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902/n7sbsue.html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姜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孝义传家-浦江郑氏家族研究》(毛醒策)郑宅镇是金华市浦江县的一个小镇,白麟溪穿镇而过,镇上最显眼的,是“江南第一家”青石牌坊,牌匾上明太祖朱元璋亲赐的几个大字,很是古朴。历史的镜头回放到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年间。一位名叫郑琦的老人,自感不久于人世,召子孙来到郑家祠堂,并立下遗嘱:“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就是这一声临终前的嘱托,开启了郑氏名门望族之路。十五世同居,历经三个王朝,横贯三个多世纪,最盛时多人同锅吃饭,这就是“江南第一家”浦江郑氏,又被称为“郑义门”。促使这个家族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灵魂,是它的家训——条的《郑氏规范》,被载入《宋史》《元史》《明史》。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资深学者、行知学院教授毛醒策认为,《郑氏规范》最大的特点是比较注重家规的操作性,它把儒学的追求转化为可操作的细节,成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也让这个家族得以三百多年持续繁荣昌盛。“江南第一家”同居十五世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可称“义门”。历朝表彰的“义门”中,一般五世、七世就属难能可贵。而郑义门,其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延续了十五世。明朝大儒方孝孺曾赞道:丹诏旌门巳拜嘉,千年盛典实堪誇。史臣何用春秋笔,天子亲书孝义门。据《郑氏家谱》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召见郑义门的家长郑濂,询问他怎样治理好一个家族。郑濂回答:谨守祖宗成法。朱元璋看了他呈交的《郑氏规范》后说:“普通人家谨守家规成法,能够维持家族长远,何况是一个国家呢?”名门望族自然是非常看重教育的。元初,郑氏先祖创建东明书院。被誉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就曾到郑义门求学,后在书院执教20余年,培养了大批人才。如今条的《郑氏规范》,正是宋濂根据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和为贵”“善施予”等原则来指导修订的。至今,郑义门里都保存着宋濂先生的铜像。“平生无别念,念念在麟溪。生则长相思,死当复来归。”宋濂曾在被流放四川之时作诗《别义门》,可见郑义门对他的重要。他在郑义门里种下了11棵古柏树,至今有9棵存活下来了,已经有多岁了。条《郑氏规范》操作性很强宋濂亲自指导过的《郑氏规范》非常有特点,堪称世上最齐全的家庭管理规范之一。毛醒策教授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中国的家训制度有三个历程:第一个是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第二个是宋代司马光的《家仪》,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理论性较强。作为中国家训制度的第三个里程碑,《郑氏规范》的特点是规范性强、可操作性大、与国家精神充分吻合。它将大家庭的管理成员分为18种职务26人,形成一个网络式的多层结构,一个庞大家族的秩序由此严丝合缝地建立起来。孝义和廉正文化是郑义门的灵魂。《郑氏规范》条家规中涉及廉政的条目达到35条,像第86、87、88这三条,就是规定族人只要出仕当官,就得奉公守法,不能贪污受贿,一旦有贪赃枉法的,马上就会被宗谱除名。“这些条例都带有浓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色彩。”毛醒策教授说,郑义门用严格的家法制度、礼仪规范来保证族人的廉政,在这种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之下,郑义门自宋至清,七品以上官员多达人,无人因贪腐去职或受罚。《郑氏规范》的另一个特点是可操作性强,明确规定了家里每个成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随手从中摘出几条:女人到了50岁,不要烧饭了,要退休享福;生男生女都一样,而且女儿长到10多岁,得给她穿得好一点;家长都是选举而来的,不可独裁,必须按照家规做决定;不可以无缘无故摆宴席,造成过度的开支;孩子8岁开始读书,到21岁,还没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的,要去学习治家理财……在毛醒策教授看来,这就是法律意识的前奏,“这种跨时空的规则,也时刻提醒着当代人在法规制定时要突出实践意义。”郑义门成为廉政教育基地“千年江南镇,浦江郑义门。同堂亲如初,共著孝义书。家规历沧海,代代有相传,忠孝礼义廉,江南第一家。”这是央视动画片《郑义门》里的开篇儿歌。对于现在的浦江人,尤其是学生们来说,延绵近千年的郑义门及《郑氏规范》是非常耳熟能详的。浦江县早在年就陆续推出“郑义门”德育读本,其中《孝义风诗画情》被定为全县初中生使用的地方德育读本,《孝义风》《孝义行》则被定为全县低段和高段小学生使用。有意思的是,浦江郑氏还出现在了年全国高考四川省的卷子上,其中一篇古文解读就是出自《明史》郑濂的传记,请考生们来谈体会。郑氏发展到郑濂时已是七代同堂,历经两百多年,未曾有过纠纷,被朱元璋赐予牌匾:江南第一家。今天的郑义门,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纪委网站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449.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