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于涵
在昆嵛山“藏”着这样一个韵味十足的古村,它扎根于好山好水的自然风光,带着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在新的历史机遇里描绘出一幅生态振兴的美景,这里就是威海文登界石镇梧桐庵村。村里的山花开了又开,两条绿水依然长流,现在的小村庄正展现出繁盛的生命力,迎接八方来客。
好水好山好风光
“慢行”走进“世外桃源”
梧桐庵村于清朝康熙三十五年建村,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建村人为大水泊书法家于令淓第四子于书杰,因书杰字桐庵,居所处多梧桐树,故定名梧桐庵。梧桐庵村背靠国家级森林公园、赤松资源宝库、威海市优质水源涵养地昆嵛山,优质生态环境涵养了一方世外桃源般的水土。
“慢生活”,是梧桐庵村原生态文化旅游的主题。步入梧桐庵村,走的每一步都有新风景,唯有驻足,才能领略这里的秀美风光。村子的空间布局尊重山形水势,切合地貌。村内道路依山就势,村内支路保持原有风貌,整体形态与山区环境相得益彰。村中有两条水系,村南一条大河,河中央鸭、鹅水中嬉戏,河两岸以毛石堆砌,岸边绿树成荫,河水清澈见底。河床布满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村周边种植数百棵”四月雪”,每年春天开白色的小花,香气扑鼻。
村内有“半亩方塘”,用于养殖鱼苗,方塘周围栽植竹子,绿意盎然;有百亩樱桃园,借用“竹篱笆墙”围起,樱花配着竹篱笆,呼应着清晨的袅袅炊烟。经过改造,昔日闲置的小水塘“变身”荷花湾,经过加固修缮的院落依然“老旧斑驳”,石磨、车轮和竹篓等一批“老物件”也从尘土中翻找出来……一个原汁原味的美丽山村正带着岁月的印迹迎接八方来客。梧桐庵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于振国告诉记者,年梧桐庵村荣获了“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的荣誉称号。
旧民居有了新“灵魂”
农家乐“赋能”原生态旅游
村中的民居错落而至,黛瓦青石在远山下流水间有着别样韵味,其多继承胶东民居特色。承重墙体多以本地山区石材砌筑,内充泥草浆,房顶多采用当地硬木承重,高脊横卧。有很多都是清末、民国时期村居。
为挖掘和保护历史遗存,在进行旅游开发、打造美丽宜居村庄的过程中,梧桐庵村重点对这些民居进行修缮,老旧危房也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确保原滋原味。并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村民主动改建房屋、发展民宿。现在,梧桐庵村已经积极引入、打造了水云天、秋水居等10余所精品民宿。回归山林,在民居中聆听村头风铃的旋律,感受山涧季节的流转,这样的生活状态不由得让人流连忘返。
时值中午,宁静的梧桐庵村热闹起来,村内农家宴迎来了一批批游客。在“荷塘人家”农家宴,不仅可以欣赏美景,还能品尝到不少地道的农家风味菜。蚂蚱菜、黄精等新鲜的山珍,自家的出产的蜂蜜,樱桃、杏子等四季不断的水果,都是自然赋给这个小山村的礼物。村民用自己的巧手将自然的馈赠加工成丰富的农家宴,时蔬、跑山鸡、大饽饽等美食从村民的饭桌上走到了游客的餐桌上。此时,窗外是满池荷花,桌上是生活中最自然的“原生态”食物,很多游客成了这里的“回头客”。
小樱桃要讲大故事
打造观光旅游一体化
农村生态环境好了,生态相关的产业就会红火起来,土地上就会长出“金元宝”,生态产业就会变成“摇钱树”,田园风光、秀美乡村就可以成为“聚宝盆”。推动乡村振兴,梧桐庵正图谋以生态产业化带动乡村居民增收致富。
昆嵛山樱桃出名,梧桐庵出产的更甚,樱桃在这里受泉水滋养,口味格外鲜美,大小樱桃品种总数超过20种,种植面积超亩。每年樱桃收获的季节,都有不少游客来到村庄采摘、游玩,品尝声名远扬的昆嵛山大樱桃。曾经,梧桐庵只是一个以种植樱桃为主的普通村落,眼下正慢慢蜕变成为集樱桃种植、休闲民宿于一体的美丽乡村。
现在,梧桐庵作为镇级“文化旅游+”示范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以樱桃为媒,建设民俗展示中心,联系剪纸、柳编等民俗工艺传承人,利用村内空闲房屋展示民间艺术,把传统文化留在现代生活身边,对接文登区民间艺术家协会,打造昆嵛风情馆、历史记忆馆。发展红色文化,挖掘本地“暴动”“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故事资源,打造昆嵛山红军纪念馆。
依托樱桃产业,梧桐庵还开展了登山大赛、集体写生、品茶会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节会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每年吸引数万游客来此观光旅游,成为周边区域群众旅游休闲的重要目的地,梧桐庵村的“美丽”故事正在越讲越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