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厉剑童
我明知道,这世上,有些东西,有些事,是想留也留不住的,可我依然希望它能留下,哪怕只是多留一会儿,哪怕只是留在人们的梦里。——题记
很久以前,不知从哪里看过这样一句话,说的是:人啊,一旦有点岁数,便开始怀旧,但凡识俩字的人尤甚。对这话我深信不疑,并且有着切身体悟。这也是我今天写下这篇文章的动因,那就是怀旧。
每次回乡下老家,快到家门口的时候,我总下意识地看看门口东侧大街上的那根石条还在不在。每当看到它还好好地待在那里,心里便会莫名地感到特别的亲切和踏实,回家的心便格外的激动甜蜜和幸福。
这是一根普普通通的石条。说它普通,是因为它和乡下普通人家打墙盖屋用的石条没有什么两样,长度不到两米,宽度和厚度三四十公分的样子,通体黛青色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青石条。而且当初它的用途就是预备盖房子用的“过木”,只是后来没有用上被暂时闲置起来。可就是这样一根再普通不过的石条,在我心里却有着特别的含义和情感,因为它存在那里已经有四十多年了,而且它和我母亲、父亲以及更多的人有关。
小时候,每到夏天,吃过晚饭,或者中午饭后,农闲时间,老少爷们都会走出家门,来到街上,三五一簇,四五个一堆,或坐在从自家带的板凳上,或就地取材,坐在街上的石头上,有的干脆啥也不坐,就席地而坐。女人们一边摇着蒲扇,一边东家长西家短的话家常,爷们们一边吧嗒吧嗒抽着旱烟,一边啦农事,或天南地北的神侃。小孩子们有的围着村里的“故事篓子”二大爷讲《三国演义》、《水浒传》,有的聚在一起追逐打闹。寂静的街巷,热热闹闹,顿时成了庄户人开心欢乐的海洋。街头,成为乡下人休闲娱乐、交流信息的一个重要场所,蹲街头也是那时农村再寻常不过的街景。
我家临街,门口东侧相对宽敞,而且我家老屋东墙外有一道长长的烂石墙。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我家门外成了左邻右舍不爱带板凳的人聊天的最佳场所。母亲一向乐善好施,每当吃了晚饭,收拾停当,母亲便会多拿一把小板凳来到街上,顺便给那些没带坐具的邻居们坐。
四十多年前,我大哥家盖房子,打墙盖屋需要大量的石头和石条。这些石头石条都是从村西的青石塘子请人打的,然后我父亲他们用独轮车,将这些石头、石条,一车一车地从五六里远的地方推来的。房子盖好了,发现多了一根石条。母亲说,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把这根石条放到街上,好让老少爷们坐坐。父亲答应了,将石条搬到街上,四角用石块垫高,形成一个可容纳数人并坐的石条长凳。于是,左邻右舍的出来乘凉、闲聊的时候,便又多了一个可坐之处。就这样,这根石条一放就是四十多年。
期间,记不得有多少次,我和父亲母亲以及邻邻居居坐在这根石条上,她们说东道西,我呢坐在那里,有时静静地听,有时偶尔也会插上一两句嘴。有时也会跟从街上走过的街坊邻居打声招呼。记不得有多少次放学回家,第一眼看到的,是母亲坐在石条上,眼睛望着我回家的方向。记不得又有多少次,星期天、假期,我从城里的家回老家,都会看到母亲或自己或和大爷大娘们坐在那里聊天……这些再熟悉再平常不过的场景,在父亲母亲去世之前,我觉得再平常不过,不觉得有多么的稀奇和宝贵,也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这些场景会慢慢消失。直到二十多年前父亲去世,三年前母亲也走了,再回老家的时候,那些熟悉的面孔不见了,那些寻常的街景消失了,心里顿时空荡荡的,倍感失落,也被觉得珍贵。人啊,为什么拥有的时候不觉得珍惜,失去了才觉得珍贵,可说什么都晚了。
尤其是母亲走后的这三年,每次回老家,我总习惯性地朝石条那里看一眼,再看一眼,石条在,就仿佛母亲还坐在那里摇着蒲扇,或者坐在那里摘韭菜,或者跟邻居们说着闲话,心里在凄凉和失落之时,又多了一份亲切和踏实。
我不曾想到,这根石条和石条上曾经有过的风景一样会消失。就在去年的某一次,我再次回老家的时候惊喜地发现原先的泥土路变成了一条新修的水泥路。当我的目光习惯性地往石条待的地方搜寻过去的时候,这才发现那根看了几十年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石条不见了,石条没了,路两边那些自然生长的野草和野花、低矮的灌木也没了踪影。一种失落、惆怅的情愫顿时涌上心头。那一刻,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转。我强忍着,可最终忍不住潸然泪下。我不知道我这是怎么啦。
可我知道,是村村通、巷巷通给往日的村容村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这,我发自内心的欣喜和欢迎。可对渐渐消失的街头聚堆休闲的一些场景的消失,我又感到无尽的失落和不舍。我心里是矛盾的。
潮起潮落,后浪推前浪,辞旧迎新,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我只希望乡村中一些东西消失得慢点再慢一点,少一些再少一些。我甚至天真地想,在乡村人口越来越少、人们越来越趋向封闭、自我、人们的邻里关系、人与人之间越发淡漠的今天,要是在巷巷通的乡村,也像城里的公交站、公园那样,在光滑平坦的水泥路、柏油路的一旁、一个角落,建上几处石头或木质的长凳一类的小设施,供老少爷们坐一坐,聊聊天,交流一下信息,那这些一度消失的美丽的乡村街头风景会不会重现?乡村人的心会不会贴得更近一些?也许,这些每个从乡村走出来的人再熟悉不过的曾经的街景,一去不复返了,可我依然憧憬着,幻想着,期待着!
母亲走了,街道也修成了水泥路,老房子的东墙也换成了水泥块的了,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变着,变着。惟愿作为一个时代的农村生活的缩影的“石条”街景会永远地留下,永远地留在每个坐过和不曾坐过却看过的人们的心里。
作者简介:厉剑童,山东五莲人,60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坐一回儿子的车》等个人作品集多种。作品散见《读者》《小说选刊》《儿童文学》《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故事会》《山东文学》《小说月刊》《青年博览》《语文报》《山东教育》等报刊。小小说、寓言故事连年入选各类年选与年度排行榜,多篇作品被选作各地中、高考模拟试题、考试题。童话《小猴子栽树》选入教育部科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曾获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齐鲁文化之星”等奖项。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