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的山
作者:青石
年少时家住城东,距西湖不远,二三公里路,所以西湖边上的山几乎都游玩过。倒是城西西溪一带的比较陌生,这自然是路远了些,那时交通不那么通畅,而最主要的则是那里有个“宇宙的尽头”,走过路过,总有些惴惴不安,没什么事儿,是绝不会往那边跑的,更不要说去游山玩水了。
这两年闲着无事,便想着把杭州没玩过的地方都走一走。一日,想起了郁达夫的《花坞》,被西溪的山景所吸引,就在四五月的几天里趁着天还不那么热,爬了几个峰,走了几个坞。
西溪路一带有山有坞,山有秦亭山、法华山、石人岭、美人岭等诸峰;坞有西溪十八坞,如蔡坞、庙坞、小龙驹坞、大龙驹坞、花坞、石人坞、西穆坞之类。当年,这些山上坞里有茂林修竹,有庙宇庵堂,有溪水潺潺,有繁花竞艳,被称为杭州的桃花源,前来踏青赏景者甚众。不过如今青山依旧,但坞里坞外已满是楼房,栉比鳞次的,从西溪路上走过,已经看不出坞的模样了。
景色如此优美的地方,自然会招来文人墨客。酷爱美景的郁达夫也不会错过这里,曾多次来此观景、怀古、品茶。上世纪20年代初,他在杭州松木场养病,一个“日和风定的清秋的下午”,他专程探访了幽深清绝的花坞,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以至于“在十余年后的现在,还在津津地感到回味”。此后,他又来到西溪法华山寻找清代学者厉鹗的坟墓,久寻未果,甚为遗憾,“曾从诗记见雄文,直到西溪始识君。十里法华山上路,乱堆何处觅遗坟”。年10月的一天,他搭乘杭余路汽车来到留下,从石人坞开始,登上石人岭,爬了两三座峰,再从九曲岭下来,到了西穆坞,出来后又“历访风木庵、伴凤居等别业”。这一次,郁达夫心情不错,又想起了妻子,便“做了一绝寄霞,和她开个玩笑”:“一带溪山曲又弯,秦亭回望更清闲。沿途都是灵宫殿,和君共来隐此间。”年春天,他陪同几个朋友再一次游玩花坞,著名的游记《花坞》便由此诞生。
在西溪十八坞中,景色最为秀丽的是花坞,以花多、竹多、树多、古庵多而出名,早在明清便已声名远扬。近代,也有不少名人雅士到此一游。民国时期风行全国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的译者林琴南曾秋游花坞,写下美文《记花坞》;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在花坞经历过一场小小的“风雨”;著名学者胡适、教育家陶行知、诗人徐志摩等一干人也相偕来此游玩过。“花坞的好处,是在它的三面环山,一谷直下的地理位置,石人坞不及它的深,龙归坞没有它的秀。而竹木萧疏,清溪蜿绕,庵堂错落,尼媪翩翩,更是花坞独有的迷人风韵。将人来比花坞,就像浔阳商妇,老抱琵琶;将花来比花坞,更像碧桃开谢,未死春心;将菜来比花坞,只好说冬菇烧豆腐,汤清而味隽了”。这是郁达夫笔下的花坞,文字不多,但颇有韵味,为这花坞增色不少。
永兴寺
很想看看这样的景色,可惜花坞现在尚未开放,我只能跟着郁达夫登山观景了。也是从石人坞一带上山。石人坞西边有馒头山、挂牌山,东边为龙门山。要爬上石人岭,须先走过上香古道。据记载,唐宋之后直到明清,每年开春杭州人都要前往寺庙烧香敬佛,这一古道便是留下、西溪的香客们去天竺寺最为方便的山路。沿着古道,可见一座大寺,隐于青山之中,这是千年古刹永兴寺,据说,也是济公禅师的一个道场。穿过紫之隧道,青石山道蜿蜒前伸,时有溪水穿流其间,道旁则是郁郁葱葱的各种杂木。一路向上,直奔石人岭山巅,登顶遥望,顿时心旷神怡。西边山峦起伏,苍苍莽莽,北面可见山脚下的西溪湿地层林叠翠,曲水回环,而向东望去,秀丽的西湖如美人横卧,尽展婀娜的身姿。我以为,如果远眺西湖,这里应该是最佳的视角,太近则无法观赏西子身影之美,太远则无法细品西子神态之媚。我在此地久久伫留,不觉已到黄昏。
西溪的山和西溪的水一样韵味独特,它们互相映照,相得益彰,借用郁达夫的比喻,这山山水水可谓“汤清而味隽了”。
作者简介
作者:沈力,笔名青石。
作者专栏
行走浙江
玉皇山,郁达夫的“私藏之书”
行走浙江
此山貌不惊人,却让历代诗人流连忘返?!
佳作欣赏
总是飘拂在心头的这一道细细的白练
编读往来(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在文化繁荣的新时代,“钱塘江文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