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时间:.01.09地点沂南县孙祖镇南瓦庄夹山里)

夹山里是孟良崮山峰东侧的一个小村庄。

说它是个村庄有点勉强,因为仅仅有几户人家居住在这里,也就二三十口人的样子。

老人们说,孟良崮战役时这里的住户更少,只有姓李的一户人家。这户李姓人家原来住在南瓦庄,民国年间因放牧羊群来此安家。到了第二辈时,李志方、李志起、李志山、李志修亲兄弟四个各各分家析灶,因而增加到四五户人家。此时,孟良崮战役在这里发生。

夹山里的名字缘于夹山梁。

夹山梁是孟良崮东面一条长长的山梁,它夹在南边的大顶子、二顶子与北边的大小油寨子、瓦庄南山两列高山之间。山梁虽长,但是不高,是孟良崮东侧山沟里的一道隆起地形。

由于山梁很长、山沟很深,这里能藏雄兵百万。

孟良崮战役有关资料上说,年5月16日,当华东野战军攻下孟良崮主峰后,似乎战斗已经结束了。

指挥部里粟裕将军在看战斗报告,核查敌军战死和俘虏人数时,发现只有2.3万人。74师全员有三万多人,那人哪里去了?是不是逃脱了?从哪里逃走的?

粟裕将军立即命令部队全面搜索孟良崮四周。

不长时间有消息传来,前线部队报告说,在孟良崮与雕窝山之间发现了几千名74师官兵。我军立即展开攻击,把这股隐藏的国民党官兵收入囊中;几千名国民党兵乖乖交枪投降、成了俘虏。

这几千人是如何脱离战场隐藏到这里的?

这个似乎不难推测。

孟良崮战役时,国民党74师各旅各团,分守在芦山西面的芦山西头,东面的大顶子、万泉山,东北方向的雕窝山、瓦庄南山,北面的大良、小山子,南面的横山等高地要地之上。随着野战军各路围攻,周边防御阵地逐渐失守。国民党兵先是退缩到芦山顶、跑马梁与孟良崮顶之上,而后因为孟良崮主峰也被攻占,残兵败将们只有本能地龟缩到孟良崮山系唯一的纵深之处——夹山梁和夹山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诗拾史事》)

可以想到的是,国民党官兵跑到这里,不是来此战斗的,只是来此躲命罢了。所以,当解放军发现了他们向他们进攻时,他们毫无斗志地乖乖缴械投降了。

有关资料表明,当解放军战士攻上孟良崮之时,国民党西路解围部队已经打到了距离十里的马子山。如果野战军马子山阻击阵地失守,只需要半个小时时间,国民党援军就会打到跟前。

好在马子山阵地守住了,国民党援军没有突破最后的屏障。

说起马子山阻击战,不能不提到廖政国将军。马子山上解放军战士即将拼完最后一点力量之时,正在马子山东侧指挥战斗的一纵一师廖政国师长,发现有四纵一个营的解放军战士正从身边经过。廖政国截住他们,对他们说“我是一师师长廖政国,因为马子山即将失守,我命令你们改变作战任务,迅速驰援马子山!”

得到命令的一营战士飞奔马山子,坚守到了最后的胜利时刻。

夹山里藏了几千名国民党兵,说明孟良崮战役最后阶段国民党官兵丧失了斗志,也表明解放军战士势不可挡的英勇气概。

试想,几千名拥有精良武器的国民党兵,如果不是躲在沟里而是坚守在阵地上,那么,孟良崮战役结束的最后时间就要延后几个小时。延后几个小时,国民党各路解围部队围拢而来,战场的态势可就大变了。果真这样,那就真的应验了蒋介石、张灵甫设计好的“中心开花”的效果了。

在传统的印象里,孟良崮战役之所以能够取胜,是因为张灵甫74师骄傲自大、孤军冒进被解放军分割歼灭。

事实上,张灵甫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从宿迁到鲁南一直都在和陈毅、粟裕交手,可谓是知根知底的“老冤家”。而张灵甫的军事素养自然过硬,对粟裕将军的战术吃的很透,绝不会做出孤军冒进的轻率举动。从鲁南到沂蒙山区,汤恩伯军团一直密集推进,使华东野战军无机可乘。

不但如此,汤恩伯与张灵甫还设计了一套诱敌出击的作战方案,就是把北进军团向莒县、沂水进攻部队的右翼暴露出来,引诱野战军去攻打,而后,让张灵甫整编74师中央突破直捣龙穴,将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歼灭于坦埠、王庄之间。

有关资料表明,此时,前线抓到了一名国民党部队情报官,审问得知这一切都是汤恩伯和张灵甫的计划。陈毅、粟裕将军迅速地调整作战部署,制定了歼灭张灵甫74师和黄佰韬25师于蒙阴岸堤汶河一线的战役计划。

粟裕将军在晚年回忆孟良崮战役时也谈到,蒋介石的进攻计划从军事角度来说没有大的瑕疵,张灵甫74师并没有孤军冒进,最后退守孟良崮实施“中心开花”也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想法。国民党军队失败是大势所趋,是失去民心的失败,是反人民立场的失败。共产党解放军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民心所向,是人民的胜利。

国民党部队失去民心,这一点在我的孟良崮战役战地行走中有很深的体会。

去年我在孟良崮山下的南瓦庄、大碾、河北、狼窝沟、三岔沟、司家庄、牛蹄湾等村采访时,老人们说的最多的是国民党兵的牵牛抢猪抢羊逮鸡以及抓民夫、强奸妇女、杀害革命干部等恶行。整个国民党军队进攻期间,这里的人们纷纷钻山洞、离别家园“躲国民党”。

相反的是,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时,人民组织起来踊跃支前,为解放军部队推车送粮食、送军衣军鞋、抬担架救护伤员等等。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民心的胜利!

在夹山里,那些亲眼看见过战役战斗的老人们都已经去世了。人们只能说上来父辈们被国民党兵抓去扛枪、扛子弹箱子,以及孟良崮战役发生以后,这里随处可见的累累白骨,还有山地里不时被刨出来的骷髅人头等传说和记忆。

74年前孟良崮上的枪声炮声已经销遁,参入孟良崮战役战斗、最后攻击国民党残兵的解放军老战士多已故去,那些最后藏身夹山梁、夹山里的几千名国民党败兵俘虏估计也所剩不多了。国民党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埋葬在距离孟良崮不远的马牧池乡董家庄村旁,他的坟墓已经没有了坟头。

今天的孟良崮夹山里异常寂静,有谁还记得那74年前的血火场景呢?

夹山梁、夹山里,请读者朋友们在我的图片里看一看吧。

今年年底非常寒冷,一场大雪一场冰冻使山野间充满了肃杀气象。

我的行走是从孟良崮东面的石汪圈村开始的,山河拐弯的地方岩石中形成了一个大水汪,这估计就是“石汪圈”村名的起源。

河底淤沙,已经使水汪很浅。

八九年前我来这里的时候,石头汪的形状还很完满。

石汪圈村旁标志性的岩石

从石汪圈老村向南看是大小雕窝山

这是一条幽深的山峪

从这里能看到“夹山梁”,夹山梁夹在南北两列高山之间。

北侧山头大小油寨子是两个岩石山头

土路上行

山里散散落落的住户

“中德友好”水囤上面是玉米囤

北山坡上的一户人家

大雕窝山峰曾经是国民党兵重兵把守的高地

东北方向上的黄石山皇上寺和蒙阴顶子

回望石汪圈山村

李长信老人住在北山坡上,他说,他们家原住孟良崮夹山里,父辈们都亲眼看到过战争场面。

李长信老人说,国民党兵曾经在大雕窝北侧的“石猪”下架设了机枪,从书堂子麻坡村攻打的解放军战士,逼着一个国民党部队俘虏兵向机枪阵地开了炮,才打掉了那处机枪阵地。

“石猪”是个像猪一样的巨大岩石,位置在山脊有几棵树梢的地方。

从这里真正进入了夹山梁山沟

左侧就是夹山梁

北侧的小油寨子山头

李遵波家的一条小狗非要“汪汪”叫着送我一程

山沟里的雪还没有化完

河沟里结冰

岩石间有淙淙的流水声

“冻冻崖”下的冰瀑

终日不见阳光的后崖,冰溜子不知要存留多长时间。

看到山坡上有人家了

拐过这个地方,里面是夹山里小山村。

孟良崮主峰就在眼前

这里就是夹山里

一位挑水的大哥

砸开冰冻就是干干净净的“控山水”

只是挑着担子路太难走

山窝里的人家

几户人家散散落落,一般没有院墙。

在这户人家要了碗水喝、吃了点花生充饥。

从夹山里看到的大雕窝山头

很少的山地能种庄稼

放牧羊群是这家人家的传统

夕阳正好打在山尖上,岩石山头成了盛开的莲花瓣,增加了山间的宁静。

以下是八九年前的一个夏天来这里时拍摄的一组照片

石汪圈景象(老照片)

(老照片)那时我还练习过三脚架慢门拍摄流水

从孟良崮山峪深处流出的清清山河水(老照片)

(老照片)清泉石上流

那时北山坡李长信家的房子还是草房子(老照片)

夏天的大雕窝(老照片)

夹山里岩石缝里淙淙的流水(老照片)

(老照片)

夹山梁山峪

夹在南北两列山峰间的夹山梁(老照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5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