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第一次传闻“五百里黄山”是从潜口发端的,更难以承受潜口的紫霞峰为“黄山第一峰”。
徽州区潜口为古时南线步道投入黄山的紧要市井(古有“潜口市”之称),当我随《黄山》杂志采风团,从潜口登程,循着前人游迹,徒步十五小时,历经“九口八十里”①,来到着末一“口”——汤口,并陟步“小补桥”,触摸着温泉井壁上那凝脂光滑的陈腐气味时,才感想到五百里黄山所应有维度和厚度。
和莲花峰所代表的黄山高度相同,前人走进黄山,足履所及每一座山岳,每一条河道,每一拱石桥,每一方古亭,乃至陈铺在路面上每一片石板,都在沉没着黄山的史册和文韵。顺着这些行踪,咱们能够走进明清,走进唐宋,走进那泰初的黟山。潜口及其紫霞峰无疑是这一厚度的具象和指代,高高的巽峰塔,像时光沧海中一座闪亮的航灯,诱掖着我走进这个古镇的内中。
恰巧阳春三月,阳光轻抚着徽州地面,山川与河道盈满茸绿,路边的绿化带变得越发饱满,咉山红活泼天真地开放在溪涧边,“潜口民居”里那株檵木开满了皎皎而古拙的花,雕琢在巽峰塔每一同塔砖上的“身份”标帜,如史册额头上开阔的皱纹,纪录着古镇的过往。
潜口古称阮溪,别名潜川,初兴于秦,盛于明清,因地处“黄山之出口,万峰窜伏于后”而得名。在祖先的故纸堆里,有翰墨相传,潜口曾为陶渊明遁世地,歌咏千年的《桃花源记》因南阮溪(别名桃花溪)而做。清朝光绪年间,屯子命名潜口,源于清人《石池小记》的“予里在万山之口”,亦是怀念故乡墨客陶潜(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曾居于紫霞山西麓。
大隐约于市。陶渊明用聪敏和定力,走过一般而闪亮的终生,他笔下的“桃花源”也成历代墨客骚客理想中的山歌故乡。
《桃花源记》该是华夏文学史上影响最深刻的一篇“小小说”,其地名和人物,本就源于平常百姓,是我,非我,也在道理当中,何苦去对号入坐呢?
而今,“渊明旧里坊”“陶亭”等已消逝在史册的灰尘中,地名“陶坞”又有迹可循,但早已今是昨非。
只管潜口人对“陶渊明遁世地”之说确信不疑,但到底是千百年前的事,貌同实异,谁也说不理会。不行否定的是,潜口这方清澈的山川切实养人,而今这处留心制造“摄生福地”里,几何身居都市者慕名而来,可能是因这边长期有股隐约的气流,从泰初走来,温润,希奇,置身个中,便会在一呼一吸的性命搏动中,润入你的心肺,让肌肤伸展,让心计宁靖。
(紫霞山)—2—
不论商人乡野,传闻都是一股强壮的神力。
相传轩辕黄帝曾在紫霞山炼丹,某日天际突现紫云,霞光万丈,层林尽染,疑为天降吉祥,故名。因山上供有观音,别名观音山。从瞥见紫霞山那一刻起,“五百里黄山第一峰”就像海角边一盏忽明忽暗的灯,牵动着我的每一缕思路,每一个目光,每一份观照。
紫霞峰当面即是“浮丘峰”(非黄山的浮丘峰),其下是“轩皇坛”“日月泉”等遗迹。几千米外,又有容成溪(现呈坎镇容溪村)、容成台。轩辕黄帝炼丹的传闻泉源已久,乃至黄山之名也是以而来,岂非早年他们一行也是先到潜口、再入黄山的吗?
紫霞也罢,黄山也罢,轩辕过于长远,现存对于紫霞峰最先的诗文可能是“饮水紫霞泉,洗灈峰下溪”吧?
这是三国时间魏国“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乔居紫霞山时写下的诗句。那时的黄山还叫黟山,还在那迢遥的仙界里,不为众人所知。
阮籍洗灈的小溪即是而今的“阮公溪”,其饮水的紫霞泉便成了“阮公泉”,历代墨客居士在此留住了诸多饱满的翰墨。明末清初墨客袁启旭《紫霞山试茶诗为粟亭赋》曰:“阮公溪畔是仙家,山上旗枪带石霞。谷雨落后堪小摘,洞云深处有灵芽。烹来活火三春候,坐傍浓荫一树花。莫道卢仝偏善事,天香未许众人夸”。
粟亭即潜口人汪士铉(-,字扶晨)的大号,其工于诗曲,喜来往,笃风谊,在潜口史册上该是一位响铛铛的人物。在诸多明清时间的黄山纪行中,路过潜口入黄山者,无不在此安身,与之吟诗相会,饮茶抒怀。清朝名士黄宗曦、施闰章、梅庚等人均有诗做在此,梅庚诗曰:“古岩树千章,香雾日腾结。谷雨采灵芽,紫霞胜绿雪”。
清初墨客屈大均《寄新安汪扶晨?七言绝句》曰:“不爱黄山爱紫霞,紫霞中有故交家。重情每遣潜溪水,流出相思与落花。”后又批注道:“扶晨家在潜溪,门前有紫霞山,去黄山九十里。扶晨克己茶,名紫霞片。”
在墨客们的煮茶唱酬中,“紫霞片”也伴着这些充沛的才思传到了京都,而成“紫霞贡茶”,也是而今潜口保守的景色。
(水香园画卷)—3—
“黄山第一峰”之称,就在这些逸情高雅的诗画里不名而来,清朝画僧雪庄所做《黄山三十六峰图》,首幅即是紫霞山。
有茶有诗,天然要有亭台楼阁,紫霞峰下的“水香园”便在那暂时间应运而生。
“梅花虽落,流水犹香”,水香园是潜口本土墨客汪沅的私人别院,内植梅桩百株,间有丹桂、紫荆、海棠、芙蓉、月季、菊花,又有荷田半亩,伎俩红白参半。荷池花径间,即是霞山草堂、索笑轩、碧汜楼等亭台雅舍。“花知迎上客,波影光飘荡;觞咏夕照中,紫绿纷万状。”曾经几何墨客骚客慕名而来,几何大儒殷商把酒吟诗。
在这诗情画意间,我在想,源出黄山浮丘峰的丰溪(现丰乐河),冲出万山来到这处富有的歙县西乡阔地时,白茫茫的银子除了演化成这些风花雪月或是跨奢斗富的花圃别院外,该有一处范围不小的私塾或是私塾的。那些任意山川的吟咏与私塾里的琅琅书声交响在一同,才是“黄山第一峰”前应有的天籁之声。
这一念头是我走进“苏雪痕宅”那一刻,骤然从心口跳出来的。
苏雪痕宅系明朝中期砖木构造民居,原座落于歙县郑村,清末和平苏姓迁来入住,买下此宅,开国后为苏雪痕寓居,上世纪八十时光,大伙搬家至“潜口民宅”内给以爱护。这便让我想起和平永丰岭下的文学界巨擘苏雪林及其就读的“海宁学舍”。
徽商贾而好儒,十户之村不废朗诵,几百年人家不过行善,第一等善事不过念书。
岭下谁人山坞止境的小村姑且如斯,况且这大黄山之派别的潜口呢?纵然它们和徽州境内繁多深宅大院相同,终将躲不过清咸同庚间那场让徽州退步数百年的兵燹磨难,那些饱受时间浸湿的千年文雅,也能给而今的访问者带来些许格物致知。
幸好此日的潜口人在这处陈腐的遗迹上发明了古民居爱护的“潜口形式”。
紫霞峰南麓的“潜口民宅”,别名“紫霞山庄”,经国度文物局同意,按“原拆原建、齐集爱护”准则,将散落于徽州民间且不宜马上爱护的明清古建设迁徙而来,施行齐集爱护,个中包含民居、祠堂、牌楼、路亭、石桥等不同典型的明朝建设十三幢(座)、清朝建设十一幢(座)。并按明清时间徽州屯子施行布局,此间青石步道贯串,门前屋后,花木相映。潜口民宅既是徽州明清建设的缩影,也是徽州建设艺术的活化石,更是徽州人文心思与建设文化的物化载体。
兴于朝野,毁亦执政野。任何一个朝代,建和拆,立和废,都是物欲的舞台,乃至成了某一阶级权利下的殉难品,这可能即是整限度类文化所面对的无法吧?
在这个大拆大建的时间里,潜口民居里摆列的那些古建设无疑是运气的。这些超出时空的固守和传承,自身即是一项无可比拟的伟观。
那天,我走在班驳的粉墙黛瓦间,阳光滤过林梢,一束束地斜射,留住一地的光斑。高高的马头墙,泛着时光的质感,恍如一位端坐在村口的世纪白叟,在似睡非睡间体会着过往的回顾。
我想,它们又未尝不是在等候有人前来,轻敲门扉而入,从头开启一片别样的时空呢?
(金紫祠)—4—
“潜口民居”说究竟是座“养老院”,齐集扶养那些“糊口已无法自理”的古物。而号称“中人民间第一祠”的“金紫祠”则是潜口汪姓的荣光,它从时光深处走来,一贯深扎在这片家乡上,不再移动过。
金紫祠肇建于南宋隆兴二年(),位于杏城(今陕西黄陵县侯庄乡故城村),内修墓祠,供奉潜口下市汪氏鼻祖汪叔敖神像。明正德九年(),金紫祠回迁潜口,选址再建。万历二十九年()再次扩建,其范围坚持于今。金紫祠共7进,深米,占地21.14亩,全部建设沿中轴线对称布局,由南至北顺序为:牌楼、三源桥、棂门、戟门、碑亭、仪阖、天台、驰道、回廊、享堂、寝殿,其形制与故宫“太和殿”极为类似。
徽人聚族而居,祠堂即是精力故里,也是他们心中的道场。“前生不修,生在徽州”,这是徽州人的千年之叹,也是徽州人不甘于宿命的叫嚷,他们“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宦途腾达或商海有成者,兴修祠堂,显亲扬名,即是永远的信念。
徽州境内,各种祠堂不胜枚举,但建得像“金銮殿”的,也仅此一座。在金紫祠里听着大师讲解,我就在想,潜口汪姓鼻祖汪叔敖“父以子贵”,被付与“金紫光禄医师”,由其四子汪若思奏准赐建。而时过量年后,汪叔敖的15世孙汪文显及其三子汪一诚将祠堂扩建成如斯一座皇宫般的建设,除了孝道和势力,能否还藏着诸多鲜为人知的时空明码呢?
金紫祠曾是潜口“汪氏家庙”,是汪姓的根,不过那些千头万绪的根须早已深埋在史册深处,与之有关的枝枝杈叶就像风相同,顺着祠后的古街飘向远处,渐行渐远。
而今这条位于“九口八十里”之首的古街,相同零落在时空边沿,与不迢遥开阔的柏油马路上人来车往的哗闹孕育激烈的反差。只管这些年,古街施行了疏通和复整,但到底已不复盛况。那路面上一同块机械打磨的麻石,毫无准则地分列着,恍如一件旧长褂上的补钉,左支右绌地掩饰着枯裸的骨骼和肌肤。明永乐十三年()进士方勉,乾隆时间盐商总会会长汪应庚,杨氏儿科第十四代传人杨以阶,他们的故舍,或已了无踪迹,或是一把寒冷的铁锁,锁住了那段光辉的旧时间。更多临街而立的商店,棕黑的杉木门板犹如已许久没开启过,它们像一片片时光的书牍,任由时间的刻刀在上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雕镂着,漾出千年古镇的蔚为大观。
午后的阳光照亮了每个边际,悠久的古街寥廓而旷远。早年许承尧手简的“遵古法制”四个隶书大字,照旧建立在曾经的药铺门前,透着朴素与鲜活。咱们一行九人,走出金紫祠,穿行在这个平面的空间里,恍如一群寻食的鸟,期望着时间深处转达过来的一粒种子,又恍如是一群采蜜的蜂,亲吻着地面和春季的繁花。
(采风团一行走在潜口古街上)注①:咸丰九年()八月二十八日,黄肇敏(字秋宜,歙县人)一行六人,经潜口、鹦鹉口、牛头口、混坑口、山口岭、山口、仲坑口(金竹坑)、宝坑口至汤口,“九口八十里”由此而来。
(采风团一行在潜口、黄山合影)
35.去问政山挖笋
34.阳台上的春季
33.魔芋豆腐
32.阳台上的菜园
31.坐公交
30.永丰穿落后空的一缕阳光
29.今晨走在新安江干
28.种盆薄荷当调料
27.桥亭
26.杞梓乡老街
25.吃鱼
24.笋
23.笋出问政山
22.茄子
21.辣椒
20.青菜
19.打“百步”
18.老屋
17.捉石鸡
16.守野猪
15.土话是老家着末的标帜
14.手机
13.掼蛋
12.此日我煮饭
11.吃螺蛳
10.饮茶
9.渐行渐远的年味
8.补鞋
7.到上塘吃碗面
6.割地界
5.一棵杂草
4.半生行走在路上
3.持续教学
2.洄游
1.过着徽州慢糊口
黄良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