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首《早发白帝城》,让重庆的白帝城名留青史天下闻名。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在李白写下这首《早发白帝城》的多年之前,白帝城还隐藏了一个惊天的秘密,这就是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真相。
众所周知,公元年,刘备兵败猇亭退守白帝城。悲愤交集之下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将诸葛亮和李严火速召来。临终之前,他拉着诸葛亮的手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是正史《三国志》里的原话。
这可不是《三国演义》,也不是瞎编的。诸葛亮当时什么反应?一听这话,他是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说“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说完叩头流血不止,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刘备白帝城托孤。
而正是这段托孤情节,成就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美谈。白帝城还隐藏了刘备脱估的真相,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还得说正史《三国志》。《三国志》记载刘备在托孤诸葛亮之后,紧接着又单独召见了一个人常山赵云赵子龙。
史料上说,刘备单独对赵云说了这么一段话“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信。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从字面上看,刘备嘱咐赵云的这段话,好像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在意。但事实上结合当时的背景,你稍微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段话另有深意。
那就是我走以后,你要看护好我的儿子,如果有人胆敢要推翻他,那你就替我除掉这个人。刘备要防的是谁?这个人是谁?说出来让人后背发凉,他要防的正是刚刚托孤的诸葛孔明。托孤诸葛亮,刘备那是没办法,因为只有诸葛亮的才,才能辅佐刘禅继续支撑蜀汉政权。可也正是因为诸葛亮的才,刘备又放心不下,担心有一天诸葛亮会取而代之。
所以他说“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是什么?这是手段,用话先堵死这种可能性。但是光说肯定不行,还得为儿子再加一层保险,这层保险就是赵云。有人可能会说了想多了吧,你这属于过度解读。其实一点都没想多,如果真的只是对老朋友的临终交代,他完全可以在托孤的时候,当着大家的面跟赵云说那番话。而他为什么要单独召见的时候才说呢?那就是另有深意。
赵云听懂了吗?当然听懂了。大家知道赵云和刘备的关系,虽然没有像刘关张一样桃园结义,但是他绝对是刘备最信任的嫡系。在刘备集团里,赵云一直担任什么角色?那就是看守老营,守护刘禅的角色。只要刘关张外出征战,看家的一定是赵云。就包括刘备最后东征孙权,他手底下已经没有什么大将了,可是也没把赵云带出来。
那您说赵云能不明白刘备的真实意思吗?必须明白。而这就是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惊人秘密,赵云是刘备为诸葛亮预留的杀手锏。当然,所幸诸葛亮一直谨遵嘱托,鞠躬尽瘁辅佐刘禅。赵云这个杀手锏始终没派上用场,也就是说刘备对诸葛亮有点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是作为君君王作为政治家,防这一手也不为多也能理解。
有人提出质疑,说刘备死后,诸葛亮真的是鞠躬尽瘁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质疑,主要是很多人发现诸葛亮的前后期的表现反差有点大。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一篇《隆中对》便雄才大略确定天下三分之势。初出道遭遇夏侯惇于近十万大军来袭,当时刘备人马不过几千,人是惶恐不已,诸葛亮不慌不忙,一招火烧博望坡,将十万曹军烧得丢盔弃甲。
接下来,他火烧新野,智取荆州,过江东舌战群儒,借东风火烧赤壁,直杀得百万曹军是望风而逃,曹操亡命败走华容道。再接下来,那就更了不得了,他三气周瑜巧夺四郡,破张鲁收益州七擒孟获稳固南中。在他的谋划经营之下,刘备的势力是一步一步壮大,建立起了鼎足三分的蜀汉政权。
为此有人评价,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前半部几乎就是诸葛亮一个人的风光史,而诸葛亮成为了人们心中智慧的一个代名词,也就是这么来的。就连近代文学家鲁迅都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就是他聪明到不像人了如妖似魔。清代的评论家毛宗岗,更是将诸葛亮称之为“智绝”。
可是再看《三国》的后半部,自打后主刘禅继位,手握蜀国军政大权的诸葛亮,就好像干了一件事情伐魏。先后是六出祁山,而结果回回铩羽而归,几乎没有半点业绩可言。以至于人们要问,这还是那个智计百出稳操胜券的智神诸葛亮吗?
当年曹操那么厉害,诸葛亮还可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是后来,诸葛亮超常的智慧突然就不见了。虽然也有几次小胜仗,可根本就无济于事。为什么会这样?诸葛亮为什么会前后判若两人。有人认为,诸葛亮六出祁山其实并不是真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应该是以伐魏为理由,要牢牢掌控蜀汉军政大权而已。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而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又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当年在赤壁,孙刘联军确实和曹魏发生过一场大战,这场大战也真如小说《三国演义》里所描述的那样,孙刘联军的火烧赤壁大败曹军,但是火烧赤壁的历史真相是这场战役跟诸葛亮没有半毛钱关系,他真正的策划是吴军大都督周瑜周公瑾。
在《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堪称诸葛亮的封神之作。真相怎么就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呢?原因很简单,当时诸葛亮出道不到一年,还只是刘备帐下的小鲜肉一枚,更何况事实上诸葛亮也没有去过江东,所以《三国演义》里的舌战群儒,什么借东风草船借鉴纯属演义,压根就没有影的事。
真相不止于此,就说《三国演义》第39回火烧博王坡。在小说里,这是诸葛亮初出茅庐指挥的第一场战斗,结果是牛刀小试而大获全胜也。那么历史上有没有这档子事呢?确实有,只是这件事情的主角也不是他诸葛亮。其实历史上这场战斗是刘备指挥的,刘备与夏侯惇于禁他们,在博望坡那边烧屯伪遁设下伏兵大获全胜。那个时候,诸葛亮他还在隆中躬耕还没出山。
火烧博望坡和诸葛亮也没有关系,怎么会这样呢?传说当中的智神诸葛亮,其实是罗贯中老先生一手给力捧出来的小角。有人粗略归纳了一下,在小说《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力捧诸葛亮的手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叫史料不够脑洞来凑,最典型的代表就七擒孟获。七擒孟获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
史料《汉晋春秋辑本》一本书里,确实提到过蜀军和土著部落有过武装冲突,可是记录只是寥寥数语,但是依据这个线索,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慧,罗贯中先生脑洞大开,竟然用了四回的篇幅演绎出了七擒七纵降孟获的精彩故事。第二种叫史料不足换个马甲,这种情况在小说里面比较多,除了周瑜主谋的火烧赤壁,刘备主谋的火烧博望坡。被罗贯中换成了诸葛亮的马甲之外,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的原型主角是谁?其实是孙权孙仲谋,而且事情的本身也不是借箭。当时那是魏吴两军江边对垒,孙权这个人胆子比较大,借着清晨江上的大雾为掩护,亲自驾船去曹营边上搞侦查,不料刚到曹营附近就被发现了。曹军发现了以后,不说万箭齐发,什么百箭齐发,箭都打在木船上面,然后打得太多了,船一边太重了船要翻了。孙权灵机一动,让这个船掉个身子,以另外一边受箭。两边平了,孙权说回去了,这才是草船借箭的真相。
再比如,小说里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的章回,诸葛亮智激黄忠,智取汉中的戏码,那也是非常之精彩。可是真相是怎样的呢?真相是刘备争夺汉中,身边的谋士是法正,诸葛亮压根就没有去过汉中前线。再说第三种加戏的手法叫史料本无全靠脑补,比如说《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主导的另外一场火攻戏火烧新野。历史上有这件事吗?史料当中压根就没有记录,连影子都找不着。
为什么呢?因为刘备当时在樊城,根本就没在新野。又比如设坛祭风智算华荣道,《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解也从来就没有提到过,至于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那就更是罗贯中的妙笔生花戏剧演绎了。诸葛亮那根本就不是什么智神了?那没办法,事实就是这样的。
包括《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评价诸葛亮时也说他是“智戎为长,奇谋为短”。既然真实的诸葛亮奇谋为短,罗贯中为什么还要力捧他呢?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其实并不擅长奇谋,而这也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前后判若两人的根本原因。前半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那就百战百胜智计百出通天达地,那是罗贯中老先生一手给捧出来的。而后半部的诸葛亮,才更接近他的本来面目。
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肯定还记得,一出祁山在讨论进攻路线的时候,名将魏严就曾经提出“分兵五千出子午谷,十天内便可直抵长安城下”。魏严的策略属于奇谋,讲的是以奇兵取胜。但是他的建议被诸葛亮否定了,因为诸葛亮担心魏军在子午谷有伏兵,所以他最后选择最远的线路,也就是兵出祁山夺取陇右三郡,再相机进攻关中。结果马谡失守街亭,使得第一次北伐功亏一溃。
这件事情就证明,真实的诸葛亮属于稳健派,而不是注重奇谋的冒险派。既然诸葛亮奇谋为短,罗贯中为什么要不遗余力甚至不惜大开脑洞,移花接木地力捧他呢?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到底干了些什么?
第一件事情,他是重新恢复和东吴的结盟。从表面上来看,诸葛亮这个决定的和刘备最后的意愿是相反的。要知道,刘备为什么东征吴国,因为关羽关二爷死在吴国的手上,刘备去给义弟报仇。不料想,他把自己也搭进去了。从这点上来看,吴蜀本应是有不共戴天之仇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对于恢复吴蜀联盟,当时蜀国朝堂上反对的声音很大,甚至有人公开说诸葛亮背弃先主,但是诸葛亮力排众议,最后还是达成了吴蜀结盟。
诸葛亮的这个决定真的就背弃了先主刘备吗?事后我们看,其实恢复吴蜀结盟才是诸葛亮忠于刘备的谋国之举。首先是地盘,当时天下十三州,魏国独占九州,其中包括经济最发达的中原地区,吴国占三州,而蜀国只有一个益州。魏蜀吴三国,蜀国地盘最小。其次是人口,根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三国鼎立时期全国在籍人口大概多万,其中魏国人口多万占据一半还多。吴国人口万左右,而蜀国人口最少不到万。
这两点很要命,没地盘没人口,尤其是人口,因为在古代,人口不仅意味着生产力,更意味着战斗力。在经济实力人口数量都处于极度弱势的情况之下,如果吴蜀交恶,曹魏借机兴兵,蜀国将面临什么局面?随时可能被倾覆有灭国之灾。而蜀国一旦被灭,诸葛亮又何谈他向刘备承诺的辅佐后主归于旧都呢?
第二件事情,魏蜀实力悬殊,蜀汉政权却依然维持了40多年,除了吴蜀联盟的外交手段之外,蜀国政权稳固所依靠的还有什么?答案是民心。诸葛亮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有这么几点。第一,切实地重视民生,最有代表性的事情是诸葛亮专门设立了都江堰的堰官。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对川属平原的农业生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以往都江堰的工程维修,主要由民间自行承担负担极重。
诸葛亮入蜀之后,革除了这一做法专设堰官,并且成立一支人的巡堰队伍,将整个灌区的维护浚修以及防洪监管一定纳入到了国家管辖范围之内。这么一来,不仅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更让农业生产有了强力的保障,因此深得蜀地民众拥戴。
第二点,训章明法执法严格。他执法严格之前,他首先是明法,就明令公布哪些事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是不能做的。当然训章明法只是前提,而执法严格处事公正,才是民心认同的关键。在这点上,诸葛亮堪称表率。公元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开创西晋王朝之后,曾向追随诸葛亮北伐的谋臣樊建,询问诸葛亮的智国智慧。
当时樊建毫不犹豫地用了16个字来评价诸葛亮,他说“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樊建举了几个例子,第一个是马谡违反军令失守街亭,诸葛亮并没有因为对马谡的栽培赏识而徇私枉法,不仅挥泪斩了马谡,而且还上书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第二个是惩处李严,当年在白帝城托孤,除了诸葛亮,李严也是托孤大臣。
但是后来因为个人原因,李严触犯了法令,受到了诸葛亮严重的惩处。同为托孤大臣,李严对诸葛亮的惩处是什么态度呢?他心服口服。这些事都足以证明,作为托孤大臣,诸葛亮辅佐刘禅用心之国,确实是兢兢业业的。他干的另外一件事情,后世却多有诟病就是北伐。
诸葛亮做的事情就是穷兵黩武,这个在中国战争史上很少看到,一般我们见到的都是强大的一方去讨伐弱小的一方。六出祁山看到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一个弱小的一方去讨伐强大的一方,而且还是在四川北部在陕西南部那么险要的地方。那个地方易守难攻,诸葛亮作为攻守的一方。无论从经经济上还是从军事上,这个都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那么诸葛亮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吗?作为政治家军事家,他不可能不清楚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但是即便是每次北伐都是无功而返,他却依然不改其志,直到最后病亡在五丈原。他如此执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原因在于这是先主遗愿,所以叫这叫做知其不可而为之。他必须去打,所以六出祁山与其说是在描写诸葛亮的战争智慧,不如说是在表现他对刘备遗愿的忠诚。当明白了这一些,我们对那道著名的《出师表》会不会理解得更为深刻的一些呢?
奏表结尾,诸葛亮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想表达的其实不是感伤而是悲壮,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而他所做的这一切,原因只有一个,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之所以读了让人泪下,就是一个很卓越的文人或者说一个伟人,因为各种原因,他实际上是以个人的能力,在挑战一种不可能,但是他全力以赴地去做。
而正因为诸葛亮的这种精神这种人格,他才被后世奉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出师表》也因此流芳千古。南宋名臣文天祥,在被元军俘虏押解北上的途中,他难掩激愤之情写了一首名诗叫《怀孔明》“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襟。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在他的另一首名诗《正气歌》中,他还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或为出师表,鬼神气壮烈”。
文天祥为何如此推崇诸葛亮呢?文天祥这样么推崇诸葛亮,是因为他们惺惺相惜,就是他们两个人,他认为自己跟他的境遇是比较相似,他们的抱负他们的理想比较接近,他们都是胸怀统一大志,都是希望为自己的祖国奉献自己生命而死而无怨的这种境界。
我们就不用再多说,为什么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不惜笔墨力捧诸葛亮了,那是被他的人品所折服,那是因为诸葛亮的高风亮节,以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忠诚担当令人感动让人神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