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今天带您走进井陉千年古村核桃园。核桃园村景色(王德亮摄)核桃园曾用名“灵真城”。核桃园村隶属井陉县天长镇,是井陉历史文化较为悠久的古村落之一,秦始皇当年出晋入冀就步入到了井陉,“灵真城”,秦皇古驿道经东西两阁穿村而过,留下了深深的车辙印,留下了斑驳的岁月痕迹。留下了至今的千年历史。核桃园村古驿道车辙(王德亮摄)说起核桃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香喷喷的拖刀面,还有井陉第一无二的“扇佞官”传统节目。至于它为什么叫“灵真城”,又为什么村内会有京味老宅?知道的人就少了。扇佞官节目(王德亮摄)

经过考证,在明末清初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编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中发现了这样的记载:“又县西南二十五里,有灵真城,《志》云韩信伐赵时筑。”清代人李卫等监修的《畿辅通志》也记载:“灵真城,在井陉县西南二十五里,名胜志,韩信伐赵随蛇迹开道而过,因筑此,后人名为灵真城。”另有清雍正《井陉县志》载:“井陉有三城:横州城(天护)﹑秀林城﹑灵真城(核桃园)。灵真城在县城西南三十里,相传韩信下赵,随蛇迹开道而行,故筑城曰灵真。”梁德林说,以前也常听老人们说核桃园村在很早以前叫“灵真城”,当时谁都没有在意,通过考证这些史料和村里发现的残碑古墓,可以推定核桃园村最晚于西汉初年建村,当时叫“灵真城”。

航拍核桃园村吴宅核(王德亮摄)

村东头(井陉县城方向入口),踩在古驿道的一块块青石之上,我们见到了这座颇有气势的东阁。据70多岁梁德林老师介绍,东阁名叫层霄阁,俗称玉皇阁,始建于明朝隆庆、万历两朝间。清乾隆年间,村里人又筹资重修二层,并增建了第三层。层霄阁建造得十分精美,斗拱额枋,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巧妙绝伦。在四周的飞檐翘角上,还各悬挂着风铃一个,铃随风动,悦耳动听。在阁的二层供奉着真武及三官爷,三层供奉着玉皇大帝。

核桃园层霄阁(王德亮摄)

名为大慈阁(山西方向入口),在核桃园的村西。这是一座两层的建筑,下层为砖木结构,上层有石栏板及石柱,中间的栏板上刻有“西通秦晋”四个大字。康熙四十一年所立的石碑记载:“大慈阁不知创自何年”。

核桃园村大慈阁(王德亮摄)

核桃园地处太行山西麓,东可至京城,西则通秦晋,因此民俗民风也多有京都气韵和晋地风味。核桃园的民居也明显带有山西民居的特色,同时兼有北京四合院的风格。吴家宅院就是核桃园民居的典型代表。

吴广治古宅上院(王德亮摄)

吴家宅院位于核桃园村的西南,依坡而建,分为上下两个院落。上院以砖木结构为主,呈现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格局;下院外墙由大块青石筑成,气宇轩昂,院落设计得错落有致,正房一明两暗,满院也用青石铺砌,房屋为窑洞式建筑,体现了当地的建筑风格。吴家这上下两个宅院建筑相当考究,各个小细节都体现出了做工的精细。

吴广治古宅下院(王德亮摄)当时建造这个院落仅料石就用了七千余块,历时长达六年之久,“当时每块石料都耗费一块银元。”在上院这所具有浓浓京味的四合院里我们看到,东侧的厢房是两间很不起眼的小屋,与整个院落大气豪阔的风格似乎有些不太协调。“这是我父亲发家前的住所,”吴裕林介绍,当时修盖新房时,父亲特意留下了这两间旧房,“为的就是让子孙后代忆苦思甜,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不忘本。”注:本文图片未经授权杜绝使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