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栾美华
从平阴县城去洪范池镇,穿过镇区继续向东南方向行驶大约三公里,在大寨山与云翠山之间纵深的山峪里,有一个珍藏乡村记忆的古老村庄——东峪南崖村。
洪范池镇南崖古村,全称为东峪南崖村。因离村不远处有一个扈泉,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古扈国的遗址,叫东扈峪,简称东峪。东峪南崖村就位于大寨山下东扈峪中,隶属济南市平阴县洪范池镇,其西北方向即为镇政府驻地。村子东依大寨山省级森林公园,西靠云翠山省级森林公园,整个古村就处在两座山的怀抱中,属丘陵间沟壑地形。村中祠庙楼阁、古桥古井、泉水碑刻、砖雕石雕等古文化遗迹星罗棋布,随处可见。南崖村历史悠久到早在夏、商时期就有人们在这里居住,是江北为数不多的古村落之一。年,南崖古村被山东省列入个首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中,成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同年,山东省政府将南崖古村建筑群列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保留有明清建筑余户,房屋多间,主要集中在村西部的万家街、高家街、崔家街三条街道和10余条胡同中。
摄影:栾美华
山起峰岚,水动涛渚,田畴脉脉,炊烟依依,古老的房屋,石子路和古桥,神秘的古戏台,阳光映照在这个古老村庄的一草一木,所到之处,皆为故事,是历史这本厚重的古书中斑驳的书页。
摄影:韩春义
东峪南崖村的房屋大多以石头为框架,用黄土夯成墙壁。房顶是平的,不起屋脊,铺的是白灰沙石。有的墙壁被风雨侵蚀,土层剥落,露出点点石子,略显悲凉。古村的轮廊起于已知的注解,伏于未知的朦胧,神秘与朴实相互浸透,衍生出另一番悠远的空灵,镌刻卷叶纹的石拱门,精致典雅的砖窗,走在村中的青石板路上,古树静立,岁月静好,黄泥老屋门口一个耋耄之年的老人在吃着老烟斗,看我们朝他走过去,老人放下烟十分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露出因常年累月抽烟而发黄的零星牙齿,说着熟稔的乡俗俚语,邀请我们进去老屋喝碗水,院子里有两只山羊认真地吃着草,老人满脸欣喜地和我们讲他与山羊的故事,是啊,现在也只有这个老房子和他的老朋友山羊陪着他了。接过老人递来的一大碗山泉水,咕咚咕咚一饮而尽,滋润干燥的喉咙,去除这消散不去的暑气,顿感清凉,老人看我们非常满足,连忙问要不要再来一碗,来没等我们回答,老人又露出泛黄的牙齿笑着给我们递来第二碗甘甜解暑的泉水,盛情难却,再次品尝这清凉的泉水,炎热的天气里喝上这么一碗泉水,实在是舒服极了。与老人道别,我们沿着这崎岖不平的路向前走着,一排排黄泥老屋,如老人的牙齿泛起泛黄的色彩,亦如老人脸上历经沧桑的皱纹,沉默无言却实在细腻。
摄影:韩春义
南崖村在近几年的建设中特意保留了部分石板路,近米,以前为惩罚做错事的人,村里就让被罚的人修石板路,受教育的同时也方便了后人,而今,这些石板路成为老村的标志之一。路的右侧有一个略显陈旧的水坑。听在树荫下乘凉的老奶奶说,村里修这个水坑,有很多用处,到了夏天雨水多的时候,雨水会汇集到这个水坑里,这样村子就不会被淹,而当天气干旱的时候,水坑便起到了存储和调节水源的作用,村民们便可以从水坑里取水用,水坑的南沿还砌有台阶,方便村民们下到水坑边取水,同时,水坑还可以缓解山水下来对石路的冲击。
摄影:栾美华
往前走着,有一座石质立交桥。桥身全用大型青石叠砌而成,朴实浑厚,端庄大气,历尽风霜雨雪,未曾损坏。桥北头有桥头堡,此桥应建于清朝初期,具体年代不详。桥的正东原有高家的大戏台,听当地村民说,高家的高老太腿脚不便,为方便看戏修此桥,是高家孝顺和睦、尊重女性的印记。
摄影:栾美华
立交桥西行50米,是文昌阁。文昌阁位于村子的西北角,下面是原来老村圩子墙上的一座石门,这是全村唯一进出的通道——城门,文昌阁和城门为连体建筑,阁内塑像为新修。石头拱门修建于清康熙22年(年),门下是已经被磨的发亮的青石板路。青石拱门借着地势修建于一条河道之上:水大时下面是泄洪的水道,整座阁门就成了一座桥梁;枯水期阁门就是村民进出村子、上坡下地的通道。走进拱洞抬头望去,块块青石严丝合缝,修建的十分牢固,门洞很深,规整的青石层层堆砌,显示出当时严格的施工要求。同时,文昌阁显示古时此村非常重视文化礼教。据说,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的高柴即此村的高家人士。
摄影:栾美华
清幽的南崖村,已成为一种记忆中的乡愁。谁都没有遗忘古老,古老的誓言。村子里满是古老的痕迹,古树、古桥、古院、古路,古意浓重,村子里有很多在树荫下聊着家常的老人,也有闲坐在老屋门口乘凉的老人,除了前来参观的游客,村子里很少见年轻人的身影,我想,不论这个村子的年轻人去到了哪个大城市,居住在怎样的高楼大厦里,心里仍然会惦念青山绿水间这个古老的乡村,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和乡愁有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