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董寨村四面环山,坐北朝南,温河之水由村南石崖下的龙潭流过,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处于太行八径之一的井陉之西。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连接晋赵两国的重要通道。据考证,汉末并州牧董卓曾在此凭险设关,屯兵建寨,世称“董卓垒”。董寨古有三道寨门,即东门、西门、北门,因村南为悬崖峭壁,龙潭天险可作天然屏嶂,无需设南门。东门犹为重要险绝,是西进太原的必经之路,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凡是乘车走过阳井公路的人,无不为一个村子的奇特外貌而诧叹!在阳井公路的北面,和公路隔河相望且平行延伸,一个完整的青石灰瓦的村落,坐落在一块硕大无比的石头上,即一块巨石撑起了一个村。十几丈高的悬崖,陡峭直立,呈半圆型状圈围着村庄,多么险峻的自然城廓,一个石邦石底的村寨,多好的根基啊!如果没有近年里才修筑的南北相通的水泥拱桥,任你有天大的本事,面对近在咫尺的村落,你根本就难以跨越。
如此精致而漂亮的村寨。青石街,青石房,青砖灰瓦青石墙,吞口门楼二进院,铺面临街好排场。笔直的一条大街直通东西,约有一里地长,宽约丈余。分东街、中街和西街,东西两阁遥相呼应,东供观音,西奉关帝,庄严肃穆,蔚为壮观。大街两岸南北门户相对,多为二进院落,其基本布局是:大门连巷道、前院、二门、里院、影壁和正房(南向院落为南房),许多院落还有东西配房,骡马圈、牲口棚等,为典型的明清时期北方建筑布局风格。
由于下董寨正街是连接晋冀两地古驿道的必经之路,所以临街院落大多为骡马店铺,大门又以宽大门楼居多,约五尺左右,要能拉得进负驮牲口,如骡、马、骆驼等,门口街边设上马石。凡骡马店,院内一般都建有较大的水窖(旱井),集自然降雨供住店的人畜饮用。除正街外,还有后街(分头、二、三道巷),下街,圪台,遥篮,杨道,崖头齐,河坡底等。村落布局是户挨户,墙连墙,密集而有序。整个村子基本处于一个平面,东街和后街、圪台等稍高,下街稍低。横平竖直,排水通畅,建筑规整,布局合理。俯瞰村寨的轮廓,东阁高扬其头,南北两个崖头齐为两翼,主村为身驱,杨道是尾巴,极象一只展翅高飞的神鸟,早年就有凤凰城之美誉。祖先的智慧令人叹服,严谨的规划无可挑剔,好一幅壮美的山寨画卷。
下董寨的东大门,即东阁,也称观音阁,地势非常险峻、雄壮,从龙潭出口处的温河河床沿石彻陡坡向上,一溜的慢上坡,坡度约45度左右,到临近东阁的河坡底时,坡度再次变大,约60度上下,抬头仰视便是雄伟的观音阁,阁体下层为青石拱旋,上层为砖彻阁楼,内供观世音菩萨,上披起脊瓦顶。拱门上方镶嵌一块青石,上书“朝阳阁”三字。高大雄伟的朝阳阁配以南北两翼开翅般平行伸展的南北两个崖头齐,让每一个由此走进村寨的人,无不感到自己的渺小和阁楼的高大威严,极其雄伟壮观。此处和娘子关城楼相比,其雄浑之感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由于阳井公路开通后,无人再走此道,感觉不到而已。
下董寨是一座名符其实的石头城,青石铺街,青石垒墙,青砖门楼,青石建房,又坐落在一块完整的大青顽石之上。所以说,青石就是董寨村的魂。魂之所依,魂归何处,青山作证,青石为凭。虎锯龙盘青石寨,千古铸就凤凰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