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陶瓷,可谓是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并没有将陶瓷纳入,但是陶瓷一直贯穿着我们从古至今的生活,不过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将陶瓷与印刷结合到一起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提起印刷,大家不禁产生疑问,这印刷术通常不都是木版吗?怎么能跟陶瓷挂钩呢?但还真就有,而且后面还演化出了瓷印,您且接着往下看。
瓷印术:重复利用的印刷
毕升是中国北宋伟大的发明家,发明活字版印刷术,初为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后来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宋朝的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毕升的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像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
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生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毕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升没有采用,其实毕升的活字印刷术与景德镇瓷器的渊源,在民间早有传说。
毕升与陶瓷活字
相传当年毕升心痛于当时印刷的困难与浪费,费尽心思想要发明出一种既快捷,又能重复利用的印刷术,可是在试验了多种方法后依旧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一天他看到景德镇的瓷器上的印花之后,突然有了灵感,便收拾行李从家乡来到了景德镇,而这一趟行程终于让毕升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心愿,一到景德镇,毕升就开始学习了解瓷印的工艺流程。
而正是在这个了解的过程中,毕升意识到陶泥是制作印刷字块的最好材料,首先,陶泥过火后性能稳定,遇墨、遇水皆不变形,另外,最重要的是它耐高温的特性,就这样,毕升在景德镇待了下来,精心摸索着用陶泥来做印刷材料的方法,而这一待就是几年,直到他完全把瓷印和印刷结合起来后,才回到家乡,发明出了举世闻名的活字印刷术。
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饶州推官,集磁户,造青磁《易经》一部,所谓青磁(活字),据专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烧成的陶活字,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景德镇尚有一些掌握瓷印技艺的师傅,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掌握这项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如今在景德镇,瓷印这项技艺已经不多见了,并且留存下来的实物也并不多。
瓷印版不在,瓷印章尚存
陶瓷印,中国传统印章的一种,也是现代印章的一大流派,相对于以纯天然石材(如:寿山石、青田石等)为载体的传统中国印章而言,陶瓷印承继了我国举世闻名的古老瓷器艺术,以瓷土、为原料,完全人工制作而成,其印章钮体及独特的治印方法,印章在战国秦汉已经非常流行,而瓷最初作为印材是晋唐才开始的,当时作为一般的私印或作陪葬的明器。
有普遍的观点认为,瓷印应当是受到了瓷活字印刷的启发,由于瓷印的制作难度较大,工艺较复杂,要经过制坯、雕钮、素烧、刻字、上釉,再经预定的温度入窑烧造,成本低、色彩丰富、坚硬无比、保存方便等,但是也有不足之处,不足之处体现在工序繁琐、不易操作、从创作到成品时间较长、一但成品后,不可打磨另刻。
陶瓷印烧制前为泥胎印体较柔软,没有石印硬度大,烧制后比石印硬度大,抗碰摔力强,所烧的陶瓷印,因要经过℃的高温长时间的烧制,其过程难免出现变形、爆裂等情况,实践证明2.5-3cm之间的印模,此规格变形小,印面平整,盖印效果好,用于实用,尺寸大的用于展览,印稿效果独特,所以说,瓷器制印,活字印刷最好。
========================
这是中国千年不断传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传的智慧,
更是书写在血液里的祖先密码。
您且留步来聆听这生活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