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沈阳王雪松辽砚艺术馆馆长
沈阳市王氏传统制砚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盛京微砚技艺创始人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特聘教授
辽宁省建筑装饰职业教育集团特聘教授
辽宁广告学院特聘教授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出生在山城本溪的王雪松从小就喜欢石头,家里院子里常常堆满了他从山上河边捡来的石头,九十年代当地兴起的奇石热,每个集会都有他的身影,搜寻奇石化石,成为他上学和工作之外的最大爱好。
年,王雪松发现已经好久不做砚台的父亲为一位朋友的婚礼制作了一方龙凤砚,细润的质地,精湛的雕工,瞬间征服了他。
玉不琢不成器,好的石材遇到好的工匠,顿时有了新的生命和灵魂。从寻找收藏石头,到雕刻创造石头,王雪松似乎过渡的那么顺理成章。
受父亲影响,开始学习雕刻砚台,开始以辽砚和松花砚为主。辽砚和松花砚史上都曾被封为御砚,皇家血统的砚台对雕刻技法要求严格,王家传统制砚秉承了宫廷砚的特殊形式和技艺,王雪松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逐步了解了砚雕的历史和工艺,为日后的不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方好砚要经历:选料,开坯,粗坯,精雕,打磨等繁复过程,日复一日的重复,王雪松完全沉浸在这种艰苦的创作中,他总说刻石头的时光是最快乐的,这份坚守,完全来自于内心的无比热爱。
年到年间,王雪松一直潜心研究制砚技法,并多次前往歙砚和端砚产地,遍访制砚大家,参观学习,比较南北工艺,受益匪浅,年在江西婺源游学半年,学习以传承千年的歙砚技艺。年春天在沈阳,王雪松开始研发独具特色的盛京微砚。用本溪特色的辽砚石材将关东美景,满清文化,家乡风情融入方寸小砚中,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沈阳旅游文化产品。微砚方便携带,可使用,可盘玩,深受大众喜爱。
到年底,推出大清龙脉系列的盛京巨砚七方。以青云石紫云石为主,以大清发祥地为创意,雕刻出5——11只龙的巨砚,象征着大清龙脉曾经的昌盛。目前十三吨的世界上最大的药师佛砚,十吨的盛京十景砚,也在制作之中。巨型石材自古不多,每个周末,王雪松在砚石产地的矿山溪流中苦苦寻觅,遇到合适的大石,立即买下,把钱花个精光是常有的事,雪松特别珍惜这些宝贵资源,经常面对砚谱上的一些古砚感叹,因为有的石色再也找不到了。一些山民为了某些个人利益,盲目的不科学开采,也为砚石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没有什么办法,抢救一些是一些吧,王雪松所储备的辽砚,松花砚石料过百吨,各种花色之多,位列产地之首。
年5月,沈阳市皇姑区委为王雪松设立王雪松辽砚艺术馆。馆藏古砚,新砚及王雪松作品二百余方,免费对外开放。
年成立砚寓工作室,空间平米,为沈阳地区少有的艺术惠民,手工培训基地。
年,王氏传统制砚技艺入选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雪松多年坚持创办公益课堂,普及砚台知识和砚雕技法,只为这项技艺能够得到有序传承。
王雪松砚雕作品多次获奖并被海内外各届人士收藏。王氏砚雕技艺注重以石为本,因材施技,立足于传统,敢于创新。其代表作盛京微砚突出一个小字,微缩乾坤,巧中取胜。盛京巨砚突出一个大字,四平八稳,气势磅薄。多年来在大清宫廷砚研制方面也多有心得。在砚雕上,融合多个砚种特点,釆用了浮雕,薄意,透雕,圆雕,俏色等技艺,使每方砚都形成了独特的花式和美感。
砚雕艺术在我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王雪松始终觉得先辈的作品永远难以超越。学习和摸索是永远不能停下来的事,砚台这东西,真的是你做的越久,越觉得差距太多。自己不过是砚海中的一枚沙砾,只有不断地经历风浪和磨砺,才会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