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建在海拔米吕梁山顶的,染红了为国捐躯抗日英烈鲜血的一座小小的庙宇。
仲春时节,杨柳吐翠,万物复苏,正是风光无限的时节。我们登上吕梁山南麓,极目远眺,俯瞰足下,白云迷漫,环视群峰,云雾缭绕。远山就像洗过一样,历历在目,青翠欲滴,蜿蜒起伏,一望无际。耸立在山顶上的“华灵庙二十四壮士殉国纪念碑”直插云霄。
华灵庙地处吕梁山南麓,坐落于华岭之上。华岭是新绛县和乡宁县的分水岭,位置在新绛县城西北大约三十公里处。以华岭山脊中线为界,南归新绛县管辖,以北是乡宁县地界。华灵庙位于新绛县一侧,隶属于泽掌镇乔沟头村。
在这里,我时常怀着一份深深的情感,也曾经留下了一抹久久的遗憾。
年的春天,当时刚刚上学不久的儿子说,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出去春游,要我们带他去城外边的世界去看看。我和爱人商量决定把目的地放在华灵庙,让儿子亲身接触一下大自然,顺便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还记得周日那天,阳光明媚,我骑着摩托车,载着爱人孩子从县城出发,路边叫不上名字的山花烂漫,给旅途增添了一份快乐的心情。
折一束金黄色的野花,拍几张笑脸相映的照片,沿着山路蜿蜒盘旋。仰望山峰奇雄秀伟,崖壁刀削斧劈,俯瞰山路弯弯绕绕,车辆穿梭不息。快到山顶了,登高远眺,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油然而生,新绛平原,像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星罗棋布的点缀着村落,白茫茫的蔬菜大棚,远远望去,恰如一片片湖泊水景。
出了山门,骑行12公里山路,来到了山岭之上,平坦的山岭一边是到华灵庙的小路,一边是通向乡宁县关王庙乡的大路。把目光投向华灵庙碑亭,由于风雨侵蚀,庙已倾斜坍塌,所幸当年所立的石碑还可窥见其面目。石碑高1.5米,宽0.67米,厚0.17米,竖立在碑楼内一块0.35米高的石座上。正面楷书“华灵庙二十四壮士殉国纪念碑”,碑体砌有碑楼,四周的青石柱上刻有4副对联,分别是“丰碑屹立云烟外,正气长留天地间”,“三晋之山增胜气,千秋史册耀奇光”,“云山永护华灵庙,风雨常怀烈士魂”,“齐民自古皆有死,勇气不忘表其元”,中有“民族之光”四个楷体大字,碑文有千余字,由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亲自撰写,记载着晋绥军第19军37师3团3营8连,在华灵庙和日军的一场恶战。
整块石碑保存完好,但左下角“阎锡山”三字,不知在什么时候被人抹去了。在碑旁伫立良久,我简略地向孩子讲述了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悲壮故事,心中感慨万千。为民族危亡为国捐躯的晋绥军烈士啊,什么时候才能够被社会认可,能够登大雅之堂,享国之大祭,受万民景仰。华灵庙不该如此凋敝,如此破败,默默飘零,无人问津。和孩子把鲜花恭恭敬敬摆放在碑前,行三鞠躬礼。
年秋天,我在政协办公室工作,时任政协常委王峰老师约我到华灵庙去转转,我欣然同意。王老师是新绛中学资深老师,学识渊博。路上他饱含深情,轻轻地哼唱起一首歌谣:“一更里月初升,战士装备待起行,野外无人冷静静,高山流水歌别情。二更里月正明,壮士持枪出了营,满身披挂手榴弹,抱定决心去冲锋。三更里月当顶,敌我混战分不清,连长高呼活炸弹,二十四颗齐声轰。四更里月沉西,枪声炮声一齐停,二十四壮士齐殉国,鬼子二百丧了命。”哼完,他问我:“知道这是什么歌吗?”我不确定地说:“这是一首歌颂华灵庙二十四烈士的歌吧?”“这是一首老歌《华灵庙战歌》,七十岁以上的人大概都听过”,王峰老师为我解惑,详细地讲述了其中的故事。
时光回溯,发生在新绛县华岭山脉的华灵庙之战,是晋绥军在抗战史上以少胜多、战绩卓著的一役,也是惨烈悲壮、可歌可泣的一役。抗日战争期间,阎锡山率晋绥军总部退守在吉县县城西北30公里的“克难坡”上。西邻黄河,距壶口瀑布10余里地,和陕北延安互为犄角,来往密切,守护相望。新绛县娘娘峪、石门峪成了晋南平原粮食进入吉县“克难坡”的运粮通道。由于是晋绥军运粮的必经之地,晋绥军第37师第3团在这里驻守,3营就在庙周土丘上挖壕筑堡,由一个排轮流防守。
日本侵略军为了彻底地破坏、封锁、解决粮道,年12月6日,在汾城和新绛抽调步兵余人,分两路向3营7连阵地华灵庙秘密集结。7日拂晓前,日军趁下雪之际从沟内绕至华灵庙侧后,爬坡而上偷袭了华灵庙阵地。遭遇突袭,敌众我寡,眼看日军多官兵扑了上来。连长彭永祥和排长郭文光、李树屏以及21名驻守的战士,将炸弹、手榴弹捆绑在自己身上,冲入敌阵,在敌人发懵之机,彭连长高呼:“活炸弹拉火!”于是引爆了炸弹,炸死炸伤日军余人,24位壮士壮烈牺牲。英雄的事迹,轰动了整个抗日根据地,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嘉奖,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亦亲自撰写碑文,并于抗战胜利前夕立起了“华灵庙二十四壮士殉国纪念碑”。
登上华岭山顶,满目疮痍,这里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到处是陷阱坑洞。华灵庙的碑亭掀翻倒地,放碑的碑亭被摔成了碎块,亭柱四分五裂,其上的楹联残破不堪。王老师蹲下身来,捡起一块碎片,再捡起另一块顺着破裂的茬口,两个手无助地把它们対在一起,好像想试一试能不能再恢复到从前。“这些都是历史啊,是我们的祖辈保家卫国的纪念凭证呀!都是不可再生的文物啊,咋就任人破坏呢?”
看着破烂残亭,听着王峰老师的喃喃自语,我不由自主地涌起一股锥心之痛。王老师抱起几块残石,说道:“朱主任,我们应该马上向文物、文化部门反映一下,一定要保护好这些文物,就是派人把它们拉回去先保存起来也行啊,不能任由破坏。”
“好!好!我们回去就去立即反映”。我们带了几块碎片,返回新绛县城后,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反映了情况。随后,我们两个人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王峰老师在政协议政发言时曾大声疾呼:“一定要保护好华灵庙碑”。只可惜“急惊风撞上了慢郎中”,相关部门相互推诿,相互踢球,到底无人问津,都不愿意去碰这个“烫手山芋”,我们的反映再无下文。这成为了我们的一块心病,每次谈起,都不胜唏嘘。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6年,乡宁县政府决定新建华灵庙抗日纪念馆、修复原石雕纪念碑,并重新为二十四壮士竖立雄伟高大的纪念碑,将华灵庙修葺一新。
7年9月18日,乡宁县隆重举行了“华灵庙抗日纪念馆”开馆仪式,并每年财政拨款,不断进行修缮、扩容,把这里建成了临汾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电影《八佰》以31亿元的收入,名列年度票房全球冠军。人们无不为英勇无畏,为国捐躯的中国军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心情激荡。勇士们绑着炸弹一个个跳楼与日寇同归于尽的情节,其创作原型就取自于华灵庙二十四壮士“活炸弹”真实事例。
最新小学生语文新课标阅读书系把《华灵庙二十四勇士》作为必读书目。
清明节前夕,我怀着虔诚的心情再次来到华灵庙去拜祭英烈,看着大气、庄严的“华灵庙抗日纪念馆”,看着“致敬从血泊中站起并生存下来的人”。看着历史遗物、图片和精心保护起来的纪念石碑,我禁不住潸然泪下,“历尽劫难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时隔八十年,现在追思英烈,令人感慨万千。纵使多年明珠蒙尘,但是山河无恙,英魂永在,风雨过后是那无比灿烂的彩虹。华岭巍巍铸英魂,为中华民族英勇就义的华灵庙二十四勇士们丰碑永存。
走出了华灵庙,春天的阳光从云缝里照射下来,像无数条金色的瀑布,那么的灿烂,那么的炽热。暖风从里山谷里徐徐地吹来,华灵庙的旌旗在随风飘动着,使人感到无比的惬意和舒畅。
华灵庙的春天来到了。
作者:朱青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