,开纸槽,造香碓,盛极一时。世有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之说,然青坑村同样无法避免这一悲惨结局。
咸丰五年至十一年(年间)天下大反,驻守在刘街山里姚大营太平军中的石达开部闻听青坑富足之名,派员颁递训谕,岂料山村主事只认大清王朝,岂愿归顺反判毛贼?由此山村惹下滔天大祸,被长毛(太平军)剿了十余年,村人被掳被杀,房屋烧光,幸存之人四散逃离。战乱停息后,少数村人返回家乡时,山村已是面目全非,杨树已长多粗!
此后一百多年,山村再也没能恢复元气,最后油尽灯枯,倒塌在烟尘里。唯有那级级石阶、那方修路纪念碑和那座程姓豪华墓葬告诉来过的人们,这里曾经繁华过。
作者简介:
胡长春: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池州市诗词学会会员,池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贵池区诗联学会常务副会长,现任池州市诗词学会诗教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是一位农民的儿子,学校毕业后,就进入了矿山行业,一干就是数十年。平生业余喜好文学,尤爱古典诗词。因长期亲近大自然的缘故,多数文学和诗词作品,内蕴乡土气息,质朴自然。
SUNSHINEHOMEWCP
阳光家园
1.所有来稿必须本人原创,诗词歌赋、散文杂谈、小说连载、音乐书画等题材不限。
2.阳光家园具有原创保护功能和自动识别系统,已经发表在其它 3.来稿一经采用,将自动视为授权阳光家园原创版权推送。来稿一周内未被采用推送的,可自行转发其他平台。投稿前请自行纠正稿件格式、标点、错字等问题,做到文责自负。
4.稿酬由读者来定,赞赏按四六分成,作者六,平台四。稿酬以红包形式十天以后统一发放,没赞赏就没稿酬,平台四成将作为阳光家园运行奖励机制以及平台全体编辑的酬劳,十天后打赏金额归平台运行所有。
5.文中所有音乐和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音乐、图片等配置有特殊要求的,请投稿时一并提出,发表后将不予修改。
投稿信箱:
qq.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