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作为汉魏故都,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在建安区张潘镇曾出土过一件珍贵文物——四神柱础,它的面世,是因为一个农民的无意之举。
1.植树挖出件“稀罕物”,刻有“四神”图案
“四神柱础重见天日的过程颇具戏剧性。”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说,年冬,许昌县(今建安区)张潘镇盆李村的农民在村西多米的“故城岭”上植树时,从距地表1米左右的土层中挖出了这件“稀罕物”。
许昌博物馆文物档案里保存有这件四神柱础的原图。档案记载,该柱础材质为青石,长62厘米,宽63.5厘米,厚15.5厘米,大致呈正方形,正中为直径28厘米的圆形平面。柱础制作采用浮雕工艺,按照四方定位之说,刻有栩栩如生的“四神”图案,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四神柱础的发现,引起了许昌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据考证,四神柱础为许都宫殿建筑构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许都宫殿的繁华景象。
年6月8日上午,记者在许昌博物馆二楼大厅看到,光洁的地板中央印有一幅巨大的图案,它就是四神柱础上的装饰图案。“四神柱础是许昌出土的文物,为了让参观者对它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我们将四神柱础的图案放大之后生动活泼地呈现在博物馆大厅的顶棚和地面。这种图案既可作为厅堂装饰,又能以艺术手法展示许昌文物。”陈文利说。
四神柱础(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许昌博物馆供图2.柱础有啥作用?“四神”有何含义?
文物者,乃文化物证也。建筑,是一个民族历史沉淀的最可信的文化物证。
那么,曾为许都宫殿建筑构件的四神柱础究竟有啥作用呢?
许昌博物馆的文物专家表示,柱础是承受房屋立柱压力的基石,古代人为使落地立柱不因受潮而腐烂,在柱脚上垫一块石墩,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防潮作用。凡木架结构的房屋,柱柱皆有,缺一不可。同时,又加强柱基的承压力。因此,古代对础石的使用十分重视。
那么,如此考究的四神柱础,柱子是木柱还是石柱呢?许昌博物馆的文物专家肯定地答复:“应该是木柱,因为中国古代宫殿多为砖木结构。”
四神柱础上面雕刻的是什么动物?又为什么称为“四神”呢?许昌博物馆的文物专家介绍,“四神”最早代表了四种动物类别。古代将动物分为四大类,即鳞、羽、毛、介,而四灵则是这四类的代表。四灵观念产生较早,到了汉代,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神”。
据《四神天象图考》一书介绍,“四神”本来是四种不相关的动物,被赋予了神的品格,成为独立的神兽。后来,这四种动物被组合成一个方阵结构,代表上天镇守四方。
汉代将四神视作与避邪求福有关,它又表示季节和方位。青龙的方位是东,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曹操之子曹植的《神龟赋》记曰:“嘉四灵之建德,各潜位于一方,苍龙虬于东岳,白虎啸于西岗,玄武集于寒门,朱雀栖于南方”,就是对四神的描写。
许昌博物馆二楼大厅的地板中央,印有四神柱础的图案。毛迎摄3.见证汉魏帝都繁华,承载厚重三国文化
年,盆李村的农民植树时从土里挖出了四神柱础,张潘镇文化站工作人员闻讯将它征集保存。年,张潘镇文化站正式将四神柱础移交给了许昌博物馆。年,四神柱础被调拨给了河南博物院。在年许昌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河南博物院资深文物专家照原样“克隆”了一件,现由许昌博物馆留存,陈列于二楼“曹魏许都”展厅。
柱础石浓缩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建筑智慧和审美情趣,是中国古建筑文化中石雕艺术的瑰宝。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公元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曹氏父子在许昌生活、经营了25个年头,不仅开创了辉煌的文治武功,也使许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建安二十五年(公元年),曹丕称帝,迁都洛阳。
雕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柱础见证了汉魏帝都的繁华。那么,这座都城是怎样消失的呢?“南北朝时期城池多次被兵燹所毁。”在《许昌县志》中,寥寥数语记述了古城的沧桑命运。随着北魏大将周几带来的一场战火,一代帝都成为一片废墟。
千百年来,汉魏许都故城虽然仅存遗址,但由于它是一代王朝的象征,不仅被历代人所敬仰,也是人们谈起三国文化时绕不开的话题。(许昌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毛迎)
(原载于年6月11日《许昌晨报》5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152.html