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说,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八婺大地,发展迅速,万象纷呈,该如何解读,该有怎样的视野。我们和金华市社科联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社科读本。每周四推出,帮你解开现象的迷雾,助你追寻理论的真谛。

龙,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古人认为龙能兴云雨,利万物,能隐能现。在封建社会,龙是至高皇权的象征,今天,龙成为了人们喜爱的吉祥物。金华有不少龙的故事、龙的文化,值得我们去重视、去挖掘、去利用。

一、金华的“龙元素”

金华地理格局是两山一盆,南北分别是俗称的南山和北山,中间是一个聚宝盆,千年古城婺州像一颗宝珠镶嵌于盆地中央,南、北山犹如两条腾飞的巨龙争抢居中的宝珠,形成大的“双龙戏珠”;义乌江、武义江自东蜿蜒而来,好似游动的“双龙”,在金华燕尾洲汇合,形成又一个“双龙戏珠”。

1.从北山看,有两个“龙的传说”,北山可谓是“出龙之地”。

一是有关“双龙洞”的传说。据说古代金华连年大旱,民不聊生,北山上的青龙、黄龙知道后,偷来天池水,化为甘霖,拯救了金华百姓,却因触犯了天条而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压住了脖颈,困在北山内洞,但双龙仍顽强地仰头吐水,潺潺泉水常年不绝。

二是有关“灵龙”的传说。据年台湾国语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俗节日故事》记载,古时候,金华有一条大溪叫灵溪,从北山(奇灵山)下来。有一天,金华县太爷在溪里救起一条大蛇,养在家里。有一年的夏天,灵溪干涸,旱灾肆虐,百姓遭殃。县太爷向上苍祈祷,一天夜里,土地爷托梦给他,说家中大蛇原是奇灵山的灵龙,把它放入灵溪,雨水自然降临,县太爷醒后立即照办,果然下起雨来,解了旱灾。但由于灵龙违背天意,被玉皇大帝所斩。灵龙身体一段一段从天上落下,散在灵溪两岸,此后金华天天下红雨,金华百姓十分伤心,纷纷拿出家里的板凳,把灵龙身体一段段接合起来。后来每逢正月十五新年第一个上元节,金华百姓就舞起用板凳联接成的龙灯,以纪念灵龙,久而久之,金华地区就形成了全国闻名的板凳龙习俗。

2.从南山看,有两个“龙元素”,南山可谓是“归龙之地”。

古人认为龙是兴水的神异之物,如果说北山是“龙现”之地,那么腹地纵深的南山就是“龙隐”之所。一是龙潭。它位于上世纪修筑的龙潭水库大坝下方,属省级风景名胜区,众多龙潭大小不一,呈上下多级分布,规模壮观,潭内之水深不可测,气势凛人,给人以潜龙在渊、磅礴欲出的强烈震撼!

二是九龙庙。南山的箬阳山区特别是灜头片,地势奇绝,周边方圆几百公里群山环伺,中心是相对平缓的山中谷地,现形成千亩连绵茶园,此地过去被称为九龙汇聚之地,历史上每逢大旱之际,就有不畏艰苦,长途跋涉、登南山祈雨的传统风俗。在谷地中央一高地建有“九龙庙”,位于龙潭上游,距龙潭不过几公里,已有千年历史,是人们祭龙祈雨的重要场所。

3.从市区看,有两个“龙元素”,市区可谓是“龙珠之地”。

一是八咏桥(彩虹桥),位于燕尾洲公园的观景步行桥,全长1.2公里。据八咏楼设计者土人公司介绍,该桥设计灵感来自于金华民俗文化中的板凳龙,体现了金华乡土龙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无论从高空往下看,还是夜间远眺闪亮的桥身,与游走的板凳龙颇为相似。一条板凳龙从江南跨武义江,一条板凳龙从江北跨义乌江,在燕尾洲公园交汇,形成了又一个“双龙戏珠”格局。

二是国家一级文物石雕“团龙”。现藏于侍王府内,直径1.2米,由整块青石雕刻而成,采取镂空透雕等工艺,龙眼突出,五个龙爪刚猛有力,龙身中间祥云翻滚,环团龙边框雕五只飞翔的蝙蝠。除了团龙,侍王府还有不少有关五爪龙的石雕、砖雕、壁画。

二、“龙元素”助力金华发展

其实,全国各地都有各种龙的传说故事和龙的旅游资源。金华“不是龙城”,要“胜似龙城”,就要巧讲龙故事,巧做龙文化,巧打龙品牌,实现“龙佑金华”。

1.北山:打造浙中之巅的“龙台”,形成“飞龙文化”。

金华北山是浙中第一高峰,北山之巅又称大盘尖、龙门尖,是一个宽大平坦的高地平台,各类花草繁密,海拔约米,站在北山之巅,一览众山小,有如仙境。一年四季常有登山爱好者、驴友们前来攀登体验。年轻人把海拔高度调整到了米,寓意“一生一世”,民间自发赋予了北山之巅一个响亮的爱情主题。在此基础上,不妨再进行龙文化建设,丰富北山的文化旅游资源。

建议把北山之巅的高台命名为“龙台”。对数亩大小的高地平台进行一个整体规划建设,除了花草区块、“”爱情区块,还可设立若干个观景台,如双龙图腾柱、双龙亭,有条件的话建一个精致的飞天灵龙庙,供登顶游客祭拜,祈愿洞中双龙能摆脱石压,一飞冲天,龙遨八方。

打造北山龙文化旅游线。把山下毛主席曾亲临视察过的双龙电站,山腰的双龙洞和山顶的龙台串成一条旅游线。围绕龙台,宣传凌晨登顶观日出、观云海活动,白天登顶祭龙祈福活动,晚上登顶观满天星和山下金华万家灯火之壮丽夜景。

希望近期能铺设从盘前村到龙台山顶的登山台阶,远期可规划建设登顶公路或索道,满足大批量游客登顶观光旅游的需求。

2.南山:打造“龙潭”、“龙庙”,形成“祈龙文化”

南山,是对市区以南东西连绵五、六十公里众多山脉的统称,现有五大水库,是市民优质水源的保护地、储养地和供应地,也是市民和游客钟爱的旅游目的地。刘禹锡的《陋室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为“龙潭”、“龙庙”,金华南山就属于“有龙则灵”。

建议对婺城区箬阳乡及武义县白姆乡相连的“龙潭”省级风景名胜区进行二次规划建设。以打造国家级风景区为目标,县区合力,资源整合,分期实施。打响金华“北有双龙,南有龙潭”旅游口号,蛟龙现于北山为双龙,蛟龙隐于南山则为龙潭,实现南北呼应。可以把龙水宝地出产的箬阳高山茶注册命名为“龙潭”牌进行包装销售。

整修现有的“九龙庙”。研究挖掘南山九龙文化历史传说,弘扬传统祭龙文化习俗,组织开展九龙庙祭祀活动,祈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可以祈求早生贵子,望子成龙,多子多福。

发展南山的龙文化旅游,最大瓶颈是交通,可考虑拓宽湖大线,也可考虑从琴坛村或者茶园村为新起点,新建一条通往龙潭、九龙庙的公路,与湖大线形成环线。

3.市区:打造“龙珠”、“龙馆”、“龙舟”,形成“游龙文化”

三江口,是市区精华之所在,现有八咏步行桥沟通了三江六岸,三江口成了金华市民休憩健身中心。在此基础上,在三江口燕尾洲核心区块,布局“龙珠、龙馆、龙舟”,强化对金华龙文化的体验。

建议设立“龙珠”广场。古人认为珠是龙的精华,是龙修炼的原神所在。自汉代开始,我国就有“火珠”及双龙戏珠文化,一直传承至今。金华有双龙洞的传说,却缺了双龙所戏之宝珠,不能完整体现龙珠文化。因此,在燕尾洲公园设立高大的龙珠雕塑,可分三级三类:大宝珠,寓意北、南两条“山龙”;中宝珠,寓意义乌江、武义江两条“水龙”;小宝珠,则寓意横跨两江的八咏桥之两条板凳“桥龙”。

筹建金华龙文化博物馆。可以政府规划建设成公办博物馆,也可以民办公助,鼓励民间资本筹办和运行。以金华地区独负盛名的板凳龙艺术品为核心,汇集市区各类龙的作品,如团龙石雕,婺剧中的龙袍戏服、木雕中的龙作品、陶瓷中的龙艺术品特别是婺州窑龙作品等,征集展示民间收藏的龙文化艺术品。选址与“龙珠”广场相结合,一个龙馆加上一个龙珠广场,让广大市民和外来游客充分了解金华龙文化,充分体验舞龙灯的民俗文化乐趣。

开展划龙舟活动。利用三江口优质的水面资源优势,定期组织龙舟赛活动。

鼓励社会组织围绕金华龙元素进行文化研究、文化宣传。政府相关部门对公益性社会组织,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开展的系列活动及文化志愿服务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如每年元宵节期间,可在龙珠广场举办舞“板凳龙”活动;二月初二,可在双龙洞外举行“龙抬头”祭祀活动;春分日,是中国龙文化中的龙“登天之日”,可在北山“龙台”举行升龙登天祭祀活动;端午节期间,可在三江口举行划龙舟活动;秋分日,是中国龙文化中的龙“潜渊之日”,可在南山龙潭、九龙庙举行九龙归隐祭祀活动等等。

(作者系金华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