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桃花源记》问世以来,喜欢寻踪探源的人们,都在寻觅那个“世外桃源”的真实所在。湖南武陵、江西庐山、浙江天台、福建龙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人产生一种“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之感。奇怪的是,在这千百年的纷争中,素有“桃花源里人家”美誉的西递,却不置一喙,大有一种“怀抱荆山玉,无言待识者”的豁达情趣。纵观西递旧时山水形胜,风情掌故,无一不似陶公笔下所描述的“世外桃源”。当年桃源洞旁,曾是桃林依依,桃花灼灼,有诗为证:浔阳台下浪淘沙,风送残红水面霞。不是水深鱼不饵,溪头日日食桃花。一.青石巷道西递的弄堂,狭窄幽长,即使雨巷诗人的油纸伞尚可通,但也是绝容不下策马而行的。踏着青石巷道,抚摸着那古老质朴的墙,上面缀满了岁月的苔痕。暮鼓晨钟,朝暾夕月,那些莺飞草长的季节,那些沉淀的往事,都像散落的闲花细雨,又如同缕缕轻烟一样,悄无声息地淡去。二.楹联家训我们不厌其烦地走进一座座深宅大院,穿过“四水归堂”的天井,墙角青苔斑驳,井旁杂草迷离。那悬挂在厅堂上的古楹联却以其简洁的文字、深邃的思想、高超的书法艺术震撼着每个游客的心灵,无不仰慕徽州人的儒雅。“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浓缩了人生的苦与乐,得与失。“辛”字多一横,“亏”字多一点,道出了徽商经营与处世的哲理特色:多付出一份辛苦,就能多收获一份体现自我价值的快乐,而多吃一点亏,往往能获得更大的便宜。“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家庭内和睦为先,天地间诗书最贵,事业从五伦做起,文章本六经得来。古徽州人从骨子里渗出的还是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三.无梦徽州欲识金银气,都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梦是什么?它过于空灵,对于未脱红尘的我们实难寻觅。远行的游人,带着对梦境的寻找,来到这片桃花源里人家。看粉墙黛瓦,听民间小曲。没有金戈铁马的烽火连天,亦没有经济利益的甚嚣尘上。这里的点滴,犹如梦里花草香。如此宁静安逸,像一块和田碧玉,未染纤尘,又水色充灵。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738.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