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开启我们黄山及周边游的计划:21日歙县古城和花山迷窟。22日九龙瀑和翡翠谷,23日宏村和西递,24日登黄山,加上来回一共6天,时间蛮紧张的。

中巴是前往屯溪的,路过歙县,将我们放在车道边便驶去。我们的行李托中巴司机带到屯溪的一家宾馆,并预留了电话。一同下车的有一对情侣小朋友非常热情,陪同我们一起前往歙县古城。两个年轻人都是有志青年,刚毕业便考上公务员。男孩说当时报考大学的专业并不喜欢,便自学法律,在校期间便通过司法考试,为日后考取公务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城歙县

歙县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北倚黄山,东邻杭州,南接千岛湖。万年桥位于练江之上,是明万历元年修建,此桥为九孔石拱桥,长米,宽6.6米,高10米多,年县政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大修

歙县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也是徽州文化和国粹京剧的发源地。古城对外地人是收费的,好在情侣小朋友是本地人领着我们进去,也就免了费用。

徽园,是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在原徽州府衙一带修建的仿古旅游区。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明万历十二年()建,呈八脚结构,这样的牌坊举世无双。坊主许国是三朝重臣。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有功,皇上准他回老家歙县建造牌坊以显功名,当时徽州四脚牌楼林立,许国为了体现他的官重威显和与众不同,采取先斩后奏的方式建造了这座八脚大石坊。事后他巧妙地赢得了皇上的恩准。

小朋友说县城内仿古街商业化味道很浓,建议我们看看鱼梁街和鱼梁古坝,说那边民居保存的更原始些。

我们穿行街心公园沿着练江向鱼梁坝方向走去!

这是条明朝始建的古街,一条青石板路逶迤向远,幽幽地烁闪着岁月的青光。江边矗立的亭子是水文观测站。

石板两边是排列有序的鹅卵石,提示我们已经到鱼梁古镇了。

江边的民居,为抗汛防潮房屋下层修成拱形的空间,但并不住人或贮物,只有些堆土。

古街江边有一处古人放生池,并有几块古碑,分别写着:“敢有在放生池捕鱼者立拿重责三十大板,枷號一月不恕”。“本府正堂龔示”。“李白问律处”。看来当时官府已有环保意识,对生灵慈悲为怀,严禁滥捕滥杀,严惩不贷。但李白并未在歙县任过官,只曾在此访友短暂停留。至于为何有李白问律处,并未查到文字记录。

坐落于练江边的白云禅院,直面古街,简洁古朴,与古街的格调相辅相成。白云禅院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今日禅院大门紧锁谢客。

忠护庙相传该庙供奉汪公大帝第八子,亦云供奉清初徽商一高超镖师。

渔梁街,属国家历史文化名街,唐朝乾元二年(年)形成街市,已有多年历史,是当时徽商及府衙官员们外出的必经之路。渔梁街长约米,街道狭窄、曲折,整条街道用清一色卵石铺就,密而不乱恰似鱼鳞,又因古街形似鲤鱼,故称“鱼鳞街”。

街面上的卵石及房前的石阶和门当历经千年沧桑磨励泛着淡淡的鳞光,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狮子桥始建于唐,原名“施氏桥”。由最早居住渔梁施姓家族所建,后谐音“狮子桥”,以示吉祥如意。桥头及桥身设计极简陋单薄,却历经风雨屹立千年不倒,想必有功到之处。

狮子桥的侧面及水道。

渔梁古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隋末的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古代拦截的一道滚水石坝,已有近年的历史了。渔梁是古徽州最重要的水陆商埠码头,往来集散,生意兴隆。明清时期,徽商从这里扬帆起航前往全国各地。

鱼梁坝横截练江,坝长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

坝旁专门留有二个方池,便于人们洗菜涮衣,至今仍在使用。

池水清澈,表面平静,实则流动。

看完鱼梁街,下一站要去看看棠樾牌坊群。这时双腿快迈不动了,好不容易找到一辆出租车,要价20元。如果坐公交车也就二元钱。但需要走到车站并候车。途经太平桥。

棠樾牌坊群

棠樾牌坊群离歙县县城约7公里,座落于棠樾村旁。歙县被誉为“牌坊之乡”,据史料记载,歙县历代共建牌坊多座,现存牌坊82座。棠樾牌坊群就是代表。棠樾牌坊.鲍家花园是5A景区,套票价元。网上买会便宜些。

棠樾为鲍氏家族的聚居地。该家族自南宋建炎年间迁此定居,绵延了余年。鲍氏是一个以“孝悌”为核心、严格奉行封建礼教、倡导儒家伦理道德的家族。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棠”字解为棠梨树或海棠树,“樾”字是树荫的意思。“棠樾”的意思就是棠梨树或海棠树的荫凉之处,当年这里一定是棠梨或海棠遍地,荫及村舍,故而得名。

敬述先德,勉励后人的世孝祠,匾额“世孝祠”三字为清大家邓石如手书,世孝祠专祀鲍氏宋以下的孝子。

清懿堂,俗称女祠,是世界上唯一的女祠。数千年来,封建社会女性不能进祠堂,祠堂内更无女性牌位。棠樾富商鲍启运自幼丧父丧母,由姐姐扶养成人,为让姐姐死后入祠,于清朝嘉庆十年建造了清懿堂,名取自“清白贞烈,德行美好”之意。女性不但可以入祠祭祀,共商女性大事,并立有女性祖先牌位。女祠的建造也是历史的进步。一般的祠堂都是坐北朝南的,清懿堂却是坐南朝北。这来自于阴阳相悖的哲理,既为女祠必与男祠相反,女祠的门脸小而简洁,偏安一隅。显示出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

清懿堂结构为三进五开间。

享堂悬挂着“贞孝两全”的横匾,是清代名人曾国藩所书。室内“清懿堂”是出自书法家鲍鉁之手。

享堂一幅写有“福我云礽”四个大字的牌匾,其中“我”字的那一横是断开的,这表示当时女子的忘我牺牲精神,能够牺牲小我成全家族的“大我”。

敦本堂祠,俗称男祠,始建于明嘉靖末年,供奉鲍姓各世祖宗。庄重、古朴、大方的敦本堂,坐北朝南,三进五开间,五凤楼门厅,银杏为柱,樟木为梁。

进入祠堂的大门。门档上“鲍氏支祠”,中间为一正门,但平时不开,游客须从左右两个侧门进出。导游说当年江泽民参观敦本堂时正门敝开过。正门和侧门上都画有威武的门神像。神像两旁两石墩和神像上面突出的四个木档,分别叫门当、户对,现代人把门当户对指作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的门第观念。

通过天井来到个鲍氏家族议事的敦本堂,房檐下是歌颂鲍氏祖先的匾额——“乐善好施”,“敦本堂”的匾额悬挂在大厅内正上方。

屋檐上雕龙画风。

许多的名人古宅墙壁上都有朱熹题写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敦本堂也不例外。

享堂正面上方的匾额上题写着“慎终追远”四个大字。意思是在做事前,谨慎从事,追念初衷,并且预想后果,就能少做错事。牌匾下是鲍家比较显赫的祖先画像,画像的两旁有一幅对联: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意思是先祖功成名就,惠及子孙后代。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为了表彰在“忠孝节义”等各方面“功勋显赫”的官员,当朝准于这些人在故里修建“功德牌坊”,作为榜样示于后人。可见封建社会也十分注重精神文明的传承呢!棠樾共有七座牌坊,从第1——第7牌坊:依次为: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立节完孤坊)——骢步亭——乐善好施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节劲三冬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1、2、7座牌坊为明代,3、4、5、6座为清代。前两座结构为卷草纹头脊式,后五座为冲天柱式。年5月4日江泽民来到棠樾参观留字。

第一座牌坊:鲍灿孝子坊,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余年。在挑檐下的“龙凤板”上,“圣旨”两字镶在其中。鲍灿一生并未做过官,因其为母口吮脓疽,文人竞相传颂,朝庭准立坊。

第二座牌坊慈孝里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年),坊上面镌刻“御制”、是旌表棠樾人鲍宗元和鲍寿孙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父子俩争死,以求他生。明成祖为追表他们,赐建此坊。

第三、四、五、六座牌坊:分别是“立节完孤”牌坊、“乐善好施”牌坊、“节劲三冬”牌坊、鲍逢昌孝子牌坊,这四座皆是清朝时期所建,形制结构基本相同,但雕刻比明坊精致。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节劲三冬”坊是为一位继母所建。这位继母29岁亡夫,抚前妻之子成材,修夫九世以下祖墓。当地官员破例为继母的她建造了牌坊。但把牌坊额上“节劲三冬”的节字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

第三座牌坊之后是明隆庆年间修建的骢步亭,鲍献书偕侄元臣建。骢步意为建亭者心存祖道,乐善好义,且有远大前程。宝顶形为官帽,他处少见。门额上“骢步亭”三字,乃清书法家邓石如手笔。

最后一座也是明朝牌坊,建于明天启二年,旌表鲍象贤镇守云南、山东有功,忠心耿耿,曾多次遭到奸臣的中伤,但却始终廉智自持,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

歙县棠樾青石牌坊群,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设计精巧。一座一座直冲云霄,千年不倒不败,成为歙县一张永久的名片。

看完牌坊群,顺便在棠樾村里转转,村内有许多做旅游生意的店铺,大多数经营着与其它旅游景点一样的产品,唯有歙砚是这里吸引眼球的特产。歙州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广东端砚、黄河澄泥砚齐名。据说歙砚石一般需要5-10亿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且有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特点,加之造型浑朴,浮雕、浅浮雕、半圆雕等风格深受到历代书法家的称赞。

细细的天灯巷只容一人通过,采光全靠顶上自然光线,天灯巷的名字很贴切呢

中午12:15时左右走出棠樾牌坊,大概步行10分钟左右到鲍家花园。我本意是不想看鲍家花园的,无非是小规模的楼台亭榭湖之类的,因是套票,不去有些可惜,无奈地走一圈吧!

原鲍家花园为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徽商、盐法道员鲍启运的私家花园。与苏州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无锡蠡园、梅园齐名,毁于清末太平天国战争。近代修复重建,鲍家花园占地余亩,收藏盆景作品近万盆。进入鲍家花囥,我们要了个电瓶车,票价每人10元,坐车游园轻松又快,随时停靠拍照,

亭台楼阁、小桥流水。

通向文昌阁的路上绿树红花。

文昌阁也是近年来彷建的,只远远看一眼,没有近观

园内盆景许多以枝干虬曲的木本植物为培育对象,树桩大而奇,形态蟠曲古朴,造型精巧奇美,白墙黑瓦与苍翠挺拔的盆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尽显徽商贵族庄园的魅力。

园区中的风景优美。

因下午要去花山谜窟,在鲍家花园总共待了十几分钟便匆匆离开,12:50左右我们乘公交车到歙县城附近,就近搭乘到屯溪的中巴,票价6元。中巴将我们放在距花山谜窟4—5公里的地方。随后我们又换乘另一辆中巴车,再付票价3元。于13:30左右抵达花山谜窟。

花山谜窟

花山谜窟——坐落在黄山市屯溪与歙县交界处,距屯溪15公里,为古徽州的石窟遗址。目前已发现石窟36座、遗址区面积达7平方公里。花山谜窟之奇是因为它不是天然洞穴,而是古代人工开凿的规模宏大形态奇特的地下宫殿群,据考古、地质方面的专家对石窟出土的西晋釉陶等文物进行考证断定,它开凿于西晋年间,距今有多年的历史。

在景区大门便远远的看到苍绿的山体上有红色灯箱制作的“花山谜窟”四个大字。发现谜窟的人是位老农,年的夏天,老农上山砍柴,无意踩中了一块石窟的松土,结果,松土塌落,露出石窟的出口。之后,政府派人考察发掘,使得花山谜窟重见天日。

已发现的36座石窟都分布在新安江对岸的花山内,所以进入花山需要走一条跨江的吊桥。一座旋转楼梯的桥头矗立在新安江边。

在旋转桥梯上远眺新安江美景——蓝天绿树碧水令人心旌荡漾。

横跨新安江的桥头上有江总书记的题字。

横跨

新安江

的吊桥上系着五彩风车,在山风的吹拂下“哗哗”的迎风歌唱。在悬于空中的吊桥上一走一晃的,胆小的人并不敢大步快走。

年江泽民总书记来花山参观石窟,并命名此处为巜花山谜窟》。

走入景区就可看到左侧山上刻着两方摩崖石刻。一个是“神工鬼斧”,一个是“天下奇观千古之谜”。都是今人留墨。

花山已探明36窟,但只开放2号窟、35号窟、24号窟。35号石窟在景区入口不远处的右侧,口小洞大,总面积平方米,属目前全国最大的人工石窟。也叫清凉宫。

35号石窟洞深米,最低处低于新安江水面以下2米。常年恒温15°,冬暖夏凉适宜。进入35号窟中,为石窟中的恢弘的规模、壮观的气势感到震惊。身临其中真如进入宫殿一般。巨大石柱呈一字排列,环绕大殿有36间石房。

这么庞大而壮观的石窟,洞里空气却流通顺畅,一点不因潮湿而有霉湿气味。

石窟内空间奇大,结构怪异,窟内最高处有18米高,如同现在普通建筑六到七层楼。

窟内层层迭宕,洞中套洞

H型石洞。

有的洞呈横卧长方形,有的呈竖着长方形。

有的洞呈不规则形。

有的洞内水波荡漾,清澈见底,迂回通幽,常年不枯。

清水池:这里是35号窟的最低处,低于新安江水面2米,据考证说,这里曾被淹在水下18米深。池水是由岩隙渗出,经年不涸,该处的凿痕是石窟群中最清晰,最完美的。

清水池周围保持着千百年前原始风貌,池边的垒石码放整齐有序,也完全是古人所为。

一个呈45度斜面状向前延伸石壁,正好与石窟外面的山坡坡度一致。古代匠人们是如何准确测量出斜面的坡度并与山体走势吻合呢?

石壁上当年的凿痕印迹至今依然清晰如初。一行行细密的直线型凿痕,线条笔直且连贯,就如机械开凿出来的一样。

石窟分有上下层,偌大的石窟,在里面说话却没有回声,十分奇妙。导游说这与开凿的石壁纹路吸声有一定关系。

擎天柱:35号石窟内有26根奇幻神秘的擎天大石柱,支撑着石窟顶部山顶,排列位置纵横交错,形成了最稳固的支撑。据测算,每根石柱所承受的重量为——吨不等。

2号石窟也称环溪石窟,曲折深幽。

2号石窟的石柱,犹如一只巨型穿着靴子的腿,支持庞大的石窟顶部。

三足鼎立的石柱

整齐排列、宽窄一致的叠层石房。

石房墙壁厚薄不一,最薄处仅10厘米厚。

石柱上的小方窗是干什么用的?我猜一是用于照明,可以一灯照两房,还可能是用于方便传输物品的的窗口。

2号窟内大殿虽不及35号大但也恢宏壮观。

2号洞内有十四石柱上的方型和圆型盲孔奇幻神秘。

盲洞大都在石柱高位,且这个盲洞有古人用火的痕迹,会不会是插火把照明用的呢?令人浮想联翩。

从2号窟出来前往24号窟在2号石窟与24号石窟的途中还有花山湖(天鹅湖)相隔,需要乘船游湖才能抵达24号水上石窟。

先乘小船来到天鹅湖码头,水上果真有不少黑天鹅在水面自由自在的戏水,时而展翅扑打起水花,时而潜水捕食小鱼,十分安逸。从这个码头下船还需再行一段10分钟左右的木制栈道,到达第二个小码头。

在第二个小码头排队依次穿上救生衣,每6人一船,这里发生了一些不快,因我们是散客,总有游团抢在我们前面坐船,最后忍无可忍,据理力争,我和另一位从内蒙呼市来的姑娘才坐上船。小船向溪水深处进发,大概不过米水道,水道尽头一拐弯便到了24窟。

24号窟是一座水上石窟,也是最美的一座,石窟面积为平方米,石窟洞口开在新安江水中,呈扁长方形,6跟方形大石柱成两排阵势支撑着窟顶。如此四层,衍入地下,有“24柱”之称。

洞内碧波荡漾,深不见底,泛舟其间,让人的心绪既兴奋,又产生出许多迷团来。

船在窟内转了一圈,只见眼前出现一个低矮的洞口,没等我反应过来,只听船长一声大叫“低头”,6人齐齐的把头低到不能再低,船顺利通过。至此24号窟游结束。

从登6人小船开始到返回小码头全程不过5、6分钟的样子。在24号窟真正待了不到2分钟,时间太短了些。

花山谜窟的谜团在于,如此大规模的人工开掘石窟,又处在新安文化的中心地带,窟洞内没有壁画、没有佛像,也没有文字,更无任何史料记载,就是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也难寻其踪影。它神秘的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达数千年。近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花山谜窟探秘研究,对谜窟猜想已不下几十种。其中采石场说,是最被认可的一种说法,古徽州留有许多做工精巧的古民居、古桥、古道,还有渔梁水坝等古老水利工程,需要大量的石材,而花山谜窟恰处于新安江边便于运输石料。理由似乎比较充分。但也有许多让人疑惑的问题,首先露天开采则岂不更省时省力,既安全,又便于搬运,且无须照明。其次,采石有必要留下洞中那些精雕细刻的漂亮花纹吗?其三,石窟中有许多薄墙没有支撑作用,为什么不打通以便运输?屯兵说,据《新安志》载,东汉时期,孙权为铲除黟、歙等地山越人,派大将贺齐屯兵和储备兵器弹药的地方,屯溪之名由此而来。最远久的猜想是越王勾践伐吴的秘密战备基地。还有徽商屯盐说、皇陵说等等,但每个学说都只是猜想,没有强有力的证据佐证。

观花山之景,猜谜窟之谜,各位看官如果你兴致,不妨也来探访一番,千年之谜,期待有心人去破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0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