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安宁祥和。

墙,守护平安。

战乱年代,为了家的安全,墙越建越高。

但能否抵抗匪寇呢?

今天,我们走进一个平原山村,抚摸一段多年的寨墙,感受它的百年岁月。

骨子里的战争基因

寨卜昌村,河南省焦作市的一个村子,坐落于怀川平原上。

看见这个名字,就很疑惑?

华北村落,一般叫李庄、王村、杨树洼什么的。

“寨卜昌”这个村名,听起来就很阳春白雪,书面气息很重。

察根问底,这个村名果然大有来历。

史传,周武王伐纣,驻军于此地,筑坛占卜,兽骨隐现“昌”字,士气大振。灭商后,武王搬师重驻此地,命名“卜昌”。

原来,“寨卜昌”是数千年前就定下来的名字,而且是天子钦定。

寨卜昌村,一个由武王伐纣历史形成的村子,起源就打上了战争的胎记。

那这个村子的寨墙,是不是骨子里也带了战争的基因?

生于战乱避匪祸

寨卜昌村之前有无寨墙,并不确定。

但年修筑的寨墙、寨河,是有碑文记载的。

年,太平天国派2万人北伐,从黄河的汜水口渡河,经温县、博爱攻打怀庆府。

寨卜昌村,正处于这场战争范围内,饱受战乱侵扰。

同时,捻军、流寇、土匪也横行乡里,让村民惶惶不可终日。

痛定思痛,村民王大温、王大有、王大伦倡议村民集资修筑寨墙、寨河。

年,寨墙、寨河建成。

寨墙高9米,宽3-10米,长米,4座寨门,寨门上有高约18米的寨楼,3座拱桥横跨寨河。

高耸的寨墙,宽深的寨河,让寨卜昌村形成较为封闭、具有防御功能的村寨。

村民心稍安。

寨墙墙体用三七灰土加糯米汤夯筑而成,分层夯实,每层约0.7米,部分地段用青石加固。

笔者现场查看,墙体中除了黄土、白灰,还掺进碎石子、秸秆。

黄土、白灰、石子、秸秆,在糯米汤混合下,异常坚固。

特别是表层墙皮,颜色呈现铁黑色,硬如石块,单手抠不下来。即使散落在地上的墙体,还是聚结成一块,不易散落。

不仅外部寨墙坚固,村中道路、房屋也有防御特点。

村内有东西向主要街道六条,南北向主要道路三条,交叉路口多为“T”形,土匪流寇即使进入村中,也会被道路迷惑。

村中旧有的老院都是高墙、窄门,不给匪患可乘之机。

院落之间又有月亮门相连,故又可连成一片,增加了机动灵活的防御功能。

仅存续70余年

可惜的是,寨卜昌村仅存续了70多年。

建寨墙出于防御,但仅能防御冷兵器时代的匪患。

但面对野炮、机枪、炸弹这种现代化武器,再高的寨墙、再深的寨河、再结实的墙体,也无可奈何。

抗日战争中,寨墙遭到日本侵略军的极大破坏。

失去保护功能的寨墙,日益衰败。

破四旧、文革中,被损坏。

道路拓宽修建,部分拆掉。

村民烧砖取土,损坏。

损之又损,现在寨楼已无,寨墙残存多米。

欣慰的是,国家已将寨卜昌村寨墙、寨河列入保护单位。

以前是保护村民,现在是被保护对象。

身份的反转,不禁莞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7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