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沙河有一个八十县。

名字很大,八十县。

但其实是一个古村落。

凤凰岭下,卧龙岗旁,虎头山边。

我一直在想,这个村子四周会不会有类似于玄武崖的存在。

最大的村名

八十县这个村名,很容易让人记住。

一个村子,八十个县的意思。

八十县最开始不叫八十县。

它最原本的名字是“八十道堰”。清光绪年间,村民去沙河县城办事,知县姚定远是个浙江人,问村民:“你们是哪个村儿的人?”村民老老实实用口音很重的沙河话回话:“禀告知县老爷,俺们是八十道堰的人。”知县姚定远连问了好几遍,才搞清楚村名儿,可是提笔又写不出“堰”这个字了,这个字笔画实在是太多。“你们村名儿太复杂了,我给你们改个名字,叫八十县得了。”

八十县的村名,于是一直用到现在。光听名字,这的确是中国最大的村儿了。

专门用一段文字,解释八十县村名的来历。

这个村名,实在引人好奇。

安静,且从容

清末民初的古民居,散落在村子里。

青砖为主,青石为辅。

事实上,邢台大青砖建筑的古民居,大部分都是这个时候保留下来的。

它不像是石头房子,一不小心,就敢冲到明末清初的时候。石头房子材质本身,就比砖房子,要更能经得起岁月的风雨。

安静,且从容,不悲不喜。

一座一座的小院落,很多已经没有人居住。我们像是一不小心,就走进了时间的隧道。时间在这里,也彷佛打了个盹儿。醒来,已经是天上人间。

一座被时间浸染的灰砖房子,睡在村子正中间。这是从前的“官房”,村里人议事的时候,就在这里。一把铜锁,锁住了两扇木门。外人进不去,时间也从里边出不来。

沙河册井、高庄、安河、御路一带,从古至今,民间一直有很浓郁的龙崇拜的习俗。

八十县也不例外。

一座老庙,沧桑、古朴,半石半砖的建筑,青瓦的屋顶,把时间都凝固了下来。“云行雨施”四个砖雕大字,厚重,又灵动。

年的王氏祠堂

村里还有王氏祠堂。祠堂已经停用,但是古朴的建筑风格,透满了时间冲刷下来的东方审美意境。

在祠堂的一角,一个石狮子在盛夏的草丛中透出一个头来。石狮子的雕刻比较粗旷,但是憨态可掬。一方青黑石碑嵌在祠堂的墙壁上,上边刻着大约百个字,“光绪十三年”字样清晰可见,写清楚了建设祠堂的来历,还有建设祠堂“成事人王用王守文”“存钱人王守福”“理事人王坤王德心”“出入账王德京王升”的字样。这些刻字的书法很好,即便我不是很懂书法,也能看出来这些字刻的很有功力。

能够青史流芳的人,毕竟是少数。但是把名字刻在石碑上,的确能够把很多事情传下来,这也是古人的智慧。

光绪十三年是公元年,距离现在也差不多年了。

年,房子仍在,只是当初建筑祠堂的那些人,只剩下石碑上的名字了。

黄连和山杨古树

村西,两棵黄连古树。

这两棵黄连古树,紧挨着生长。村民说,这叫公母树。母树更粗壮,开花不结籽;公树没母树那么粗壮,结籽不开花。

这两棵黄连古树直插云霄,葱郁的树冠伸展开,足足遮住了一百平方的地面。黄连木本身又称柴油树,黄连子不但可以生吃,还能榨油。黄连树叶、树皮都能入药,是个难得的好树种。一人抱粗的黄连古树,是村里的标志,也是记忆。

村东,一棵山杨古树。

这棵山杨,已经生长了三百年,足有三人抱粗。

山杨下,是一方池塘。

很多人不明白村里的池塘是干什么用的。沙河山区并不是一个多水的地方,以前很多村里挖了池塘,就是用来存水生活之用。只不过现在村里基本上都通了自来水,池塘也失去了原本的作用。

青石古桥

山杨古树旁不远,是一座青石古桥。

直觉告诉我,这座青石古桥,应该是村里历史最长的建筑。

古桥已经废弃。

全部大青石垒砌。青石斑驳,被岁月冲刷,矗立在那里,成了一首古老的歌谣。

我们依旧可以顺着青石台阶,登上古桥。

也许,古桥下就是以前村里河道的位置。

如果八十县也有类似于邢台旧八景之类,这样的“古桥流水”应该也是一景。

一边是村里,一边是村外。

桥内桥外,都是风景。

(来源:牛城晚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2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