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灵青石 >> 灵青石前景 >> 石山堡印象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办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lff/130704/4202013.html

石山堡印象

端午节这天,同学相约,驱车到羊楼洞古镇散散心。

羊楼洞古镇距赤壁市区26公里,为“松峰茶”原产地,“洞茶”远销边疆和海外,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极盛时有5条主要街道,茶庄余家,人口近4万,誉称“小汉口”。

与宽阔柏油马路平行的是一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街,建筑面积0.7平方公里,主街宽4米,长2米,伴有数条T字小巷。踩着布满车轮痕迹的青石街道,望着两旁各类衙门和商铺,听着“茶马古道”的历史故事,品着汤色清亮、味道纯正的青砖茶,我们尽情感受着羊楼洞曾经的繁荣和悠久的茶文化。

边参观边信步向前走,街面突然变窄,地面的青石支离破碎,没一块是完整的。一边是古街,紧临古街的是马路,咦,这布局、这街道、这青石怎么这么熟悉,我可从没来过羊楼洞古镇啊。我努力搜寻着记忆,50年前的石山堡不就是这个样子吗,童年的生活一幕幕呈现在眼前。

石山堡老街是一条狭窄的街道,南北走向,宽不过4米,长不过米,也有几条T字小巷。临街两旁排列着50余户人家,有居民户口(城镇户口)的,也有农业户口的。街面也铺着青石,各种形状的都有,但并不杂乱。石山堡集镇虽然不大,但食品、供销、粮店、邮局、医院、餐馆应有尽有,铁器店、竹器店、缝纫店、理发店、染坊分布其间,还有一所小学就在我家斜对面,我曾在这所临时改成的学校里上过一段时间的学。

石山堡在周边小有名气,原汉阳县石山人民公社就在街北头的东面背后,机关设在一座坐北朝南的庙里。庙前面是一大片平坦的草地,草地的最南边是一舞台,庙后面是新庄一队的队屋和稻场。那时也没有大人们约束,无忧无虑的孩童们在草地和稻场上踢毽子、滚铁环、捉迷藏、跳房子,好不快活。我的小学同学一个住在庙里一个住在隔壁,这里更是我孩童时期的天堂。那时时兴唱样板戏,每个小队都有专门的宣传队,大人和小孩都能哼几句,记得公社前的草地上经常搭台唱戏,唱得最多的是《红灯记》,并且还在隔壁公社演唱过。

我的老家就在这街道正中间的东面,前面临街,左边是邮局,右边是商店,我们经常拿牙膏袋子去商店换糖吃。老屋宽2间,深5间,临街的堂屋上面有一阁楼,除了堆放杂物,更是大人们暗地里打牌的好地方;后边靠左是4间住房,靠右是走道、厨房,还有一天井,是雨天戏水的好地方。由于离公社很近,我们经常听到广播里“XXX请到公社开会”的通知。

石山堡最热闹的是清晨,人们从四面八方赶集而来,街面两边高的、矮的、席地的摆满了菜摊子,买菜的、卖菜的摩肩接踵,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供销社里人来人往,食品门前排起了长队,人们拿着紧俏的“供应票”采购点日用百货,顺便买点肉改善生活。买肉可是项“功夫活”,你得早起,还得碰运气,磨嘴皮子,才能买到点能炸出猪油、缓解点“油荒”的肥肉。记得有一次,我帮大人去排队,排了好半天排到窗口刚好“肉卖完了”,你说当时吃点肉有多难。

打开老家的后门,据说是汉阳县(蔡甸区)境内第二高峰的龙霓山便映入眼帘,主峰的山顶是一块平平的巨石,听说原来上面有一座庙,几名日本鬼子曾住在里面。记得一个晚上月亮刚升到龙霓山顶时月食开始了,听大人们说这是“天狗吃月亮啦”,接着就听到“铛铛铛……”的敲打声,不一会月亮又露出了笑脸。你别说,月光下的龙霓山还是挺迷人的,那时我便有了登上龙霓山顶去看看的想法。

童年生活苦中有乐,一年级准备在离家近点的石山大队小学就读,被告知已经招满,后又到新庄大队小学去咨询,遇到大姑的同学,不但顺利入了学,还过了一回班长瘾。后来不知何故搬到更远些的村子一私人家里读书,像这样整个小学至少搬了4次“家”,直到五年级到石山联校读书才算安定下来。那时是没有家长接送的,一天风大雨急,我一不小心在离学校不远的田间小路上连人带书包吹到水田里,硬是穿着湿衣服上了半天课。上放学路上经常被拦住背诵“最高指示”,不会背不让通过;同时也经常拦住别人让背,大家也都自觉背诵。

当时读书的条件是艰苦的,课桌凳是自带的,一直到高一;书包是布袋子缝的,没有正式的课本和统一的作业本,常常是花1分钱买2张信纸做作业,我最早的一本《新华字典》还是小姑赞助的;也没有现在这么多课程,但毛笔字必须是要练的,因为写“大字报”要用,所以常常变成“小花脸”。我们是回家吃午饭的,有时能带点零食——用线串起来的熟豌豆或者蒸红薯,感觉特别幸福。到了夏天学校每天要午睡,记得在新庄大队部读书时是在大厅集体席地而睡的,我们几个“小调皮”班干部不想午睡,招呼大家睡着后自己假装在门边地上睡觉,趁值班老师离开的短暂功夫偷偷溜出去玩,到了快下午睡课时再溜回,后来被发现挨了一顿教鞭平和了。

那时的社会活动比较多,时不时扛着“红缨枪”参加大队的“斗地主”晚会,押着“坏份子”劳动改造,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插秧时被蚂蟥叮得满腿是血。请贫雇农讲受压迫、受剥削的故事,吃野菜忆苦思甜,“收租院,鬼门关,交租好比上刀山。过了一关又一关,一关更比一关难”是当时参观《收租院》图片展后背熟的。

成分好就是资本,贫农、雇农最吃香,成分差的得低头做人。讲得最多的是阶级斗争,路旁的墙壁、电线杆、树干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标语:“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记得学校的一位老师在写标语时将“无产阶级”的“产”字写掉了贴了出去,幸好被同事发现及时撕掉,担心被认为否认阶级斗争而害怕了好多天,因为前面有一写“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标语时将“忘”字写掉的被扣上写反动标语的帽子,受到了批斗。

学生是没有家庭作业的,休息时间有做家务的,有下地干活的,我们几个半边户(城镇户口、农业户口组合家庭)的孩子就捉蜈蚣、锤铁丝(废旧铁丝锤直加工成钉子)换零花钱。当然更多的是玩耍,用竹子做成吸筒打水仗,在地上挖3个洞打珠子,用纸折成片片打片片,用黄泥捏“手枪”,搭“房子”……玩得最多的是在水沟里“筑坝”拦水,谁拦的水多谁就是赢家,所以上下游必须处理好关系。

每逢“六一”“十一”,学校都要出用毛笔誊写的庆祝专刊。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四年级那年国庆节我自写自誊了一首宝塔诗,被贴在了专刊的头版头条,头几句是这样写的:

北京

天安门

雄伟壮丽

首都的天空

红旗徐徐上升

伟大领袖毛主席

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听着邻居们的称赞,我有些得意忘形,殊不知连最起码的押韵都没有做到。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学校也不例外,上山挖坑种树,积农家肥,参加生产队的“双抢”,到大寨院支农。记得当时公社曾经创作过一首歌:“红旗举在手,宝书贴胸口,石山人民学大寨,十里外院绘宏图。天作背,地当床,雨洗脸,风梳头,胸有一轮红太阳,要叫荒坡献粮油。”

我们家是开篾匠铺的,当时是纯手工制作竹器,很是辛苦。记忆中最早见大人们都聚在临街的堂屋里,有的劈竹子,有的刮篾,有的编斗笠。后来公社成立了综合社,父辈们才成了集体企业的工人。

添丁加口,临街的房子住不下了,于是便分家,父辈男性3家搬出2家另盖房。记得当时选了西边街后的一块空地,已经打好墙脚却不让建,后向南移到空地边的旱地里盖了2套2间土砖房。这里是集市最南端靠西边背后,只有我们2家不临街,睡在床上再也听不到集市的喧闹声,听到的是树上的蝉声和田间的蛙声。

我们半边户大多是烧煤做饭的,当时煤炭供应十分紧张,而且有时还得自己到很远的地方拉回,再将散煤捏成煤球,冬天我们的小手经常冻得通红。有一次我和母亲到几里外的象鼻咀河边去拉煤,板车吃力地走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近两个小时,我的小肩膀被纤绳勒得生疼,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不容易。

每月的供应煤根本不够烧,所以我们家既烧煤炭又烧柴草。石山堡的山上大多种的是松树,黄了的松针是最好烧的柴,稍大一点的我带着弟弟与伙伴们去“小锅顶”和“大锅顶”耙落在地面上的松针。耙子都是自己做的,耙头有竹子的、铁丝的,钢丝的最好,既不会折断,也不会拉直。耙松针也得碰运气,因为地面都被耙得只剩下耙齿印,所以你得尽量往山的深处走。如果你的运气好,碰到别人还来不及涉足而刚落一地的松针,或者树上的松针已经变黄还没落地,你朝树干跺几脚,你就会满载而归;如果你运气差不仅收获甚微,还会被守山的老头子撵得漫山跑,甚至于收了你的工具,我曾经就被缴械过。不光是山上,就连路边的杂草也被刨得一干二静。

“嘟……”一阵汽笛声改变了石山堡的格局,解放军要在石山公社境内举行一次军事演习,于是修了从省道到石山堡的碎石公路,紧靠且与老街平行从街东边背后穿过。军事演习加深了人们对解放军的认识,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机关、商店纷纷在距离石山堡南头米外的地势平坦的公路两边建房“安家”,集市也自然随迁,因为那里交通更加便利,地势也比老街开阔,于是慢慢形成了现在的石山堡新街。随着改革开放,老街居民外出求学、工作、经商,留守的老住户有些也搬到了新街,还有些在老街背后临公路边建房,我们也举家搬出了石山堡,老街土生土长的住户越来越少,随之变得冷清起来,地面的青石也不知何时被挖走,也许是送去烧石灰了吧。

“大家请看,这边是现在制作砖茶的机器,那边是过去人工制作砖茶的设备。”一位砖茶销售的工作人员指着陈列柜说,“这是我们生产的‘川’字砖茶,是百年品牌,其由来与古代圣贤和地名有关,也与羊楼洞的观音泉、石人泉、凉荫泉等三股天然泉水有关,是人杰与地灵相融合的神奇产物。每块砖茶上都有三个手指划痕,形似‘川’字。在购买时只要用三个手指一摸,就能认定是不是正宗的‘川字牌’砖茶。”

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我又想起石山堡老街,现在已经是外来人的天下了。临街的房屋几经改建变得完全没有昔日的模样,而且今天地图上所标注的石山堡老街是过去老街背后的公路,老街的原址成了背街小巷。我曾好几次沿着昔日的街道去找寻,却再也看不到老街的模样,找不到熟悉的老家,碰不到昔日的伙伴,不禁为正宗的石山堡老街只能留在记忆中而惋惜,这也许是我外出工作后很少回石山堡的缘故之一吧,虽然石山堡人们还保留着生产劳保手套的传统,虽然石山堡新街更热闹且更具现代气息。

年9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