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陵位于陕西省蒲城县西北坡头乡安王村的金帜山,占地29顷90亩,是一座规模宏大、修建豪华的帝王陵墓,堪称盛唐帝陵的代表。桥陵的陵主是唐睿宗李旦,是唐高宗的第八子,是唐朝的第六代皇帝,生母为武则天。
唐睿宗李旦生性“身嘉清闲,宽厚恭谨”,是一位非常懂得在夹缝中生存的皇帝,他深知母亲的勃勃野心,因此为了不重蹈几位兄长的覆辙,他多次主动让位,对显贵的封号也围辞不受,最终凭借着自己的睿智得以在险恶的宫廷斗争中激流勇退,保全自身。在经历了武则天驾崩、中宗即位、韦后乱政等一系列事变后,李旦再次即位。
可惜天性温和的睿宗缺乏政治才能。为了不让太平公主篡位,他主动让位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55岁时,病死宫中,安葬桥陵。桥陵是由唐玄宗李隆基修建的。可能是为了报答父亲的禅让之恩,也可能是因为当时唐朝正值开元盛世,国力充足,所以这座桥陵被修建得格外宏伟。那么,这座稀世罕见的建筑到底有着怎样独特的构造?其中又埋藏着多少稀世珍宝呢?
唐十八陵之冠
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盛世”为其父唐睿宗李旦修建的桥陵规模宏大,耗资不菲,堪称“唐十八陵之冠”。
桥陵的陵园地面几乎包括了整个金帜山,地面城垣绕山筑成,整个陵园平面呈规矩的“刀把形”。《蒲城县志》中记载,桥陵“陵园占地二十九顷九十亩四分”。现考古学家勘测,其东墙全长米,西墙和南墙均长米,北墙全场米,占地总面积为85万平方米。
桥陵陵园的城垣四面各开有一门,同唐中宗的定陵一样也分别以四神命名,东日青龙门,西日白虎门,南日朱雀门,北日玄武门。各门门前两侧筑有门阙,并竖有若干大型石刻。
在桥陵的陵园中,还有许多宏伟的地面建筑。据史料记载,在朱雀门内建有九间献殿,此外还有阙楼、宫殿和陵署。在陵区西南,内建有供墓主灵魂起居生活的寝殿,陵园内还设有陵台令及主文、主乐、主辇、典事等官员23人,陵户余人,此外还有专门负责陵园护卫工作的折冲府。其规模庞大,气势恢宏。
可惜的是在历经千年沧桑之后,如今桥陵陵园内的诸多建筑已经所剩无几。现在我们只能从一些古代文献以及现存的断壁残垣中去想象当年的桥陵盛况了。
参观完了桥陵的陵园,接下来再来看一下桥陵的陵墓。桥陵的陵墓位于金帜山的半山腰,以其主峰为陵冢,剖凿山腹修筑地下墓室,建制与乾陵大体相同。
据考古资料显示:桥陵寝宫墓道长约70米、宽4米左右,以阶梯状深入山腹20米,全部用大小不一的石条填塞,石条上皆有编号,并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千字文顺序整齐排列,约摸共有四千块之多。石条分上下层排列,在石条之间铺有约0.1米厚的黄土,以石灰灌缝。根据目前勘测出的石条排列的整齐程度以及墓道周围未发现扰动的痕迹来看,桥陵的地宫应该未遭到盗掘。
桥陵石刻甲天下
后人之所以把桥陵推荐为唐十八陵之冠,并不仅仅因为其有规模宏大的陵园以及坚固气派的地宫,还有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其陵园内雕刻华美、工艺精致的石刻。据说看过的专家都对其赞赏不已,认为桥陵的石刻艺术,简直与我国的桂林山水一样,堪称“甲天下”了。那么,桥陵中这些经历了千年风雨依旧栩栩如生的获得中外专家一致赞赏的石刻究竟有哪些出众之处呢?
首先看看朱雀门外神道南端的一对华表。其中位于东侧的华表已经倾倒,西侧完整保存的华表由顶盖、柱身和础座三部分组成。整个华表通高8.64米,堪称唐陵中的华表之冠。
础座为方形,边长2.50米,上雕覆莲十二瓣,中央凿有直径0.70米的圆榫,用来承载柱身。柱身呈八棱形、周身用线雕缠成枝卷叶纹和天马行空的图案。在华表的顶盖分三层,最上层是一朵仰莲、中间盛着桃形球;中层是八颗莲珠;最下层为覆莲。整个华表造型质朴雄浑,是唐代华表的普遍样式。其莲花象征女阴,火珠有乞求生殖繁盛的寓意。将其放在陵墓首位、寄予了乞求后世子孙繁盛,大唐江山万世一系的寓意。
除了气势磅礴、寓意深刻的华表之外,陵园内还有许多动物造型的石刻,也是雕刻精美,内涵丰富。位于华表北面的石獬豸,用一块完整青石雕凿而成,体态丰硕,威严雄伟。獬豸是古代传说中能够识善恶、明是非的灵兽,因此将其置于陵前,让其镇守陵寝。在石獬牙以北、还置有一对高浮雕鸵鸟。鸵鸟雕于两米高的石屏之上,羽翼丰满,双目有神,造型十分逼真,雕工更是细腻精致、意境幽深,令人叹为观止、堪称唐代石刻中的精品。
最值得一提的是桥陵陵园东门的两头“回望狮”,它俩都歪着头,相互对视,看上去就好像刚刚一起戏耍过的小伙伴,各自蹲在自己的石凳上、左顾右盼,摇头摆尾、悠闲自得。这座雕塑的惟妙惟肖的造型风格、代表了唐陵石雕中的独特艺术风格。陵园中的石刻种类丰富,样式多变,不能一一尽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